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中國文藝作品閃耀世界舞台

發布時間:2024-03-13 14:55: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李蕾

  “我要從(cong) 圓滾滾的小腦袋畫起”“高高揚起的眉毛凸顯出興(xing) 奮的神情”,美國著名動畫師約翰·波默羅伊的筆尖在畫紙上飛舞。不一會(hui) ,活潑靈動的少年杜甫形象就躍然紙上。

  來自讚比亞(ya) 的大學生威爾森把自己打扮成李白的樣子,站在湖邊,深情吟誦“輕舟已過萬(wan) 重山”的詩句,還真有點瀟灑不羈的感覺。

  電影《長安三萬(wan) 裏》憑一則國際版預告片,就吊足了海外觀眾(zhong) 的胃口。網友們(men) 對片裏流光溢彩的詩歌世界和跌宕起伏的詩人命運產(chan) 生濃厚興(xing) 趣,紛紛在評論區對片方喊話,希望他們(men) 盡快安排影片海外上映,還化身“自來水”,用漫畫、短視頻等二次創作助力影片宣傳(chuan) 推廣,讓“中國風”顯出了“國際範”。

  “《長安三萬(wan) 裏》成功出圈說明,深厚的中華文化賦予文藝作品豐(feng) 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感染力,為(wei) 其出海遠航提供強勁動力。”中國傳(chuan) 媒大學傳(chuan) 播研究院教授黃典林分析道,文藝作品通過視覺化呈現、通俗化翻譯、情感化共鳴在中國文化與(yu) 海外受眾(zhong) 之間搭建起溝通交流的橋梁。

  屏幕裏,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家李勝素表演細膩傳(chuan) 神、唱腔悠揚婉轉,一曲“昔日裏梁鴻配孟光”的唱段,盡顯女子內(nei) 心的喜悅。屏幕前,日本觀眾(zhong) 加藤徹低聲應和著,陶醉於(yu) 京劇流光溢彩的神奇世界。

  通過國家京劇院經典劇目《龍鳳呈祥》5G+4K+VR海內(nei) 外演播,像加藤徹這樣的海外觀眾(zhong) 獲得如線下觀演般的沉浸式觀感——不僅(jin) 畫麵高清,能將演員細微的表情變化盡收眼底,還能邀請親(qin) 朋好友在“雲(yun) 包廂”中邊看邊聊,甚至可以自由切換“主舞台”“鑼鼓師”“舞台側(ce) 目條”等不同觀演角度,從(cong) 演員的精彩演繹,到樂(le) 隊的默契配合,了解這出經典大戲的台前幕後。

  “幾年前中國國家京劇院到日本演出,我有幸在現場領略藝術家們(men) 的風采,自此成了京劇迷。這回演播,我看完直播,又刷了好幾遍回放,過足了戲癮!”加藤徹說。在網絡技術的視覺化呈現下,《龍鳳呈祥》的演播成功吸引全球戲迷的目光,累計售票幾十萬(wan) 張。

  一係列“雲(yun) 劇場”“雲(yun) 演出”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中國國家話劇院推出“CNT現場”;北京保利劇院推出“保利雲(yun) 劇院”;中國國家大劇院也推出一係列線上演播……以前,文化走出去要“跨越山與(yu) 海,來到你身邊”。現在,沿著一根網線,精彩的中國文藝作品就飛進世界各地的尋常百姓家。

  一邊是古老的戲劇讓外國觀眾(zhong) 念念不忘,另一邊是如網絡文學之類的新興(xing) 門類吸引全球Z世代進場。數據顯示,中國網絡文學海外用戶超過1.5億(yi) 人,覆蓋20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海外用戶在線追更互動,成為(wei) 重要的文化現象。

  一邊是海外閱讀需求旺盛,一邊是中國網文作品海量,中間的翻譯環節卻一度跟不上趟兒(er) ,很多海外讀者都遇到過“正在更新的小說更新太慢和突然停更”“想看的小說沒人翻譯”等問題,這一現象製約了網絡文學規模化出海。“AIGC技術為(wei) 解決(jue) 出海作品供不應求的問題找到了解決(jue) 辦法。運用AI翻譯,可以把網絡文學作品翻譯成英語、西班牙語等多種語言,翻譯效率提升近百倍,成本降低超九成,使網絡文學‘一鍵出海’、全球實現‘零時差’成為(wei) 可能。”近日在第二屆上海國際網絡文學周上,中國音像與(yu) 數字出版協會(hui) 副秘書(shu) 長李弘介紹。

  “我的‘精神食糧’有著落了!”聽到這個(ge) 消息,孟加拉國作家亞(ya) 齊亞(ya) 興(xing) 奮不已。作為(wei) 中國網絡小說的忠實讀者,她也有過緊盯屏幕,盼著自己喜歡的作品更新的經曆。“閱讀讓我了解中國曆史文化中的浪漫情懷和英雄故事,給我帶來遠眺世界的精神力量。讀著讀著,我開始嚐試寫(xie) 自己心中的故事。”亞(ya) 齊亞(ya) 說。

  亞(ya) 齊亞(ya) 把中國網絡文學當成寫(xie) 作“靈感池”、人生“加油站”。不隻是亞(ya) 齊亞(ya) ,越來越多海外年輕人愛上中國網絡文學,走上寫(xie) 作道路。《2023中國網絡文學出海趨勢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10月,起點國際已培養(yang) 約40萬(wan) 名海外網絡作家。全球共創,成為(wei) 中國網絡文學出海的新趨勢之一。在中國網絡文學的通俗化翻譯下,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故事以立體(ti) 可感的方式,走進全世界受眾(zhong) 的日常文化生活。

  引發共鳴,也是當下文藝作品海外出圈的一把“金鑰匙”——創作者或對人們(men) 的共通情感、共同關(guan) 切進行提煉,或運用與(yu) 目標受眾(zhong) 相關(guan) 聯的文化元素,求得不同國家和地區受眾(zhong) 審美口味、觀賞訴求的“最大公約數”。

  電視劇《去有風的地方》裏,都市白領許紅豆在鄉(xiang) 村進行心理療愈的故事,讓一位越南網友感同身受。“就像在寫(xie) 我的生活。作為(wei) 和許紅豆差不多的未婚青年,我工作多年後也想找個(ge) 地方休息休息,尋找心靈的平靜。”

  電視劇《南洋女兒(er) 情》中,下南洋大潮中在新加坡建築工地務工的中國女性“紅頭巾”的經曆喚醒了東(dong) 南亞(ya) 觀眾(zhong) 的曆史記憶。新加坡觀眾(zhong) 張麗(li) 芝感慨道,“紅頭巾”吃苦耐勞的故事我早就有所耳聞,電視劇將她們(men) 的奉獻精神進行了具象化呈現,讓同樣是女性的我獲得一種溫柔而堅定的力量。

  電視劇《山海情》裏,中國農(nong) 民擺脫貧困、追求美好生活的故事,讓海外受眾(zhong) 心有戚戚;電視劇《三體(ti) 》對科學和未來的想象,引發外國人對人類命運話題的思考;電視劇《人世間》、電影《你好,李煥英》等對溫暖親(qin) 情的細致描摹引發觀者共鳴……

  “以情感為(wei) 帆,文藝作品可以抵達受眾(zhong) 心中最柔軟之處。”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徐海龍表示,近年來中國文化出海方法出新、理念革新、渠道創新,其背後是文化自信的支撐。百花齊放競芳菲,中國文藝作品正把滿載人文情懷的中華文化之花,種進千千萬(wan) 萬(wan) 海外受眾(zhong) 的心中。

  《光明日報》(2024年03月13日 13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