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質生產力 激活發展新動能
【財經論語】
作者:高振福(北京市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高質量發展本質上是生產(chan) 力的躍遷發展,而新質生產(chan) 力徹底擺脫了高能耗、低效能的發展模式,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以“新”和“質”實現了生產(chan) 力的能級躍升。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上,應加快培育新質生產(chan) 力,全麵激發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加快培育新質生產(chan) 力應深化體(ti) 製機製改革,掃除高質量發展障礙。首先,要創建公平、高效、有序的市場競爭(zheng) 環境,采取降低市場準入門檻、優(you) 化行政審批流程、鼓勵民間創業(ye) 和投資等措施,為(wei) 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未來產(chan) 業(ye) 的高質量發展創造更加廣闊的空間。其次,要深化科技體(ti) 製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評價(jia) 機製,推動科研成果就地轉化,提高科研經費監管成效,打造產(chan) 學研協同創新平台,推廣普及共性技術,凝聚創新動能。此外,要加快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新模式,不斷優(you) 化區域分工格局,建設完備的價(jia) 值鏈、產(chan) 業(ye) 鏈和供應鏈,突破區域間壁壘,使得各類生產(chan) 要素能夠自由流通、充分湧動,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與(yu) 此同時,建立覆蓋東(dong) 中西部、鄉(xiang) 村與(yu) 城市、大中小城市等地區的互助共享體(ti) 係,致力於(yu) 實現區域互促、城鄉(xiang) 互補的目標。
加快培育新質生產(chan) 力應強化核心技術攻關(guan) ,提升高質量發展軟實力。新質生產(chan) 力的培育和發展,應當以前沿技術的顛覆創新為(wei) 根本前提,基於(yu) 國家提倡的“大科學”模式係統部署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堅工作,引導各方主體(ti) 緊緊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以創新“聯盟”的形式聯合攻關(guan) 關(guan) 鍵性和原創性的科學技術。在這個(ge) 過程中,重點突出企業(ye) 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ti) 地位,助推“領頭羊”企業(ye) 在技術攻關(guan) 和基礎研究領域發揮其重要的支撐作用;充分發揮鏈長企業(ye) 的帶頭作用。同時,推動科技成果向新質生產(chan) 力轉變,不僅(jin) 要完善科技成果轉化保障製度,而且還要結合現實需求組建專(zhuan) 業(ye) 的技術轉化機構,建立高度配套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ti) 係。
加快培育新質生產(chan) 力應加速構建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夯實高質量發展產(chan) 業(ye) 基礎,推進先進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不斷提高製造業(ye) 核心競爭(zheng) 力。一方麵,大力發展智能製造,推動製造業(ye) 朝著智能化、網絡化和數字化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麵,發展壯大先進製造業(ye) 集群,加快傳(chuan) 統製造業(ye) 的轉型升級進程。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前瞻布局、積極培育未來產(chan) 業(ye) 。聚力發展新材料、新能源、綠色環保、高端裝備、生物技術、海洋裝備、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推動現代服務業(ye) 與(yu) 先進製造業(ye) 的融合發展,大力發展服務型製造等新興(xing) 模式,增強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綜合競爭(zheng) 實力。充分發揮智能化和數字化等先進技術的驅動作用,推進現代服務業(ye) 與(yu) 先進製造業(ye) 的深度融合;分步、分類、分階段推動兩(liang) 業(ye) 融合發展,全麵發揮政府、企業(ye) 、金融機構、高等院校以及科研機構等對兩(liang) 業(ye) 深度融合的服務功能及支撐作用。
加快培育新質生產(chan) 力應創新人才培養(yang) 引進管理體(ti) 係,築牢高質量發展人才保障。創新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要以“高精尖缺”的現實需求為(wei) 中心,重點培養(yang) 服務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和未來產(chan) 業(ye) 的優(you) 質人才;以提高產(chan) 業(ye) 核心競爭(zheng) 力、加快培育新質生產(chan) 力為(wei) 引導,科學合理優(you) 化學科專(zhuan) 業(ye) 結構,著重培養(yang) 符合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需求的專(zhuan) 業(ye) 人才。創新人才引進體(ti) 係要結合國家重大發展戰略要求,動態調整人才引進政策舉(ju) 措,搭建匯聚全球高精尖人才的國際化平台,鼓勵優(you) 先引進產(chan) 業(ye) 短板領域的高端人才。對於(yu) 新質生產(chan) 力催生出的新職業(ye) 和新領域,應創新人才管理體(ti) 製,抓緊開發製定相關(guan) 的人才評價(jia) 標準,並確保評價(jia) 標準的動態更新。加快構建更加合理高效的科技人才係統評價(jia) 體(ti) 係,充分發揮各類主體(ti) 在人才管理中的作用。
《光明日報》(2024年03月14日 1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