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評析】探索創新途徑 保障文化傳承
【文化評析】
作者:封壽炎(媒體(ti) 評論員)
近日,北京聯合大學成立文化遺產(chan) 卓越工程師學院,這是全國首個(ge) 高校裏的“文化遺產(chan) ”類學院。此舉(ju) 既是對當下文化熱興(xing) 起的積極回應,也將對文化熱的行穩至遠提供學科理論和專(zhuan) 業(ye) 人才的支持,發揮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近年來,文化遺產(chan) 熱、博物館熱、文物收藏熱的興(xing) 起,成為(wei) 令人矚目的經濟、社會(hui) 和文化現象。文化的影響力正向更廣闊的領域、更縱深的層麵溢出滲透,成為(wei) 一種新的文化景觀。當然,在文化熱潮迅猛發展的同時,也相應地凸顯出專(zhuan) 業(ye) 研究和專(zhuan) 業(ye) 人才的不足,需要更多高校、科研機構加大相關(guan) 人才的培養(yang) 力度、增強相關(guan) 學科建設和專(zhuan) 業(ye) 研究的力量。
文化熱的一個(ge) 重要特征,體(ti) 現在它打破了單個(ge) 學科、單個(ge) 領域的局限,呈現出鮮明的交叉性、複合性和應用性。譬如說,在幾十年前,哪怕是公開發掘一處文化遺跡,其影響可能都主要集中在考古、曆史、博物館等專(zhuan) 業(ye) 領域。但在今天,一處文化遺跡的公開發掘,很容易成為(wei) 公眾(zhong) 高度關(guan) 注的熱點新聞。權威部門、專(zhuan) 業(ye) 機構、相關(guan) 領域專(zhuan) 家發布權威、專(zhuan) 業(ye) 的信息,機構媒體(ti) 全程、全方位報道,社交媒體(ti) 即時互動、交流熱議,文創企業(ye) 迅速推出概念文創產(chan) 品,旅遊市場也聞風而動……
事實上,類似局麵已不是假設或暢想,而是近年來屢屢出現的社會(hui) 現實。在寒暑假和節假日,博物館等文化場館經常一票難求,並且帶動整個(ge) 旅遊市場的消費;“非遺”成為(wei) 社交媒體(ti) 上長盛不衰的傳(chuan) 播內(nei) 容,線上線下相得益彰;淄博、哈爾濱、天水相繼成為(wei) 熱門的“網紅”城市,在這種嶄新的文旅形態中,文化、旅遊和大眾(zhong) 傳(chuan) 播成為(wei) 環環緊扣、密不可分的關(guan) 鍵元素。
形勢喜人,但問題同樣緊迫。如何讓蜂擁而至的遊客,來淄博不隻為(wei) 了燒烤,來哈爾濱不隻為(wei) 了冰雕,來天水不隻奔著一頓麻辣燙?須知這些城市的魅力,還有悠久的曆史傳(chuan) 承、豐(feng) 厚的文化積澱。如何讓麥積山石窟的號召力,也如眼下的麻辣燙一樣強大?甚至超越“網紅”式的大眾(zhong) 傳(chuan) 播現象,成為(wei) 一種恒久不衰、澤被深遠的力量?
為(wei) 了求解、回答這些問題,不僅(jin) 僅(jin) 是文化遺產(chan) 領域,在更加廣闊的文化領域,都麵臨(lin) 著學科建設、專(zhuan) 業(ye) 研究、人才培養(yang) 等方麵的新課題、新任務。探索的路徑自然有千千萬(wan) 萬(wan) ,而作為(wei) 相關(guan) 領域先行者的北京聯合大學,其成立文化遺產(chan) 卓越工程師學院,以及相應的專(zhuan) 業(ye) 設置、培養(yang) 目標、課程設置、培養(yang) 模式等方麵,無疑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和啟迪意義(yi) 。
在北京聯合大學此次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yang) 創新中,交叉性、複合性和應用性成為(wei) 鮮明的特征。其師資團隊包括來自一流考古文博研究機構的專(zhuan) 家,學生可以親(qin) 赴考古現場,獲得係統而嚴(yan) 格的專(zhuan) 業(ye) 學術訓練。與(yu) 此同時,學生又可以進入文博科技企業(ye) 、文化創意公司觀摩實習(xi) ,體(ti) 驗文旅市場的真實環境,觸摸文化產(chan) 業(ye) 的最新脈動,捕捉市場消費的潮流趨勢。此外,學生還要熟練掌握文化遺產(chan) 的調查、評估、保護、開發、管理、宣傳(chuan) 等基本流程,這些專(zhuan) 業(ye) 知識和技能,都有助於(yu) 在管理部門、學術界、產(chan) 業(ye) 界、大眾(zhong) 傳(chuan) 媒、社會(hui) 公眾(zhong) 和消費者之間建立起高效銜接,以最大限度地實現文化遺產(chan) 的曆史文化價(jia) 值、社會(hui) 效益和經濟效益。
在討論當下文化熱的時候,國際比較的視角也不可或缺。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在人均GDP從(cong) 1萬(wan) 美元增長至3萬(wan) 美元階段,服務業(ye) 都獲得了快速發展。服務業(ye) (包括生產(chan) 性和生活性服務業(ye) )對經濟增長的直接貢獻平均值高達75%,其中包括文化、體(ti) 育、娛樂(le) 在內(nei) 的生活性服務業(ye) 貢獻均值高達43%。2023年我國人均GDP達到89358元,如果用國際經驗去衡量,我國已經邁入了廣義(yi) 服務業(ye) 快速發展的階段,文化、體(ti) 育、娛樂(le) 、旅遊等產(chan) 業(ye) 都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和機遇。置於(yu) 這一重要的發展前景之下觀察,創新、拓展、增強、深化文化領域的經驗研究、理論創新、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yang) 工作,其重要意義(yi) 更加清晰明了、不言而喻。
《光明日報》(2024年03月27日 02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