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想方設法實現個稅改革核心追求
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多名全國人大代表建議提高個(ge) 稅起征點,再次引發社會(hui) 熱議。其中,全國人大代表、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建議將個(ge) 稅起征點提高到1萬(wan) 元,全國人大代表、鹽津鋪子董事長張學武則建議將個(ge) 稅起征點提高到8000元。
這些代表的建議,很快登上網絡熱搜榜。由於(yu) 個(ge) 稅調整直接關(guan) 係到工薪階層的收入水平,不少網友大力點讚,希望有關(guan) 部門采納相關(guan) 建議。與(yu) 此同時,學界也有聲音表示支持。經濟學家、清華大學社會(hui) 科學學院教授李稻葵分析稱:起征點提高,可以直接帶來實際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消費增加會(hui) 帶來乘數效應,拉動經濟增長,中央政府通過流轉增加的財政稅收也會(hui) 提高,“現在是時候將個(ge) 稅起征點從(cong) 每月5000元提高到1萬(wan) 元了”。
客觀來說,個(ge) 稅起征點是否需要進一步提高,無疑需要一個(ge) 更深入的討論與(yu) 研究過程。在這個(ge) 過程中,既需要有關(guan) 部門廣開言路,積極聽取社會(hui) 各界的意見,也需要更多專(zhuan) 業(ye) 人士對各種方案展開全麵評估與(yu) 比較,進而為(wei) 最終決(jue) 策提供充分的參考依據。
我國上次展開個(ge) 稅改革是在2018年,在這之前,相關(guan) 建議不僅(jin) 在輿論場上得到充分討論,也多次成為(wei) 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的焦點話題。就此而言,董明珠、張學武等代表今年提出的建議,更像是一個(ge) 引子。今後一段時間的討論,才是真正可能影響我國個(ge) 稅政策改革方向的“重頭戲”。當我們(men) 討論“提高個(ge) 稅起征點”的話題時,真正值得討論的,顯然不隻是“支持還是反對”這麽(me) 簡單。個(ge) 稅起征點和階梯稅率的變化,影響的也不僅(jin) 是上班族每月多交或少交多少稅,而是與(yu) 整個(ge) 國民經濟大循環息息相關(guan) 。
就個(ge) 人而言,誰都希望領工資時能少交點稅,自己的錢包鼓了,也能多些餘(yu) 錢用於(yu) 消費。不過,在自己的得失之外,也要注意到個(ge) 人所得稅的收入調節屬性——如有減稅,還應盡可能多讓低收入群體(ti) 享受到減稅的實惠;與(yu) 此相對,高收入群體(ti) 則應承擔相對更大的納稅責任。在研究提高個(ge) 稅起征點的幅度時,隻有充分考慮國民收入情況,合理確定個(ge) 稅覆蓋範圍和累進幅度,讓再分配有效改善初次分配的公平性,才能確保改革真正惠及廣大人民。
對個(ge) 人所得稅相關(guan) 政策而言,起征點的高低,是最直觀也最容易引發關(guan) 注的指標。但事實上,除了調整起征點外,個(ge) 稅改革還有很多其他路徑,同樣值得研究論證。
比如,要減輕工薪階層稅負,近年來惠及麵越來越大的個(ge) 稅專(zhuan) 項附加扣除就大有文章可做。當前,個(ge) 人所得稅專(zhuan) 項附加扣除範圍,已經囊括了子女教育、大病醫療、房屋租金、贍養(yang) 老人等一係列支出項目。在未來,為(wei) 了有針對性地減輕納稅人生活負擔,還可以將更多項目涵蓋進來,或是提高既有項目的扣除額度。
在設法給普通人減輕稅負的同時,如何合理設置稅收結構,也是一個(ge) 值得研究的問題。比如,高收入群體(ti) 的收入往往不局限於(yu) 工資收入,同時還包括大額勞務、資本利得、房租收入等,這部分收入的計稅與(yu) 征管方式,仍有進一步優(you) 化的空間。
把個(ge) 稅起征點提高到8000元也好,1萬(wan) 元也罷,都隻是一個(ge) 說法。要衡量這些建議的可行性,歸根結底要看這樣的措施是否有助於(yu) 稅收發揮財富再分配作用,一方麵促進發展,讓民眾(zhong) “腰包更鼓”、更有獲得感;一方麵保障公平,減輕貧富差距、促進社會(hui) 和諧。想方設法實現這些目標,應是個(ge) 稅改革工作的核心追求。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