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東西問·名家坊丨王炳華:享譽學界的新中國新疆考古拓荒人

發布時間:2024-03-12 11:07: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烏(wu) 魯木齊3月11日電 題:王炳華:享譽學界的新中國新疆考古拓荒人

  作者 馬曉東(dong) 苟繼鵬 朱景朝

  初見王炳華先生,一頭白發,身上的灰色西服幹淨整潔,笑聲爽朗。

  25歲時,他隻身一人遠赴新疆考古,在一線工作40年,為(wei) 新中國新疆考古事業(ye) 破土開荒,足跡遍布天山南北,取得了許多開拓性成果,享譽海內(nei) 外。

  瀚海拾珠四十載

  1935年,王炳華生於(yu) 江南水鄉(xiang) 一個(ge) 知識分子家庭,1960年從(cong) 北京大學曆史係考古專(zhuan) 業(ye) 畢業(ye) ,被分配至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考古研究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前身),自此與(yu) 新疆考古結下不解之緣。

  那是一個(ge) “孔雀西北飛”的時代,各個(ge) 領域的人才,懷著滿腔熱忱從(cong) 四麵八方支援新疆建設。王炳華說,之所以義(yi) 無反顧來到新疆,是因當時新疆考古還有很多空白點,許多研究的開展有賴於(yu) 國外刊登的資料,希望為(wei) 祖國考古事業(ye) 貢獻一份力量。

  1927年到1930年,中國考古學家黃文弼參加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赴新疆開展考古調查和發掘,成為(wei) 新疆考古的先驅。但黃文弼之後,中國新疆考古發展滯緩。直至新中國成立後,新疆考古才又步入正軌。

  王炳華懷揣著一個(ge) 樸素的願望。“工作期間,我一定要把西方學者曾經走過的地方都走到,他們(men) 提到的遺址要看到,這樣才能對他們(men) 的著作有更具體(ti) 的了解,要不沒有發言權。”王炳華說,所幸這些他都做到了。

  他直言,在新疆考古的確太苦太累,需要一定的奉獻精神。當時經費匱乏、交通不便,有時好幾天才能買(mai) 到一張公共汽車票,沒有汽車的地方就騎馬、坐毛驢車、坐拖拉機,或者步行。

  40年堅持在新疆考古一線,王炳華跑遍了伊犁河流域、塔裏木盆地周緣綠洲、羅布泊地區、天山腹地、帕米爾高原等處,在吐魯番、尼雅、樓蘭(lan) 、古墓溝、阿拉溝、哈密五堡、伊犁河流域的烏(wu) 孫等處考古與(yu) 研究領域卓有建樹。在王炳華及其同事的努力下,新疆考古逐漸建立起了比較完整且係統的學術架構。

  樓蘭(lan) 又見小河墩

  樓蘭(lan) ,曾是漢代絲(si) 綢之路開通之初的交通要塞。4世紀後,隨著絲(si) 綢之路道途變化,樓蘭(lan) 湮沒於(yu) 大漠深處。

  1979年,中日合作拍攝大型紀錄片《絲(si) 綢之路》,攝製組探訪“樓蘭(lan) 美女”的消息引發轟動,王炳華率隊進入位於(yu) 羅布泊西北的孔雀河河穀進行考察。

  “我帶隊找墓地實施發掘,任務有兩(liang) 個(ge) ,一是摸準樓蘭(lan) 故址所在,二是找到一處早期墓地,最好能發現保存完好的古屍。”他說。

  那次考古發掘打破了以往將羅布泊地區文物都與(yu) 漢代樓蘭(lan) 相聯係的簡單認識,證明在更早以前人類就曾在羅布泊留下過痕跡。樓蘭(lan) 的再次發現,無疑是新疆考古史上最為(wei) 重要的成就之一。

  王炳華的另一個(ge) 心願是尋覓羅布泊小河墓地。1960年,初建的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考古研究所,包括王炳華在內(nei) ,實際隻有兩(liang) 名工作人員。當年館裏收存的資料中,有貝格曼(Warlock·Bergman)的《新疆考古記》。這些資料成為(wei) 王炳華了解新疆考古、學習(xi) 英文的資料。當他讀到“小河五號墓地”,“小河”一詞,便深刻地印在了他的腦海深處。

  “我當時有個(ge) 心願,一定要和有誌於(yu) 古代新疆文明研究的同道走一遍20世紀30年代前期中國學者無力進行工作時、西方學者曾經重點工作過的考古遺址,計劃中就有貝格曼涉足過的‘小河’。”王炳華說。

  這看似簡單的心願,在20世紀80年代前卻難以實現。各方條件限製,遲滯了“小河墓地”探查之行。

  2000年,王炳華已退休,但尋覓“小河”的夢仍在。後來,一次偶然機遇,他魂牽夢繞的“小河”之行終於(yu) 得償(chang) 所願。

  那次考察於(yu) 2000年12月6日啟動,完成在同年12月20日。時值冬日,沙漠中溫度低至-20℃,經過4天跋涉,第5天清晨,中國考古學者終於(yu) 踏上了“小河墓地”,在羅布泊沙漠中聳立了近四千年的古塚(zhong) ,終於(yu) 出現在中國考古學者的眼前。

  “雖曆經艱辛,倒真是夙願得償(chang) ,在我和一些同道友人的認真設計、切實計劃下,我們(men) 從(cong) 庫魯克塔格山下,直插孔雀河穀,步、‘駝’相續,徑直走進了羅布淖爾沙漠中,踏步在了‘小河’古塚(zhong) 的沙山之上!”

  尼雅再現精絕陵

  王炳華表示,尼雅考古、精絕文明是世界性的熱點之一,這片土地上嚴(yan) 酷的環境變化,種族多元、文明多元的曆史文化,很有現實意義(yi) 。

  精絕故國所在的尼雅廢墟,坐落在新疆民豐(feng) 縣境內(nei) 尼雅河下遊。過去,民豐(feng) 縣不通飛機,在塔克拉瑪幹沙漠公路開通之前,人們(men) 到尼雅,必須先到和田,再輾轉數百公裏。

  盡管如此,作為(wei) 中日合作尼雅考古隊的中方學術領隊,自1991年開始,王炳華先後6次率隊進入尼雅沙漠中,設計、策劃、安排並具體(ti) 部署工作,親(qin) 手負責其實施。

  說到這裏,已是耄耋之年的王炳華額上飽經風霜的皺紋似乎瞬間舒展開來:“我得說說‘精絕王陵’……”

  1995年年末,機緣巧合下,王炳華與(yu) 幾位同道再次踏入尼雅沙漠的道途中,發現一處墓地露出的痕跡。隨著發掘工作進行,精絕王陵露出了“衣角”,大量從(cong) 無所見的精美絲(si) 錦破土而出,其中最知名的莫過於(yu) 20世紀中國考古學最偉(wei) 大的發現之一——由白絹鑲邊的漢代織錦護臂。

  該織錦上書(shu) 有八個(ge) 篆體(ti) 漢字:“五星出東(dong) 方利中國”。這塊織錦一出,立時引起國內(nei) 外轟動。

  王炳華告訴記者,這些精美絲(si) 錦,不僅(jin) 表明了中國漢王朝對西域治理取得的巨大成功,也體(ti) 現了精絕王國對漢文化的廣泛吸納。

  “在那個(ge) 時代,精絕王國是中亞(ya) 大地諸多綠洲王國與(yu) 漢王朝交流的中心。精絕王國在這盛大事業(ye) 中,獲得了耀眼的光環,明顯居於(yu) 舞台的中心。”王炳華教授說。

  連通歐亞(ya) 是此心

  “新疆是我們(men) 認識古代中國跟廣大亞(ya) 歐世界的交往交流的重要門戶。”王炳華說,新疆考古的意義(yi) 不局限於(yu) 新疆,新疆在古代歐亞(ya) 大陸上所處的位置,決(jue) 定了它的曆史、文化發展絕不是孤立存在的點。

  在王炳華40年的新疆考古經曆中,“新疆考古與(yu) 西域文明”似乎是永遠圍繞的話題。他說,古代中國在與(yu) 南亞(ya) 、西南亞(ya) 、波斯、南西伯利亞(ya) 等廣大地區的交往過程中,新疆作為(wei) 主要通道與(yu) 核心地帶具有無法取代的重要意義(yi) 。

  西漢張騫鑿空西域,開通絲(si) 綢之路,東(dong) 西文明交流碰撞日趨頻繁。但在王炳華看來,這種東(dong) 西文明交流應該更早就存在。中國古代典籍所記載的西域地區的交通路線,主要是沿塔裏木盆地南北兩(liang) 路行進,據王炳華多年來實地考古調查發現,從(cong) 青銅時代到明清時期,穿越天山內(nei) 部峽穀的道路都是古代西域各民族東(dong) 西穿行的通道,也是絲(si) 綢之路上的重要路線。

  1976年吐魯番至庫爾勒間鐵路修建期間,沿途發現了很多文物,王炳華得知此消息後便前往調查,與(yu) 修路的工人們(men) 吃住在一起,在阿拉溝從(cong) 事了近三年考古發掘工作。他清理了一百多座早到青銅時代、晚及春秋戰國時期的塞人貴族墓葬,發現大量金器和其他文物,並開始意識到新疆古代人類利用天山峽穀古道進行交流。

  在此考古期間,王炳華循阿拉溝在天山峽穀中多次東(dong) 西穿行、南北穿越,實地踏查天山峽穀中的交通路線與(yu) 考古遺存。他就此提出“天山峽穀古道”概念,即天山絕不是封閉的存在,天山峽穀古道是古代新疆同中亞(ya) 西部地區交通的橋梁,也是東(dong) 西文明交流的匯聚點之一。

  他說,阿拉溝的考古遺存對於(yu) 認識“天山峽穀古道”具有普遍意義(yi) 。天山山係廣泛分布著冰川、峽穀、草原、盆地,是遊牧民族往來的天然通道。在伊犁河流域發現的波馬墓葬金銀器、阿拉溝“黃金大墓”、呼圖壁縣康家石門子生殖崇拜岩畫等,都指向一個(ge) 事實,歐亞(ya) 文明很早之前就曾在此交流。

  “這些發現也可在吐魯番出土的唐代文書(shu) 及明代的文獻中找到依據。這些考古證據讓我們(men) 開始重新認識西域的地理空間,絲(si) 綢之路也可以穿越天山來去。”王炳華說。

  他表示,古代歐亞(ya) 大陸發展進程中,實際上是彼此影響、互相支撐的,明白了這個(ge) 真理,就能有更開放的心態來對待世界。(完)

  受訪者簡介:

  王炳華,1935年生,江蘇南通人,著名考古學家。1960年畢業(ye) 於(yu) 北京大學曆史係考古專(zhuan) 業(ye) ,同年7月進入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考古研究所。1987年獲評研究員。1989年任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曾兩(liang) 次獲新疆“有突出貢獻優(you) 秀專(zhuan) 家”榮譽稱號,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在新疆考古第一線工作40年,深入研究新疆沙漠考古和古代民族考古,具有深厚的學術造詣,享譽國內(nei) 外。主要著作有《吐魯番的古代文明》《絲(si) 綢之路考古研究》等20餘(yu) 部,主編《新疆文物考古新收獲》等叢(cong) 書(shu) 。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