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願做深山鐵路守護人

發布時間:2024-03-13 11:22: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陽春三月,東(dong) 北地區的冰雪開始消融。雖然春運已結束,但中國鐵路沈陽局集團有限公司吉林通化工務段橋隧車間第一維修小組(以下簡稱“第一維修小組”)的工人依然忙碌。最近,由於(yu) 雪水的滲入會(hui) 加大鐵路兩(liang) 側(ce) 山上石塊滑落的風險,第一維修小組的工人就利用“天窗”維修時段,趕到梅集鐵路線192公裏100米處,對易發生山坡落石的地段進行檢查和清理作業(ye) 。

  目前,第一維修小組有17人,負責3條鐵路線的19座隧道、120座橋梁和387座涵渠的養(yang) 護維修。第一維修小組負責的這些線路修建時間早,設備條件差,維修難度也大。

  帶隊的班長宮汝文,今年56歲,這次出任務依舊打頭陣,扛著裝備在深山裏沿鐵軌前行。沿線道路蜿蜒曲折,地上都是泥水,走上幾步就會(hui) 打滑。

  宮汝文在第一維修小組工作了36年。“日常巡檢有兩(liang) 個(ge) 重點,一是走到地兒(er) ,二是看到位。”宮汝文解釋,隧道、涵渠、橋梁的每一個(ge) 地方都要走到、看到,“多看一眼、多走一步、多敲一錘、多問一聲”。

  春防融雪落石、夏抗酷暑洪澇、秋除枯枝倒樹、冬戰嚴(yan) 寒冰雪。一年四季,宮汝文和夥(huo) 伴們(men) 巡邏在250多公裏的梅集鐵路上,守護這條高寒鐵路線34年安全無事故。

  冬季的長白山,滴水成冰,最低氣溫達零下40多攝氏度,這是維修小組最忙最累的時候。除了日常橋隧檢修,還要對隧道、涵洞進行打冰除冰作業(ye) ,整治線路凍脹,確保行車安全。

  去年的一個(ge) “三九”天,大家巡檢到梅集線159公裏處時,發現一個(ge) 33米長的涵洞被冰封死。宮汝文主動請纓,“你們(men) 繼續巡檢,這活我先來。”等大家完成巡檢任務回來,看見脫掉棉衣的宮汝文正彎腰趴在直徑不到1米的涵洞裏,已經清出了近半米的作業(ye) 麵。他的臉上被飛濺的冰碴兒(er) 劃出了小口子,毛衣也浸濕了一大片。

  工友們(men) 讓宮汝文趕緊披上棉衣歇口氣。之後,其他十幾名工友輪番上陣,刨了一整天才把涵洞打通。

  “在大山深處守護鐵路安全,除了要能吃苦,還要守得住。”第一維修小組工長劉傳(chuan) 雙說。

  第一維修小組負責的老嶺隧道,離工區70多公裏,荒無人煙,且沒有網絡。山上的值守點卻一年365天不能離人。隧道看守兩(liang) 人一班、7天一換。值班的人白天要清理線路兩(liang) 旁的落石和倒樹,晚上要巡檢隧道進行打冰作業(ye) ,時不時還會(hui) 碰到狼、狗熊和野豬。

  在第一維修小組,無論是日常維修值守還是遇到急難險重的任務,大夥(huo) 總是搶著幹。

  有一年大暑剛過,夜裏暴雨引發山洪,進山的公路被衝(chong) 斷,情況危急。第一維修小組緊急集合,查看鐵路線情況。大家在梅集線214公裏處發現線路被衝(chong) 空一大截,湍急的洪水裹著山石和樹枝不斷衝(chong) 擊橋台,眼看橋台就要被衝(chong) 毀。為(wei) 了搶堵缺口,大家將安全繩拴在腰上,扛著裝滿砂石的麻包跳進齊腰深的洪水中。副工長王宏誌雖然腰上有傷(shang) ,卻第一個(ge) 跳進洪水中。

  大家從(cong) 晚上忙到天亮,雙腳被泡得腫脹發白。但看著列車從(cong) 眼前平穩駛過,劉傳(chuan) 雙和工友覺得特別自豪。

  養(yang) 護橋隧設備設施,不僅(jin) 是體(ti) 力活,更是技術活。第一維修小組的工友潛心鑽研,學技術、練業(ye) 務。小組裏人人都有“兩(liang) 把刷子”。

  “登高能手”李誌光清理危石駕輕就熟,“電氣專(zhuan) 家”趙寶臣修水泵、電鑽等樣樣精通,“電焊大拿”孟祥利技術比武經常拿名次,“設備通”關(guan) 龍運用棘輪扳手拆螺絲(si) ,將拆卸螺絲(si) 效率提高近60%。

  “把技術攥在手裏,幹起活來有底氣,大家都很有成就感。”劉傳(chuan) 雙說,一個(ge) 集體(ti) 不是簡單的個(ge) 體(ti) 相加,隻有大家心往一處想,擰成一股繩,才能為(wei) 集體(ti) 增光添彩。

  現在,第一維修小組的成員大部分是85後和90後。作為(wei) 第一維修小組的一員,90後潘洋說,堅守崗位,奉獻青春,才能將工作做到最好。”如今,他已成為(wei) 小組出名的搜山掃石“蜘蛛俠(xia) ”,也吸引了更多90後加入維修小組。

  當下,中國鐵路路網密布,高鐵飛馳。作為(wei) 鐵路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山區鐵路同樣需要有人來守護。第一維修小組有一個(ge) 信念:紮根大山,接續奮鬥,確保山區鐵路安全暢通。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培蓮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