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文化生動詮釋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
【學思踐悟】
作者:鄧楊 單位:中宣部宣教局
2023年9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浙江調研時,專(zhuan) 程考察了浙東(dong) 運河文化園,這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近年來先後考察北京通州大運河森林公園、揚州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後又一次考察大運河保護情況,體(ti) 現了對保護傳(chuan) 承大運河文化遺產(chan) 、推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高度重視。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調研時強調,大運河文化是中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在保護、傳(chuan) 承、利用上下功夫,讓古老大運河煥發時代新風貌。
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親(qin) 自擘畫、親(qin) 自部署、親(qin) 自推動的新時代重大文化工程,是堅持“第二個(ge) 結合”、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中不斷創新的重要成果,是深入貫徹落實習(xi) 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動實踐。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充分發揮大運河的線性串聯功能,其所留存的中國文物、中國建築、中國工程和中國形象,所承載的中國曆史、中國文化、中國故事和中國精神等有形和無形的寶貴財富,深刻闡述了大運河文化主軸作為(wei) 中華文明重要文脈的曆史意義(yi) ,生動詮釋和有力見證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的中華文明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征。
生動詮釋中華文明的連續性
從(cong) 吳王夫差開鑿邗溝溝通江淮以北上攻齊,到秦始皇為(wei) “南巡”江南開鑿京口至丹陽的曲阿河;從(cong) 曹操為(wei) 統一北方疏浚開鑿睢陽渠、白溝等華北運河,到東(dong) 晉謝安謝玄叔侄疏浚蘇北運河並築邵伯埭蓄水利航;從(cong) 隋唐構建以長安洛陽為(wei) 中心南通餘(yu) 杭、北抵涿郡的隋唐大運河,到元朝通過通濟渠、永濟渠截彎取直終成京杭大運河,在中華文明漫長的曆史演進過程中,大運河見證了王朝的興(xing) 替和文明的發展。作為(wei) 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同時也是世界上跨越緯度區最多和最長的運河,大運河在發揮統一政治、融通經濟、便利交通作用的同時,其沿線的水工遺存、運河附屬遺存、其他關(guan) 聯遺存等物質文化遺產(chan) ,生活習(xi) 俗、傳(chuan) 統工藝、禮儀(yi) 規製、戲劇曲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形成了大運河2500年曆史的真實文化印記。大運河是流動的文化,更是流動的曆史。它的建造和不斷完善,順應曆史、呼應時代,其自身的曆史延續性和空間連續性,就是中華文明連綿不絕、生生不息的絕佳印證。
生動詮釋中華文明的創新性
大運河的開鑿,是最具想象力和行動力的創舉(ju) ,是中國人適應空間地理、利用自然山水,不斷探索求知、創新創造的偉(wei) 大成就。在恢宏廣闊的規劃視野、機巧複雜的工程設計和精益求精的組織施工之下,大運河的河道不斷開鑿疏浚,堤壩日漸穩固,水上遍布設計精妙的橋、閘和做工精良的船。從(cong) 元代西山引水工程,到翻越水脊的南旺樞紐,再到清口樞紐不斷高築的高家堰;從(cong) 避繁避險選擇最優(you) 走向,到聚水泄洪打破地理製約,再到“三彎抵一閘”降低流速;從(cong) “木岸狹河”,到“束清刷黃、以水攻沙”,這些因地製宜的工程智慧,集聚了大量領先於(yu) 時代的科技成就,匯聚了中國古代眾(zhong) 多先進水利思想和水工技藝精華,是世界水利航運工程史的偉(wei) 大創造。同時,大運河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工程,而是一個(ge) 動態開放的係統,它的開鑿、管理、利用麵臨(lin) 重重現實挑戰,在一次次試錯後改正錯誤,在不斷遇到問題後解決(jue) 問題,充分彰顯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於(yu) 開拓創新的可貴品質。大運河蘊含了中國人接受自然饋贈並同自然對話的古老智慧,是中華民族適應自然、利用自然、進而改造自然的偉(wei) 大奇跡。
生動詮釋中華文明的統一性
不同於(yu) 西方,從(cong) 最早有文字記載時起,大一統就成為(wei) 中國人根深蒂固的觀念。大運河的貫通,不僅(jin) 從(cong) 地理上,更從(cong) 政治、經濟、文化乃至民族心理層麵,鞏固了九州共貫、六合同風、四海一家的大一統傳(chuan) 統。通過將政治、軍(jun) 事、經濟、文化中心聯係在一起,大運河促使古代中國凝聚成整體(ti) ,讓政權得以維持,讓文脈得以延續,推動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ti) 格局的形成。同時,作為(wei) 內(nei) 河航運的重要河道,大運河貫通大河巨川,催生了繁華的都市,串起了廣袤的鄉(xiang) 村,創造了跨越千年的國家漕運體(ti) 係,在促進南糧北運、軍(jun) 資調配的同時也方便了商業(ye) 貿易、人員往來,維係了古代中國和平統一與(yu) 持續發展,支撐起中華文明和諧進步與(yu) 長期繁榮。在文化心理層麵,曆經千年的大運河在推動南北融合、東(dong) 西交匯、中外交流過程中,溝通了有無、融通了民心,持續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人民的自信心與(yu) 自豪感。可以說,開鑿大運河,是順應曆史潮流,維係國家統一和政權穩定的偉(wei) 大創舉(ju) ,為(wei) 中華文明的延續和大一統國家的治理作出了重大貢獻,也讓中國人追求和維係統一的心態更加堅定。
生動詮釋中華文明的包容性
“水利萬(wan) 物而不爭(zheng) ”,包容是大運河這條水上動脈的本來屬性。大運河流經八個(ge) 省市,連通長江與(yu) 黃河這兩(liang) 個(ge) 中國古代文明核心地區。皇城的威嚴(yan) 、津沽的煙火氣、華北的質樸、齊魯的儒韻、淮揚的繁華、蘇杭的靈秀……沿途各地獨特的文化,給穿行而過的大運河增添了千姿百態的魅力。大運河沿線資源稟賦千差萬(wan) 別,沿岸不同地域的風土民情、漕運活動、飲食文化、商業(ye) 往來,通過大運河不斷交流、碰撞、融合。在這種氛圍中,一種生生不息的力量才會(hui) 不斷調試、生長,這也是包容一詞的題中應有之義(yi) 。內(nei) 部和外部循環流動、相互交融,調節和平衡著這片廣袤大地上東(dong) 西南北的社會(hui) 經濟文化差異,也給古老的中華文明不斷增添自信樂(le) 觀的氣質和開放的張力。作為(wei) 文明交融的紐帶,大運河被賦予了通達互融、兼收並蓄、開放包容、博采眾(zhong) 長的文化特質,充分彰顯了中華文明全局思維和世界眼光,是“中國發展史”和“文明交融史”中絢爛的一頁,是不同文明尋求心意相通和情感共鳴的重要載體(ti) 。
生動詮釋中華文明的和平性
“上善若水”,在古今中外各種文化中,水往往被賦予滋養(yang) 萬(wan) 物、祥和安寧、純淨寬厚、生機活力、平安吉祥等美好寓意。大運河船舶輻輳、舟楫千裏,將古代中國溝通世界的陸上絲(si) 綢之路與(yu) 海上絲(si) 綢之路聯結起來。“天涯同此路,人語各殊方。”大運河這個(ge) 古代中國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的重要通道,承載著中外往來悠久曆史,迎來送往無數客商行人、異域來客,是中外交往交融、和平合作的曆史見證。唐代高僧鑒真在大運河畔的揚州出家為(wei) 僧,第六次成功東(dong) 渡時,從(cong) 揚州城坐船出發,到長江渡口出海;來華朝貢的蘇祿王沿運河北上訪問,埋骨於(yu) 大運河畔的德州,留下子孫後裔安家落戶;因海難不幸漂流到中國的朝鮮人崔溥,用了44天沿著運河一路抵達京城,最終順利回到朝鮮;日本“堪合貿易使”策彥周良、歐洲傳(chuan) 教士利瑪竇數次往來於(yu) 運河,詳細記載沿途驛站裏程、船閘分布、名勝古跡、生活習(xi) 俗、土產(chan) 特產(chan) ;荷蘭(lan) 使團中的紐霍夫、英國使團中的亞(ya) 曆山大在出使中國途中,用銅版和水彩記錄大運河的形象,留下了許多曆史寫(xie) 實場景……大運河這條和平交往的紐帶,生動體(ti) 現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中華文明“倡導交通成和,反對隔絕閉塞”的和平特性,充分詮釋了中華文化順應天常、厚生愛物、和諧共生、互利共贏的哲學思想和人文精神。
大運河與(yu) 黃河、長江、長城一樣,是中華文明的標識性符號,其承載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yu) 魂。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是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作出的重大決(jue) 策部署,是推動新時代文化繁榮發展的國家工程,是深入貫徹落實習(xi) 近平文化思想、在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推進文化創新的重大探索。我們(men) 要深入學習(xi) 領會(hui) 習(xi) 近平文化思想,堅定全民族文化自信,統籌保護好、傳(chuan) 承好、利用好大運河這一祖先留給我們(men) 的寶貴遺產(chan) ,深入挖掘大運河文化蘊含的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全麵推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係統展示這些文化標識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規範,突出活化傳(chuan) 承、合理利用、開放共享,保護傳(chuan) 承寶貴的運河資源、生態格局、鄉(xiang) 土風貌、民俗韻味,讓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當代價(jia) 值在新時代發揚光大,使大運河永遠造福人民。
《光明日報》(2024年03月28日 06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