聆聽奮進足音 不負偉大夢想
【代表通道】
聆聽奮進足音 不負偉(wei) 大夢想
——聚焦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hui) 議首場“代表通道”
光明日報北京3月5日電 光明日報記者 趙斌藝 李春劍
3月5日上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hui) 議首場“代表通道”在北京人民大會(hui) 堂舉(ju) 行。6位全國人大代表接受現場采訪,就科技創新、文化傳(chuan) 承、建功報國等方麵回答記者提問,分享動人故事。
推動科技創新 點亮中國品牌
創新是進步之魂。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關(guan) 鍵在創新。2023年,中國成為(wei) 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中國汽車如何更好地走向世界?
“光靠銷量、規模是不夠的,還要在世界範圍內(nei) 有自己的、讓別人認可的中國世界品牌。”奇瑞控股集團黨(dang) 委書(shu) 記、董事長尹同躍代表認為(wei) ,從(cong) 世界汽車大國變成世界汽車強國,要把關(guan) 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
2023年我國汽車產(chan) 銷量均突破3000萬(wan) 輛,出口約500萬(wan) 輛。尹同躍代表介紹,數字背後不僅(jin) 僅(jin) 是可喜的成績,更是中國車企打破資金、技術、人才製約,堅持自主開放創新的最好見證。
“中國汽車要繼續加大研發投入、品牌建設投入,為(wei) 中國製造、中國創造、中國品牌增光添彩,為(wei) 全球用戶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方式提供中國智慧。”展望下一個(ge) 十年,尹同躍代表對中國汽車製造業(ye) 發展充滿信心。
與(yu) 汽車製造業(ye) 表現同樣亮眼的,還有我國光伏行業(ye) 。以太陽能電池為(wei) 代表的“新三樣”出口勢頭強勁,有望成為(wei) 中國製造的新名片。
“過去,我國光伏行業(ye) 技術、市場、設備‘三頭在外’,如今市場規模、技術水平、生產(chan) 製造、產(chan) 業(ye) 鏈完善程度領跑世界。”談及我國光伏行業(ye) 發展曆程,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高紀凡代表難掩激動,“我不僅(jin) 是這一過程的親(qin) 曆者,更是奮鬥者。”
“追光”不易,技術難題與(yu) 市場寒冬曾給我國光伏行業(ye) 發展造成不少困難。在光伏全行業(ye) 虧(kui) 損之時,是否砍掉研發投入成為(wei) 創業(ye) 者心頭的大問題。“什麽(me) 費用都可以砍,就是不能砍研發投入。”高紀凡代表介紹,正是由於(yu) 每年持續高研發投入,現在企業(ye) 的發明專(zhuan) 利擁有量全球領先。
“在科技創新的道路上,雖然要經曆千辛萬(wan) 苦,但是隻有牢牢抓住創新不放鬆,才能收獲‘一覽眾(zhong) 山小’的喜悅。”高紀凡代表說。
守護曆史根脈 傳(chuan) 承中華文明
幾天前,大氣磅礴的殷墟博物館新館正式開放,讓殷墟的考古成果再一次站到聚光燈下。說起新館的開設,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所安陽站副站長何毓靈代表難掩興(xing) 奮與(yu) 激動。
“殷墟是甲骨文的故鄉(xiang) ,以甲骨文為(wei) 代表的漢文字是我們(men) 中華兒(er) 女共同的血脈,也是我們(men) 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的重要維係。”何毓靈代表介紹。
一次次重大考古發現背後,是幾代考古人的篳路藍縷、接續奮鬥。“殷墟是商代晚期的都城,近百年幾代考古學家的不斷努力,揭示了東(dong) 亞(ya) 地區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樣貌。”何毓靈代表介紹,近年來考古發現數輛馬車可以並行的寬闊大道、壯觀的大型池苑、界定王陵禁地的界溝、鑄造後母戊鼎的青銅作坊等,把殷墟的發現和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
做好新時代文物保護工作,離不開科技助力。雲(yun) 岡(gang) 研究院院長杭侃代表介紹,北魏時期開鑿的雲(yun) 岡(gang) 石窟,是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瑰寶,但其地質情況非常複雜,有的裏麵還有軟弱岩層,容易發生風化、凍融、滲水等多種病害。
“黨(dang) 和國家重視雲(yun) 岡(gang) 石窟的保護工作,我們(men) 的危岩體(ti) 加固工作進行了幾十年,在這個(ge) 過程中,我們(men) 采取的特殊加固技術,曾經獲得全國科學大會(hui) 的嘉獎。”杭侃代表說。
危岩體(ti) 加固工作告一段落後,石窟保護工作進入以預防性為(wei) 主的階段,但任務並沒有減輕。“在洞窟病害的研究和保護材料的研製方麵,我們(men) 都會(hui) 持續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杭侃代表表示,將充分運用科技助力雲(yun) 岡(gang) 石窟保護,傳(chuan) 承好文化遺產(chan) ,讓更多人感受傳(chuan) 統文化的魅力。
牢記初心使命 彰顯奮鬥擔當
條條航跡凝結奮鬥曆程,次次起飛映照初心使命。空軍(jun) 航空兵某旅副參謀長高中強代表,是一名殲20飛行員。駕駛“國之重器”護航誌願軍(jun) 烈士遺骸歸國的畫麵,讓他至今難忘。
“我和戰友們(men) 結合航線規劃、氣象特點、任務機場情況進行全麵研究分析,特別是針對複雜氣象條件下的飛行,進行全麵細致準備,確保萬(wan) 無一失接迎英雄回家。”對先輩的崇敬和哀思,激勵高中強代表和戰友們(men) 在任何時候都要敢於(yu) “空中拚刺刀”。
隻有錘煉最過硬的作風,才能打最硬的仗,飛行員官兵們(men) 日常保持著高強度的訓練。“最大要承受8、9個(ge) G的載荷,相當於(yu) 8、9倍的體(ti) 重壓在身上,我們(men) 要忘記身體(ti) 的疼痛反應,將全部注意力集中於(yu) 飛行和戰術,將飛行技術、應變能力變成自己的肌肉記憶。”跟高中強代表一樣,一批批年輕的官兵,把自己的青春和夢想融入強軍(jun) 事業(ye) 中。
“地麵苦練,空中精飛”,一次偶然的事件,讓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總飛行師劉傳(chuan) 健代表被大眾(zhong) 熟知。“每次飛行我們(men) 都會(hui) 進行各種特情準備和演練,可是實際飛行中會(hui) 發生什麽(me) 情況,是我們(men) 無法預知和想象的。”劉傳(chuan) 健代表表示,藍天上充滿未知,飛行安全無小事,任何一個(ge) 細節都關(guan) 乎著生命,關(guan) 乎著飛行生涯,任何時候、任何環節都不能麻痹大意。
“機長肩上的四道杠代表著專(zhuan) 業(ye) 、知識、技術和責任,它隨時隨地提醒著我,手裏握著的不僅(jin) 僅(jin) 是駕駛杆,而是鮮活的生命;麵對的不僅(jin) 僅(jin) 是冷冰冰的機器和設備,而是無數幸福的家庭。”劉傳(chuan) 健代表表示,當飛機落地,旅客下機,看著旅客逐漸遠去的背影,心裏的那份踏實和安心,是對他從(cong) 事飛行工作最大的褒獎。
《光明日報》(2024年03月06日 10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