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別讓預付消費的信心被“換店名”耗盡

發布時間:2024-03-14 15:35:00來源: 光明網-時評頻道

  作者:龍之朱

  換個(ge) 新店名就能不理舊賬了?據報道,2022年,上海市民倪先生在一家“藝流”美容美發店辦了一張3折卡,充值6000元。消費沒幾次,2023年的一天,他發現美發店已變成“滬尚”。滬尚稱承認之前“藝流”餘(yu) 額,但想打折就需要充值“激活”。於(yu) 是,他又充值2000元。今年1月7日,倪先生發現店名又改叫“梵西”了,且隻認滬尚餘(yu) 額。

  倪先生向“12345”求助後,市場監管機構現場查詢發現,這家店盡管店名來回更換,但工商登記信息始終是“上海煜誌美容美發有限公司”,且法人也沒有更換。其實不用解釋,大家也明白了,店還是那家店,老板還是那個(ge) 老板,不過是改來改去,意在以“換臉術”侵占消費者的預付款而已。

  這也暴露出當下預付式消費市場的困境。因為(wei) 付款在先、消費在後,消費者的權利實現有著很大的不確定性或風險性。好好的店要麽(me) “跑路”,要麽(me) “換臉”,而之前消費者已經投入的預付費用,要麽(me) 找不到消費場景,化為(wei) 烏(wu) 有;要麽(me) 爛尾,氣到肝疼。

  之所以出現這些問題,固然與(yu) 部分消費者沒能及早識破商家套路有關(guan) ,但對這些消費者似乎也不能厚非苛求。現實生活中,一般消費者並沒有那麽(me) 多“心眼”,如果個(ge) 人確實需要持續某種消費,再加上打折的優(you) 惠,此類預付式服務不失為(wei) 一種不錯的選擇。如果連這樣的消費者也一再被坑,無疑是在斷送預付式消費的“基本盤”。

  預付式消費屢屢出現危機,恐怕仍在於(yu) 監管的滯後與(yu) 保護的不力。消費者察覺到被坑騙,僅(jin) 靠自身維權,往往存在舉(ju) 證難、響應差等難題。涉及到商家騙錢後的去向,改名店鋪相關(guan) 工商資料的核查等問題,個(ge) 體(ti) 很難有足夠的力量與(yu) 商家博弈。在上海的倪先生案中,若非市場監管部門出麵,這家美發店的“麵紗”很難被掀起,更不要說讓其坐下來與(yu) 消費者平等協商了。

  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需要監管部門主動作為(wei) ,從(cong) 資金、經營者、店名等等各個(ge) 方麵介入,確保公平交易,維護市場秩序。目前,北京、上海、江蘇等多地通報典型案例,探索源頭治理,實施“雙隨機、一公開”聯合抽查,對預付式消費領域違法經營行為(wei) 形成有力震懾。

  此外,也要加強法律法規的供給,以規範約束經營者行為(wei) ,為(wei) 下一步此類維權提供法律依據。北京此前在起草《北京市單用途預付卡管理條例》中,明確經營者變更名稱、法定代表人、負責人、承辦人等事項的,不得拒絕履行單用途預付卡消費合同義(yi) 務;山西、廣東(dong) 深圳等地消費者權益保護條例也對預付式經營者行為(wei) 、預收資金監管等作出了具體(ti) 規定;中消協3月12日發布的《2023年預付式消費領域消費者權益保護報告》也呼籲,要進一步完善預付式消費相關(guan) 立法,細化各環節規定,強化經營者舉(ju) 證責任等。

  當下,各地都在想辦法促進消費,紛紛出台措施挖掘新型消費潛能、培育擴大改善型消費、提質升級傳(chuan) 統消費等。而作為(wei) 一種消費方式,如何消除預付式消費固有的風險,保護消費者合法權利,有待立法機關(guan) 、政府、司法機關(guan) 以及消協組織等各方持續不懈的努力。無論如何,再也不能讓“換店名”等行為(wei) 損耗消費者的熱情和信心了。(龍之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