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理響中國 | 改革開放為什麽“行”:惟改革創新者勝

發布時間:2024-03-20 16:06:00來源: 新華網

  中國改革開放是“重要法寶”“必由之路”“關(guan) 鍵一招”,四十五餘(yu) 載激流勇進,在世界版圖上寫(xie) 下濃墨重彩的東(dong) 方傳(chuan) 奇。新時代,中國堅定不移推進全麵深化改革開放,深改十年,中國經濟實力躍上新台階。新一季“思客講堂·黨(dang) 校公開課”推出《理響中國 | 以“理”服人:改革開放為(wei) 什麽(me) “行”》,五位中央黨(dang) 校(國家行政學院)的資深教授,帶你解碼全麵深化改革和高水平對外開放的“中國智慧”。本期由中央黨(dang) 校(國家行政學院)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教研部教授冉昊,講述“惟改革創新者勝”。

  演講全文:

  大家好!我是來自中央黨(dang) 校(國家行政學院)科社部的冉昊。

  這張照片展示的,可不是觀看“漫威英雄”的電影票,而是我家裏保存的各種“票證”。

  可能今天的很多年輕的朋友並不清楚,在四十年前我小的時候,會(hui) 拿著家裏給的糧票,去糧店買(mai) 大米。不光是買(mai) 大米要票,買(mai) 肉得有“肉票”、買(mai) 棉花得有“棉花票”,買(mai) 電視機得有“電視票”。那為(wei) 什麽(me) 這些五花八門的票證,今天不再需要,“消失的‘它’”隻能在博物館裏才能見到?一是說明那個(ge) 時候窮,商品物資供應短缺,隻有通過“票證”的定額發放,才能保證基本的供給。二是體(ti) 現了體(ti) 製的變化,過去是計劃經濟,企業(ye) 生產(chan) 什麽(me) 、生產(chan) 多少,人們(men) 吃什麽(me) 、用什麽(me) ,全靠政府計劃分配,所以買(mai) 什麽(me) 都得用“票”;而今是市場經濟,物資的供給需求靠市場來調節,不再需要這些票證了。因此,“糧票”“肉票”消失的過程,體(ti) 現了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hui) 體(ti) 製的深刻變革,以及它對我們(men) 日常生活所產(chan) 生的重大影響。

  1978年黨(dang) 的十一屆三中全會(hui) ,中央作出了改革開放的曆史性決(jue) 策。那麽(me)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為(wei) 什麽(me) 要進行改革開放?鄧小平說:貧窮不是社會(hui) 主義(yi) ;要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首先要擺脫貧窮。1978年,我國人均GDP隻有156美元,如果連老百姓的吃飽穿暖都解決(jue) 不了,何談社會(hui) 主義(yi) 的遠大理想?那麽(me) ,怎麽(me) 才能解決(jue) 貧窮呢?“大鍋飯”不行,最後的結果是大家一塊兒(er) 窮,必須通過製度的變革,調動人民群眾(zhong) 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中央以農(nong) 村為(wei) 突破口,把田地承包給農(nong) 民,多勞多得,不勞不得,“萬(wan) 元戶”成為(wei) 人們(men) 追求生活富裕最直接、最明顯的標誌。農(nong) 村改革的率先突破,為(wei) 其他領域的改革作出了示範、積累了經驗,城市經濟體(ti) 製改革也逐步推開。

  可以說,改革開放讓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掌舵的這艘巍巍巨輪,開啟了全新的航程。那麽(me) ,這艘船究竟開到哪兒(er) 、怎麽(me) 開?1987年黨(dang) 的十三大,第一次係統闡釋了“三步走”戰略,先解決(jue) 溫飽,再實現總體(ti) 小康,使人民生活水平翻兩(liang) 番,人均GDP達到800美元,再到基本實現現代化,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1992年黨(dang) 的十四大,把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確立為(wei) 我國經濟體(ti) 製改革的目標——大家可不要小看這個(ge) 提法,在社會(hui) 主義(yi) 幾百年發展史上,還從(cong) 來沒有一個(ge) 經典作家說過社會(hui) 主義(yi) 也可以搞市場經濟,而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把“社會(hui) 主義(yi) ”和“市場經濟”兩(liang) 個(ge) 原本風馬牛不相及的概念放到一起,它的深刻影響,就像當年哥白尼打破“地心說”而提出“日心說”,實現了一次理論認識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取消了政府對企業(ye) 生產(chan) 和人民生活的指令性計劃,讓市場來配置資源,從(cong) 而解決(jue) 了商品短缺問題,“糧票”“肉票”從(cong) 此很快退出了曆史舞台。

  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這艘巨輪如何駕駛?那就需要借鑒別人的經驗、吸納最新的航行技術,才能屹立潮頭,乘風破浪。“開放”是改革的鮮明特征。這個(ge) “開放”,不同於(yu) 晚清洋務運動以來對外交往中僅(jin) 僅(jin) 是引進技術設備,更重要的體(ti) 現在利用外資。大家都坐過飛機,嚐過飛機上的盒飯。這個(ge) 不起眼的盒飯,可不要小看。幾年前,我去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講課,公司負責人驕傲地向我介紹,他們(men) 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批準的第一家中外合資公司——這家公司的營業(ye) 執照是001號。

  如果看過《曆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的朋友就會(hui) 發現,電視劇裏提到鄧小平出訪時在飛機上隻能吃掉渣的麵包,這件事促成了航空食品合資公司的成立,在真實曆史中指的就是這家公司。每次我出差,在萬(wan) 米高空上品嚐著航空餐,總覺得味道差強人意,但比起當年“掉渣”的麵包,便能釋懷——它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見證。我們(men) 堅持實事求是、敢為(wei) 人先的實踐創新,從(cong) 上個(ge) 世紀七十年代末創辦經濟特區、改革對外貿易體(ti) 製,到九十年代建立上海浦東(dong) 新區、加快發展開放型經濟,再到本世紀初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我們(men) 不斷深入參與(yu) 到經濟全球化進程中,享受著經濟全球化的紅利,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國和不同文明的一切先進成果來發展社會(hui) 主義(yi) ,才能取得今天的成績。

  如今,這艘巨輪駛入了新的海域,要行穩致遠還需協同發力。2013年黨(dang) 的十八屆三中全會(hui) ,作出了全麵深化改革的決(jue) 定,我們(men) 的改革進入了新的曆史階段。那麽(me) ,全麵深化改革和以往的改革是什麽(me) 關(guan) 係呢?如果說改革開放前三十年,改革可以分領域各自推進,經濟領域改革經濟,社會(hui) 領域改革社會(hui) ,且分領域各自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那麽(me) ,如今的改革進入了深水區、攻堅期,正如習(xi) 近平所說,好吃的肉都已經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光改A改不動、改B改不動、改C改不動,隻有ABC係統、協同、聯動、全麵推進,才能使我們(men) 的改革進行到底。

  要保證這艘巨輪始終充滿動力,需要一種精神。全麵深化改革與(yu) 以往改革的一脈相承,集中體(ti) 現在改革開放精神的傳(chuan) 承。2018年,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hui) 上,習(xi) 近平指出,“改革開放鑄就的偉(wei) 大改革開放精神,極大豐(feng) 富了民族精神內(nei) 涵,成為(wei) 當代中國人民最鮮明的精神標識。”偉(wei) 大的改革開放精神,包括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神,革故鼎新、敢為(wei) 人先的精神,開放進取、海納包容的精神。正是因為(wei) 有了偉(wei) 大的改革開放精神,我們(men) 黨(dang) 才能破除思想上的“堅冰”,打破“兩(liang) 個(ge) 凡是”的桎梏,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才能在蘇東(dong) 劇變、世界社會(hui) 主義(yi) 運動陷入低潮時繼續高舉(ju) 社會(hui) 主義(yi) 的旗幟,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才能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對所有製實現形式進行了全新的表述,確立了以公有製為(wei) 主體(ti) 、多種所有製成分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製度,化解了“姓公姓私”的思想紛爭(zheng) 。可見,在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大潮中,我們(men) 這艘巨輪不是沒有遇到過顛簸,不是沒有遭遇過旋渦,但正是由於(yu) 改革開放精神的傳(chuan) 承,我們(men) 能夠萬(wan) 眾(zhong) 一心,力挽狂瀾。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的新時代,是黨(dang) 領導人民取得曆史性成就和曆史性變革的光榮時代,也是全麵深化改革夯基壘台、厚積成勢、攻堅克難、砥礪前行的奮進時代。中央以前所未有的決(jue) 心和力度全麵深化改革,作出一係列重大戰略部署,(截至2020年底)先後出台重點改革文件500多個(ge) ,推出改革舉(ju) 措2000多項。全麵深化改革的重點是經濟體(ti) 製改革,我們(men) 要以經濟體(ti) 製改革為(wei) 牽引,帶動多領域的整體(ti) 性改革。比如農(nong) 村土地製度改革,前麵提到,改革開放之初,正是以此為(wei) 突破口,激發了農(nong) 民生產(chan) 的積極性,大幅促進了生產(chan) 力發展。然而,隨著一段時期城鄉(xiang) 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農(nong) 民增收難的問題日益凸顯,其中一條原因,在於(yu) 農(nong) 民的財產(chan) 性收入較低。2014年,中央正式提出了農(nong) 村耕地三權分置改革的思路,明晰了農(nong) 村耕地的使用權屬,政府給農(nong) 民發了土地證,農(nong) 民可以用土地證把自己的地作抵押貸款、出租流轉;2018年中央進一步推進農(nong) 村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盤活了農(nong) 村大量閑置的宅基地資源,從(cong) 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農(nong) 民的財產(chan) 性收入。通過這樣的改革,就可以縮小城鄉(xiang) 收入差距,進而推進共同富裕。

  通過農(nong) 村土地製度改革,再加上中央脫貧攻堅的“組合拳”,如今農(nong) 村的麵貌發生了天翻覆地的變化。我想起小時候,我的老家貴州被稱作“天無三日晴,地無三裏平,人無三分銀”。那個(ge) 時候,農(nong) 村有的家裏好幾個(ge) 孩子,平時很少見出門——因為(wei) 窮,全家就一條褲子,誰出門誰穿上;冬天孩子們(men) 出門放牛,牛拉了一泡屎,孩子們(men) 爭(zheng) 先恐後往牛糞裏跳——因為(wei) 窮,買(mai) 不起襪子買(mai) 不起鞋子,冬天光著腳冷,跳到牛糞裏可以暖腳。今天如果是來自西部年長一些的朋友,對此一定會(hui) 感同身受。然而,這才幾十年的時間,這樣的場景是一去不複返了!如果說貧窮是1978年我們(men) 要改革的直接動因,那麽(me) 今天,我們(men) 可以確定地說,改革開放讓社會(hui) 主義(yi) 中國擺脫了貧窮,“萬(wan) 元戶”從(cong) “未來時”變成了“完成時”,改革從(cong) 農(nong) 村到城市,從(cong) 經濟到社會(hui) ,從(cong) 文化發展到科技創新,我們(men) 向著現代化的康莊大道大踏步邁進!

  那麽(me) ,未來我們(men) 如何繼續推進改革開放?回顧曆史,曆朝曆代都會(hui) 進行改革,著名的如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張居正變法等等,但為(wei) 什麽(me) 這些改革最終都人亡政息、以失敗收場?一條重要原因,在於(yu) 這些以“強國富民”為(wei) 宗旨的改革,在實踐中卻造成與(yu) 民爭(zheng) 利、人民反而被加重盤剝,這種以“弱民”為(wei) 代價(jia) 的“強國”改革,一定不能長久維係。這是已經一再被曆史所明證了的。改革開放之所以行,恰恰在於(yu) 這場偉(wei) 大的社會(hui) 革命,是通過搞活和開放,走上了“民富”而“國強”之路!

  改革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我們(men) 要吸取曆史上“弱民強國”的經驗教訓,繼續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搞活,惟其如此,中華民族的巍巍巨輪,定能乘長風,破萬(wan) 裏浪,最終抵達勝利彼岸!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