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構建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職教話語體係

發布時間:2024-03-12 15:27:00來源: 中國教育報

  作者:徐平利(深圳市人文社會(hui) 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深圳職業(ye) 技術大學新時代中國職業(ye) 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去年9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黑龍江考察時首次提出“新質生產(chan) 力”這一重要概念。今年1月底,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ti) 學習(xi) 時對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作出全麵闡釋和係統部署。今年3月初,新質生產(chan) 力被寫(xie) 入政府工作報告。新質生產(chan) 力這一築基於(yu) 顛覆性技術和新要素條件的中國式現代化新話語的生成,意味著傳(chuan) 統工業(ye) 化經濟增長方式必然讓位於(yu) 新型工業(ye) 化經濟增長方式,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推進高質量發展。對於(yu) 特別強調產(chan) 教融合、增強適應性的職業(ye) 教育來說,若要高質量發展,全麵推進適應新質生產(chan) 力需要的培養(yang) 目標、課程模式、治理體(ti) 係等各項改革尤為(wei) 迫切。筆者認為(wei) ,推進職業(ye) 教育改革的基礎工作是,要認識並走出傳(chuan) 統工業(ye) 時代職業(ye) 教育話語體(ti) 係的實踐困境,加快構建與(yu) 新質生產(chan) 力相適應的中國職業(ye) 教育新話語體(ti) 係。

  語言是存在之家,話語體(ti) 係蘊含思維邏輯和理論範式。傳(chuan) 統職業(ye) 教育話語體(ti) 係的主導思想是效率主義(yi) ,也稱泰勒主義(yi) 或福特主義(yi) ,生成於(yu) 電氣技術革命及其引發的工業(ye) 效率運動,理論源頭是斯賓塞社會(hui) 達爾文主義(yi) ,而後在科學管理理論和行為(wei) 主義(yi) 心理學的不斷加持下,使物本邏輯和效率目標成為(wei) 職業(ye) 教育理論建構的根基。傳(chuan) 統職業(ye) 教育話語體(ti) 係的關(guan) 鍵詞取自工業(ye) 生產(chan) 流水線,諸如訓練、標準、規格、規模、適配、好用等等,特別強調工具效率功能,與(yu) 之相應的課程開發原理主要是行為(wei) 主義(yi) “刺激—反應”學說,與(yu) 之相應的人才培養(yang) 目標是“合格產(chan) 品”,用職業(ye) 教育課程論之父博比特的話說,即“職業(ye) 學校從(cong) 頭到尾的工作都是為(wei) 了同樣的產(chan) 品”。應當承認,傳(chuan) 統職業(ye) 教育話語體(ti) 係恰切地詮釋了傳(chuan) 統工業(ye) 時代生產(chan) 力對標準化、技能型“高效勞動者”的批量需求問題,但是在今天卻已無力詮釋新質生產(chan) 力對多樣化、思想型“創新勞動者”的迫切需求問題。

  新質生產(chan) 力以科技創新推動產(chan) 業(ye) 創新,以數智技術重新配置效率,傳(chuan) 統工業(ye) 生產(chan) 效率必然被新型工業(ye) 化的全要素生產(chan) 率所取代。因此,在重塑產(chan) 業(ye) 形態和加快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的背景下,如果職業(ye) 教育話語體(ti) 係依然在“刺激—反應”的行為(wei) 主義(yi) 世界中謀求生存,那麽(me) 職業(ye) 教育不可能實現自我拯救,更談不上有拯救他人的技藝。筆者認為(wei) ,當傳(chuan) 統工業(ye) 化轉向新型工業(ye) 化、傳(chuan) 統生產(chan) 力轉向新質生產(chan) 力的時候,職業(ye) 教育話語體(ti) 係的邏輯基礎應當從(cong) 物本轉向人本,主導思想應當從(cong) 效率主義(yi) 轉向生命主義(yi) 。事實上,2022年底,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guan) 於(yu) 深化現代職業(ye) 教育體(ti) 係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了職業(ye) 教育變革的“五大轉向”,包括功能定位由“謀業(ye) ”轉向“人本”,改革重心由“教育”轉向“產(chan) 教”,服務場域由“區域”轉向“全局”,發展路徑由“分類”轉向“協同”,辦學主體(ti) 由“單一”轉向“多元”,筆者認為(wei) 這是對職業(ye) 教育話語體(ti) 係從(cong) 效率主義(yi) 轉向生命主義(yi) 的政策引導。

  職業(ye) 教育話語體(ti) 係轉向生命主義(yi) 具有重要的生產(chan) 力變革意義(yi) 。首先,生命主義(yi) 與(yu) 新質生產(chan) 力的底層邏輯相適應,強調高效能和高質量源自人的思想創造和技術創新,而不是密集型勞動力的比拚。其次,生命主義(yi) 與(yu) 新質生產(chan) 力的生態性係統相適應,重視人與(yu) 社會(hui) 、人與(yu) 自然以及人與(yu) 自我的多重關(guan) 係,使職業(ye) 教育從(cong) “跨界”場景轉向“生態”場景。再次,生命主義(yi) 與(yu) 新質生產(chan) 力的成長性特征相適應,新質生產(chan) 力的成長性好,它要求技能人才的“再技能化”過程,不能是技能的靜態遷移,而是技能的向上生長。特別值得指出的是,職業(ye) 教育的生命主義(yi) 話語體(ti) 係在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土壤中孕育和生長,如《易經》講:“天地之大德曰生。”中國近代實業(ye) 家、政治家、教育家張謇以“大生”為(wei) 企業(ye) 命名,就是濟世救民的民族企業(ye) 家的生命主義(yi) 精神的體(ti) 現,這種精神也是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所不可或缺的。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