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科普為何頻登熱搜?專家:平台應完善監管責任
記者 史 詩
“按摩穴位即可逆轉近視”“轉動眼球並配合遠近距離交替聚焦,就能降低度數”“飛行員視力恢複訓練方法大公開”……前不久,一係列“近視眼從(cong) 800度降到100度”的短視頻登上網絡熱搜,一些社交媒體(ti) 賬號打著醫療科普的幌子,演示了各種“恢複視力”的方法。隨後的權威機構調查顯示,網傳(chuan) 內(nei) 容看似頭頭是道,實則純屬偽(wei) 科普。
遍布互聯網的科普內(nei) 容本是技術普惠的有力體(ti) 現,但一些魚目混珠的“水貨”、指鹿為(wei) 馬的“謠言”充斥其間,使部分打著科普旗號的作品成為(wei) 博取眼球的“流量密碼”。偽(wei) 科普為(wei) 何總有生存空間?“跑偏”的偽(wei) 科普應該如何糾偏?記者采訪了相關(guan) 專(zhuan) 家。
網絡科普質量參差不齊
近年來,我們(men) 經常在微信朋友圈中看到大量被轉發的宣稱“科研表明”“專(zhuan) 家披露”的文章或視頻。這些內(nei) 容的發布賬號為(wei) 賺取流量,盲目追逐熱點話題,並配以獵奇的文案,有悖於(yu) 科普的專(zhuan) 業(ye) 性與(yu) 權威性。
哪些領域更易產(chan) 生偽(wei) 科普?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副研究員袁汝兵分析,一方麵,一些前沿的、認知門檻較高的科學問題,往往處於(yu) 發展過程中,還沒有定論。另一方麵,醫療衛生、飲食保健等領域與(yu) 我們(men) 的生活息息相關(guan) ,這些領域的科普更契合公眾(zhong) 需求,容易產(chan) 生較高的關(guan) 注度。因此在這些科學領域都容易滋生偽(wei) 科普。
“隨著自媒體(ti) 的發展,人人都能通過各類平台發布和接收信息,這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信息和知識的傳(chuan) 播。但由於(yu) 沒有門檻,網絡科普的質量參差不齊。”中國科普作家協會(hui) 醫學科普創作專(zhuan) 委會(hui) 青年學組成員王明宇認為(wei) ,大量的科普信息湧入互聯網,可能導致公眾(zhong) 無法分辨真假、優(you) 劣,造成信息過載,甚至發生“劣幣驅除良幣”的情況。
在王明宇看來,從(cong) 創作者端看,偽(wei) 科普的出現有兩(liang) 種可能的原因。一方麵,作者自身專(zhuan) 業(ye) 知識不足、缺乏科學素養(yang) ,無法正確理解和評估科學信息,容易被偽(wei) 科學或錯誤的信息誤導,並將其傳(chuan) 播給其他人。另一方麵,一些人為(wei) 了賺取流量獲利,需要獲得更多的關(guan) 注和點擊量,因此選擇製造聳人聽聞或錯誤的科普內(nei) 容,而不關(guan) 心其真實性和準確性。
“在某些情況下,社會(hui) 壓力和需求也可能推動偽(wei) 科普的產(chan) 生和傳(chuan) 播。”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理學院副教授、石油之光國家級科普教育基地負責人楊振清說,一些人在感受到社會(hui) 對於(yu) 特定話題的關(guan) 注度後,希望通過發布與(yu) 之相關(guan) 的科普內(nei) 容來獲取更多的社會(hui) 認可和讚譽。這可能導致他們(men) 故意誇大事實或傳(chuan) 播不準確的信息,以滿足社會(hui) 需求。
平台監管仍待完善
在“去中心化”的自媒體(ti) 環境下,人人都有“傳(chuan) 聲筒”,可能使真實信息讓位於(yu) “流量”的情況出現。但有專(zhuan) 家認為(wei) ,偽(wei) 科普橫行,平台也需要承擔一部分責任。
楊振清告訴記者,大多數主流社交平台和內(nei) 容發布平台都有一係列規則和政策來限製偽(wei) 科普內(nei) 容的傳(chuan) 播。“一方麵,平台禁止虛假信息、欺騙性內(nei) 容以及違反科學事實的內(nei) 容發布。另一方麵,搜索引擎在一定程度上會(hui) 對搜索結果的真實性進行篩選。平台通常會(hui) 使用算法評估內(nei) 容的權威性、可信度和相關(guan) 性,從(cong) 而確定搜索結果的排名。”
但這遠遠不夠。記者曾在“近視眼從(cong) 800度降到100度”短視頻的傳(chuan) 播平台進行搜索,發現專(zhuan) 業(ye) 醫生的科普帖排名靠後,權威機構的辟謠話題流量並未趕超當天的謠言話題流量。盡管眾(zhong) 多網友駁斥某“造謠博主”“胡說八道”,但在官方辟謠後仍未見平台幹預。
“在進行科學知識搜索時,搜索結果的排名通常會(hui) 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內(nei) 容質量、相關(guan) 性、用戶行為(wei) 、商業(ye) 行為(wei) 等。傳(chuan) 播平台一般會(hui) 采用技術手段,例如機器學習(xi) 、人工智能等輔助判斷搜索結果的真實性和質量,但這並不能完全保證結果可靠。”王明宇說。
讓偽(wei) 科普止於(yu) 權威發聲
防止偽(wei) 科普擠占真科普的傳(chuan) 播空間,使真科普更好地觸達受眾(zhong) ,需要全社會(hui) 共同努力,構建大科普格局。
北京科學中心副研究館員孫小莉表示:“對於(yu) 有意、無意傳(chuan) 播的偽(wei) 科普內(nei) 容,平台應有相應的監管、處理方式,全力做到守土有責、守土盡責。相關(guan) 部門一方麵應加強對平台的監管,對平台處理偽(wei) 科普的方式進行規範化管理;另一方麵要織密法網,加大對科普法的宣傳(chuan) 力度,加強法治建設。”孫小莉說。
法治建設是實現大科普目標的根本保障。同時,知識的生產(chan) 者化身知識的傳(chuan) 播者,科研人員變身為(wei) 科普博主,也有助於(yu) 讓晦澀難懂的科學知識變得明白曉暢,讓科學知識更好地惠及公眾(zhong) 。
如何實現這一目標,更好地讓科研人員參與(yu) 科普工作?孫小莉建議,對於(yu) 科研人員來說,可以基於(yu) 受眾(zhong) 的需求,以興(xing) 趣引導、實用性引導等方式開展科普工作。同時,要堅持科普的科學性和權威性,以優(you) 質的科普內(nei) 容打敗虛假的“流量”。
孫小莉還談到針對“弱勢群體(ti) ”和重點領域的科普工作。要加強對人民群眾(zhong) 身體(ti) 健康和生命安全相關(guan) 領域科普內(nei) 容的生產(chan) 和傳(chuan) 播。例如,不少刷屏的“科普網文”實際上是廣告,這些廣告用看似“高大上”的科學研究成果包裝產(chan) 品,兜售某種藥品或醫療器械。而一些偽(wei) 科普視頻將身著白大褂的“重量級專(zhuan) 家”配以看似權威的數據,讓不少“銀發族”信以為(wei) 真。
用真科普打敗偽(wei) 科普,一些人已經在路上。王明宇的另一個(ge) 身份是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神經外科醫生。即使工作繁重,他也會(hui) 抽時間為(wei) 大眾(zhong) 科普醫學知識。在他寫(xie) 作的科普文章中,我們(men) 可以了解到“阿莫西林並非消炎藥,頭痛、感冒吃它沒用”,知道“患糖尿病足,並不一定要截肢”和““天下第一痛”三叉神經痛,找對方法也能治”。這些科普內(nei) 容給予了不少患者抗擊病魔的信心。
王明宇總結了一些讓科普得到更好傳(chuan) 播的“竅門”。“要科學合理地“蹭熱度”,針對受眾(zhong) 痛點進行科普。同時使科普語言更貼近網絡,增強科普內(nei) 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如今,越來越多“王明宇們(men) ”正堅持與(yu) 偽(wei) 科普“鬥智鬥勇”,讓偽(wei) 科普止於(yu) 智者,更止於(yu) 權威發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