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響中國】堅持“兩個毫不動搖” 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
2023年9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黑龍江考察時首次提出“新質生產(chan) 力”,指出要“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和未來產(chan) 業(ye)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同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強調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chan) 業(ye) 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chan) 業(ye) 、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2024年兩(liang) 會(hui) 期間,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這些論斷不僅(jin) 指出了當下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必要性,而且指明了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本質要求。創新是新質生產(chan) 力的根本動力,需要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催生新產(chan) 業(ye) 、新模式、新動能。構建一個(ge) 能有效集社會(hui) 各方資源和力量於(yu) 一體(ti) 的創新體(ti) 係,是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一個(ge) 重要且必需的環節。落實“兩(liang) 個(ge) 毫不動搖”的體(ti) 製機製,可以充分發揮國有企業(ye) 和民營企業(ye) 各自優(you) 勢,更好建立和完善我國科技創新製度和組織體(ti) 係,增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實現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促進新質生產(chan) 力的發展。
國有企業(ye) 是創新活動的支柱
國有企業(ye) 的創新支柱作用體(ti) 現在兩(liang) 個(ge) 方麵。一方麵,國有企業(ye) 在理論創新、核心技術突破等“卡脖子”的基礎問題上作用顯著,國有企業(ye) 在原始創新領域取得的重要成果能為(wei) 全社會(hui) 的創新發展奠定知識基礎;另一方麵,國有企業(ye) 在聯結社會(hui) 各方、提供基礎設施方麵具有重要作用,是開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為(wei) 重大科技創新奠定物質基礎的重要主體(ti) 。
原始創新是實現突破性、顛覆性技術創新的核心環節,是一個(ge) 國家創新能力的集中體(ti) 現。戰略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和未來產(chan) 業(ye) 的順利形成,很大程度上取決(jue) 於(yu) 核心技術與(yu) 基礎研究能否取得重大突破,因而保障原始創新的順利進行,是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重中之重。國有企業(ye) 在這一領域中占據主體(ti) 地位。例如,我國大型民用客機技術、火箭技術,以及衛星導航技術的突破都是由國有企業(ye) 牽頭完成的,並形成了一係列具有原創性、突破性的理論創新、技術創新,為(wei) 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內(nei) 在支撐。值得注意的是,具備相應條件的大型民營企業(ye) ,也可以在應用創新領域帶來原始創新的重大突破。例如,華為(wei) 曆來重視基礎研究與(yu) 應用開發並重,其在產(chan) 業(ye) 創新上已實現5.5G的多項關(guan) 鍵技術創新和驗證,並於(yu) 2024年初正式發布通信行業(ye) 首個(ge) 大模型,成為(wei) 全球通信行業(ye) 的領軍(jun) 企業(ye) 。
科技創新活動的開展必然要求相應的基礎研究設施作為(wei) 支撐,以滿足必要的能源、算力與(yu) 信息傳(chuan) 遞需求。國有企業(ye) 是開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為(wei) 重大科技創新奠定物質基礎的重要主體(ti) 。此外,推動科學技術實現的集成創新也是當下突破核心技術難關(guan) 的重要手段。實現科技集成創新需要知識的廣泛傳(chuan) 播與(yu) 交流、推動各項技術的融合發展,鼓勵不同創新主體(ti) 在不同研究領域和不同研發項目之間展開通力合作,互相借鑒學習(xi) 。因而建立在公有製基礎上的,以推動社會(hui) 發展為(wei) 己任的,且同社會(hui) 各方關(guan) 聯緊密的國有企業(ye) ,既有優(you) 勢也有責任去牽頭知識與(yu) 技術交流共享,為(wei) 集成創新的順利進行開辟道路。由此可見,國有企業(ye) 在推動社會(hui) 創新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支柱作用。
民營企業(ye) 是創新活動的生力軍(jun)
作為(wei) 開展創新的生力軍(jun) ,民營企業(ye) 在整個(ge) 社會(hui) 的創新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民營企業(ye) 是實現社會(hui) 創新驅動發展最重要的動力來源,有力地保護並調動民營經濟強烈的創新意願,是營造積極的創新氛圍、激發全社會(hui) 創新活力的關(guan) 鍵所在。民營企業(ye) 在營造積極的創新氛圍、激發全社會(hui) 創新活力方麵更具優(you) 勢。除了必要的基礎設施和交流平台,積極的創新氛圍、昂揚的創新精神和高漲的創新熱情則是推動科技持續創新的有利條件。民營企業(ye) 數量龐大、分布廣泛、競爭(zheng) 激烈。若想從(cong) 這殘酷的競爭(zheng) 中脫穎而出,持續不斷地進行創新,時刻保證自身技術與(yu) 產(chan) 品的獨特性與(yu) 不可替代性則是民營企業(ye) 發展的必由之路。因此,作為(wei) 開展創新的生力軍(jun) ,民營企業(ye) 的創新活動更多是一種自發行為(wei) ,並且由於(yu) 民營企業(ye) 分布在社會(hui) 的各行各業(ye) ,它們(men) 的創新熱情會(hui) 極大地感染周邊的社會(hui) 環境。新產(chan) 品的不斷問世,能有效激發市場活力,提升人們(men) 的消費需求,進而產(chan) 生更多商機,這又會(hui) 反過來進一步激發民營企業(ye) 的創新意願。可見,隻有調動了民營企業(ye) 的創新積極性,改善了它們(men) 對經濟發展的總體(ti) 預期,才能通過它們(men) 強勁的輻射作用激發市場與(yu) 社會(hui) 的整體(ti) 活力,為(wei) 實現國家層麵的重大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中小型民營企業(ye) 是開展跟隨創新的重要主體(ti) ,肩負著將科學技術切實轉化為(wei) 社會(hui) 生產(chan) 力、社會(hui) 財富和社會(hui) 福祉的重要任務。它們(men) 應市場需求而生、分布廣泛、經營研發靈活,這使得它們(men) 在包括技術工藝完善、功能開發等跟隨創新領域更具優(you) 勢。跟隨創新的順利開展是實現科技成果的產(chan) 業(ye) 化、商業(ye) 化的關(guan) 鍵環節。模仿吸收、市場導向是跟隨創新活動的兩(liang) 大基本特征。通過靈活響應市場需求的實時變動,以中小型民營企業(ye) 為(wei) 主的跟隨創新主體(ti) ,可以在實現企業(ye) 自身經濟效益與(yu) 創新活力協同提升的同時,更好惠及社會(hui) 福祉,將科技創新的成果轉化為(wei) 推動社會(hui) 發展的動力源泉。
堅持“兩(liang) 個(ge) 毫不動搖”是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重要保證
國有企業(ye) 和民營企業(ye) 在構建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創新體(ti) 係中均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原始創新是推動社會(hui) 創新的根本所在。原始創新的成果往往是一些基礎的理論研究成果,或者是在實驗室條件下才能使用的原始技術,它們(men) 難以直接投入市場,創造經濟價(jia) 值,從(cong) 而難以為(wei) 下一次原始創新完成積累,使兩(liang) 輪原始創新之間出現明顯的斷代。原始創新本身往往缺乏自我推進的內(nei) 生動力。這時,跟隨創新的重要性便顯現出來。因為(wei) 跟隨創新是實現科學技術產(chan) 業(ye) 化、商業(ye) 化的重要環節,它的順利開展能將原始創新推向應用,從(cong) 而為(wei) 下一次原始創新積蓄力量,保證原始創新開展的連續性。反過來,原始創新是跟隨創新的根本,對跟隨創新具有強烈的帶動作用。隻有原始創新不斷取得重要成果,才能創造出源源不斷的商機,為(wei) 跟隨創新開辟廣闊的發展空間。兩(liang) 種創新過程相輔相成,一旦有一個(ge) 過程中斷,創新過程都將陷入停滯。因此,隻有堅持貫徹“兩(liang) 個(ge) 毫不動搖”,傳(chuan) 統技術的革命性升級以及前沿技術的培育孵化才能維持一個(ge) 不斷代的趨勢,新質生產(chan) 力的發展才具有長期性與(yu) 可持續性。
堅持“兩(liang) 個(ge) 毫不動搖”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措施
堅持“兩(liang) 個(ge) 毫不動搖”,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需要采取以下三個(ge) 方麵的措施加以推進。
第一,健全完善麵向未來的人才培養(yang) 機製,加快創新型人才的培養(yang) 。人才是企業(ye) 生存與(yu) 發展之本。我國科技人才總量規模龐大,急需培養(yang) 一批創新能力強、具有前瞻性、引領性的科技人才。應當緊跟科學技術發展前沿,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動態調整優(you) 化高等教育的學科設置,加強高校與(yu) 企業(ye) 之間的銜接性,支持企業(ye) 成為(wei) 人才“引育用留”的主體(ti) 。
第二,國有企業(ye) 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充分發揮其創新支柱功能。應當優(you) 化國有企業(ye) 的產(chan) 業(ye) 布局,讓它們(men) 主動進軍(jun) 戰略新興(xing) 領域,爭(zheng) 當攻克技術難關(guan) 的排頭兵。督促國有企業(ye) 加大對創新人才培養(yang) 和引進力度,建立以鼓勵自主創新為(wei) 導向的薪酬製度與(yu) 中長期激勵機製。除此之外,國有企業(ye) 要充分整合自身的資源,以重大科技任務攻關(guan) 和國家大型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為(wei) 主線,同政府、高校、研究所、民營企業(ye) 以及其他社會(hui) 組織緊密聯係,在提供基礎設施的同時,建立科研信息交流平台與(yu) 協同創新機製,為(wei) 建設更高級別創新聯合體(ti) 提供支撐。
第三,進一步改善民營企業(ye) 的營商環境,引導民營企業(ye) 走上創新驅動的發展道路,並為(wei) 其提供創新保障。不斷完善市場競爭(zheng) 機製,確保市場運行的透明度,促使更多民營企業(ye) 選擇改良生產(chan) 工藝、優(you) 化管理模式、提高產(chan) 品質量的良性發展模式,並最終走上創新驅動的發展道路。與(yu) 此同時,需要建立相應的兜底保障,分散民營企業(ye) 開展企業(ye) 創新所麵臨(lin) 的巨大風險。在事前,可以拓寬民營企業(ye) 的融資渠道,通過設立特定的創新貸款項目和補貼項目,幫助民企順利完成創新的前期準備。在事中,要鼓勵民企主動加入各種創新平台,同其他創新主體(ti) 聯合起來,相互學習(xi) ,共同克服創新過程中遇到的各種難關(guan) 。在事後,一方麵,要善於(yu) 運用各類保險減少失敗企業(ye) 麵臨(lin) 的損失;另一方麵,則要做好對成功企業(ye) 知識產(chan) 權的保護,切實保障企業(ye) 的創新權益。
(冒佩華,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習(xi) 近平經濟思想研究院副院長,講席教授;楊浩宇,上海市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話語權基地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分基地研究員;郎旭華,上海財經大學習(xi) 近平經濟思想研究院研究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