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紅色沃土 綻放文旅之花——我國紅色旅遊高質量發展調查與思考
作者:西安交通大學課題組
編者按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傳(chuan) 承紅色文化高度重視,在考察調研時多次到訪革命紀念地,瞻仰革命曆史紀念場所,反複強調要用好紅色資源,傳(chuan) 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chuan) 下去。近年來,隨著紅色文化的吸引力和影響力越來越強,紅色旅遊市場的需求不斷增長、規模持續擴大。西安交通大學課題組圍繞紅色旅遊開發,先後在陝西、青海、寧夏、四川、江西等地,圍繞革命遺址、革命文物、革命烈士陵園、紅色文藝作品等資源開展實地調研,發放調查問卷1079份,涵蓋23個(ge) 省區市、老中青三個(ge) 年齡層,與(yu) 文旅領域專(zhuan) 家、文化企業(ye) 負責人、基層工作人員、遊客等進行訪談,就紅色旅遊市場現狀與(yu) 存在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就後續開發和改進提出對策建議。
從(cong) 校內(nei) 走向校外、從(cong) 課堂講授到現場體(ti) 驗,精心設計滬上紅色主題實踐路線,在紅色地標開展“移動式”講解,開設“行走的黨(dang) 課”……自2022年10月複旦大學“紅色巴士”研學實踐“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學習(xi) 專(zhuan) 線”推出以來,已有34批、1000餘(yu) 人次體(ti) 驗了沉浸式紅色研學。“紅色巴士”研學路線將中共一大紀念館、《共產(chan) 黨(dang) 宣言》展示館、浦東(dong) 開發開放主題展等為(wei) 代表的8個(ge) 學習(xi) 場景串點成線,聯結形成4個(ge) 主題實踐路線“套餐”,讓青年學子一次學過癮,邁出思政“小”課堂,走進育人“大”課堂。
紅色旅遊資源豐(feng) 富大有可為(wei)
紅色文旅資源分布廣泛、類型豐(feng) 富。據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的《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共有300處紅色旅遊經典景區進入名錄。這些紅色旅遊資源曆史跨度長,涵蓋了革命曆史、革命人物、革命事件等多個(ge) 方麵,以及曆史遺址、紀念地、烈士陵園、紅色故居等多種類型,見證了我國革命曆程的各個(ge) 階段,具有極高的曆史價(jia) 值和文化內(nei) 涵。
四川省查明紅色旅遊資源點3238個(ge) ,現有紅色旅遊景區(點)120餘(yu) 處,初步構建起“長征豐(feng) 碑”“偉(wei) 人故裏”“川陝蘇區”“三線建設”“抗震救災”等紅色旅遊主題。青海省成立了紅色旅遊聯盟,為(wei) 全省紅色旅遊經典景區、愛國主義(yi) 教育基地、革命文物保護單位等搭建交流平台。目前,青海省共有60多處紅色旅遊資源點,中國工農(nong) 紅軍(jun) 西路軍(jun) 紀念館等國家級紅色旅遊經典景區5家,省級紅色旅遊經典景區7家。隨著各級政府對紅色旅遊的支持和投入不斷加大,各地紅色旅遊市場發展前景廣闊。“當下,充分挖掘地區紅色旅遊開發價(jia) 值,實現經濟與(yu) 社會(hui) 效益的雙重提升,已成為(wei) 地方共識。”陝西省委黨(dang) 校(陝西行政學院)教授胡衛華說。
山西省忻州市西河頭地道戰遺址,是全國現今保存最完整和規模最大的三大地道戰遺址之一。2023年,忻州實驗中學等多所學校組織學生前往遺址開展紅色研學活動,1200多名學生在這裏共同聆聽革命先烈的故事,接受愛國主義(yi) 和革命傳(chuan) 統教育。“忻州是一片紅色的沃土,抗戰時期這裏留下了110多處重要戰鬥遺址、革命舊址,地方雖小,卻有著徐向前故居、白求恩模範病室、平型關(guan) 大捷遺址、八路軍(jun) 總部舊址等豐(feng) 富的紅色旅遊目的地。”忻州市社科聯黨(dang) 組書(shu) 記郝建華向調研組介紹。類型豐(feng) 富、分布廣泛、特點鮮明的紅色資源為(wei) 各地發展旅遊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紅色文旅規模化增長潛力巨大。紅色旅遊的興(xing) 起,成為(wei) 地方經濟和文旅產(chan) 業(ye) 發展的強大引擎。據《中國紅色旅遊發展報告(2023)》顯示,全國紅色旅遊接待人數已突破20億(yi) 人次,紅色旅遊市場規模接近萬(wan) 億(yi) 元。隨著人們(men) 對曆史和文化關(guan) 注度的提升,紅色旅遊以其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曆史內(nei) 涵,為(wei) 地方經濟注入新活力。調研組了解到,近年來,江西省實施贛南等原中央蘇區革命遺址保護工程,推動革命文物保護利用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民生改善等融合發展,構建紅色旅遊產(chan) 業(ye) 鏈,紅色旅遊接待總人數和總收入占全省旅遊總量的25%。
“從(cong) 博物館門口目視遠方的偉(wei) 人雕像開始,我仿佛被拉入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一幅幅珍貴的曆史圖片、一幕幕生動的曆史場景,讓我身臨(lin) 其境地感受到革命曆史的力量。”在延安革命紀念館,遊客魏宸宇說。作為(wei) 全國紅色旅遊重點城市,陝西省延安市將革命文物保護利用與(yu) 自然風光、曆史文化遺產(chan) 等特色資源開發有機融合,打造延安紅色之旅、祭祖康養(yang) 之旅、黃土風情之旅等十大主題鮮明、形式多樣的複合型精品旅遊線路。
“紅色旅遊逐漸從(cong) 傳(chuan) 統的觀光旅遊向體(ti) 驗式、互動式旅遊轉變,旅遊產(chan) 品更加多樣,遊客體(ti) 驗更加豐(feng) 富,規模效應愈加凸顯。”北京化工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副教授李娟說。近年來,紅色旅遊與(yu) 農(nong) 業(ye) 、林業(ye) 、文化、教育等行業(ye) 相互融合,紅色旅遊景區推出紅色演藝、紅色文創、紅色研學等新產(chan) 品,受到市場的熱烈歡迎。受益於(yu) 紅色旅遊,住宿、餐飲、交通等服務業(ye) 的興(xing) 旺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助力了鄉(xiang) 村振興(xing) 。
愛國主義(yi) 教育入耳、入腦,更入心。此次調研中,79.75%的受訪者參與(yu) 過紅色旅遊,年齡主要集中在18~35歲之間。超過70%的人選擇參觀博物館和紀念地(74.68%)、重走曆史路線(70.89%)以及體(ti) 驗式活動(77.22%)三種形式,90.87%的受訪者表示,參與(yu) 紅色旅遊的目的是學習(xi) 曆史文化知識、接受紅色文化洗禮。
受訪者參與(yu) 紅色旅遊的方式
凜冽的寒風、數公裏長的隊伍、誌願者與(yu) 工作人員忙碌的身影……冬日的哈爾濱市氣溫低至零下二十幾度,但侵華日軍(jun) 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前仍然排起了長隊,成為(wei) 當地旅遊新熱點。遊客劉安琪說:“雖然這裏離市區有點遠,但這次來哈爾濱,無論如何一定要過來看看,親(qin) 眼看過後才體(ti) 會(hui) 到,曆史是最好的教科書(shu) 。”紅色旅遊蘊含著豐(feng) 富的教育價(jia) 值,是年輕人了解黨(dang) 的曆史、緬懷革命先烈、傳(chuan) 承紅色基因的重要方式之一,是激發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的生動載體(ti) ,越來越成為(wei) 青年遊客和學生們(men) 主動的選擇。調研組了解到,“十三五”期間,陝西省紅色旅遊累計接待遊客8.7億(yi) 人次,約為(wei) “十二五”期間接待的6.7倍。
紅色旅遊還有哪些提升空間
課題組針對紅色旅遊景區的開發狀況進行了深入調查。在反饋的4000餘(yu) 人次交流及調查問卷中,超過半數(58.23%)的受訪者對現有紅色旅遊景點持滿意態度,但仍有48.76%的人認為(wei) 開發情況一般。其中,40%左右的受訪者認為(wei) ,紅色旅遊景區在基礎設施和交通便利性(41.77%)、餐飲和住宿條件(39.24%)、理論知識教育環節(44.30%)以及優(you) 質紅色旅遊商品開發(46.84%)和營銷推廣(35.44%)方麵做得不夠。
基礎建設滯後,文旅融合不足。贛州市上猶縣大石門村,位於(yu) 江西省西南部,是集紅色文化與(yu) 客家文化於(yu) 一體(ti) 的市級紅色名村,山水風光優(you) 美,紅色旅遊資源稟賦厚重。然而,村內(nei) 道路不成係統、排水設施不完善、通信網絡不發達,製約著村子紅色旅遊的長遠發展。調研中,我們(men) 發現,大石門村這樣的情況並不鮮見,很多紅色旅遊景區分布在偏遠山區和農(nong) 村地區。當地經濟薄弱、交通不便,遊客服務中心、民宿、廁所、網絡等旅遊基礎設施建設落後,數字化改造緩慢,嚴(yan) 重影響紅色旅遊發展。
紅色旅遊景區還需在哪些方麵改進和完善
一些地區整體(ti) 開發規劃意識不強,導致紅色資源重複建設;不少革命老區跨越多個(ge) 省份,例如鄂豫皖之間的大別山革命老區,區域間協作停留在規劃層麵,仍需進一步構建深度協作機製。此外,一些地方財力有限,珍貴文物和曆史遺跡遺址缺乏科學有效保護措施。例如東(dong) 北最早開展抗日武裝鬥爭(zheng) 的“一類革命老區”遼寧省本溪市本溪滿族自治縣,其紅色資源遺存呈現麵大點多、零散分布態勢,運營維護所需資金多、難度大,挖掘、保護、開發和利用不夠。
紅色文化與(yu) 旅遊融合發展,需統籌兼顧革命文物與(yu) 曆史文化遺產(chan) 的整體(ti) 保護和有效利用、紅色文化的教育意義(yi) 與(yu) 精神弘揚、旅遊產(chan) 業(ye) 的經濟效益等多方麵。當下的紅色旅遊多以教育合作、政企合作方式開展,合作方式雖呈現多樣化,但一些地方僅(jin) 限於(yu) 紅色文化的教育意義(yi) 與(yu) 精神弘揚,對於(yu) 如何實現經濟效益的轉化,還未找到清晰的發展路徑。
長期從(cong) 事紅色旅遊經營的周堃,曾參與(yu) 多個(ge) 紅色研學路線的設計。他感觸很深的是:“我參與(yu) 的一些紅色旅遊線路設計,缺乏與(yu) 區域資源條件和當地曆史、民俗文化的有效融合,對青年遊客吸引力不大,很難獲得長足發展。”
價(jia) 值挖掘有限,擁抱流量缺失。調研中,超過70%的受訪者認為(wei) ,紅色旅遊景區應在深度挖掘革命故事與(yu) 相關(guan) 文物資源(75.95%)、增加互動體(ti) 驗項目(73.42%)上繼續完善。40.51%的受訪者希望在紅色文化體(ti) 驗項目上實現視覺體(ti) 驗與(yu) 情感體(ti) 驗兼備。
調研發現,很多地方更多以文物展覽、遺址參觀等形式展示紅色資源,傾(qing) 向於(yu) 對紅色資源文物化利用,沒能覆蓋到更多旅遊場景,對於(yu) 紅色資源的延伸價(jia) 值開發和利用缺乏深入研究。在紅色資源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結合、紅色資源數字化傳(chuan) 播與(yu) 產(chan) 業(ye) 化中,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目前,各地紅色旅遊景區收入仍以門票、文旅產(chan) 品銷售為(wei) 主,產(chan) 業(ye) 形態較為(wei) 單一,產(chan) 業(ye) 附加值低,產(chan) 業(ye) 鏈較短,遊客與(yu) 紅色產(chan) 品的黏性不足。很多地方的紅色旅遊伴隨節假日以及流量熱度而實現消費增長,但增長點單一、增長量較低的問題仍較為(wei) 突出。
人才隊伍建設仍有較大提升空間。調研發現,人手不足是基層文物保護單位存在的普遍問題,由此帶來紅色資源修繕保護不佳、紅色曆史研究不充分、資料展示不完備、宣傳(chuan) 不足等問題。例如,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縣的十八軍(jun) 窯洞群,窯洞現存1000餘(yu) 孔,完整保留的隻有六七百孔,由於(yu) 專(zhuan) 業(ye) 修繕人員缺失、資金缺口大,損壞程度較為(wei) 嚴(yan) 重,每年遊客僅(jin) 有千餘(yu) 人。
調查顯示,受訪者在選擇紅色旅遊景點時,最看重曆史文化價(jia) 值(82.28%),其次是感受當地紅色文化和民俗文化(76.01%)。調研發現,一些工作人員對當地紅色文化的曆史背景了解得不夠全麵,對相關(guan) 文獻和資料掌握較少,導致其講解不夠準確,容易出現誤導遊客的情況;有的缺乏學習(xi) 、培訓和交流的機會(hui) ,講解方式單一,未能做到理論聯係實際;還有的地方未能將高校、智庫、研究會(hui) 等充分利用起來,對於(yu) 培養(yang) 群眾(zhong) 成為(wei) 自發的紅色資源傳(chuan) 承人的重視度還不夠。
多措並舉(ju) 推動紅色旅遊高質量發展
構建紅色資源大旅遊格局。堅持高站位,推動在國家、省級層麵形成紅色文化旅遊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構建大旅遊格局。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推進保護修繕工作。建議研究設立革命老區文物保護修複及展示利用專(zhuan) 項資金,優(you) 先開展部分曆史文化遺址遺跡的搶救性保護和修繕工作。二是完善區域聯動機製,推動跨區域革命文物連片保護,推動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紅色文化傳(chuan) 承弘揚。三是優(you) 化機構設置和隊伍建設,重視革命曆史研究人才的培養(yang) ,支持學術研究成果轉化。加大幫扶力度,開展常態化人員培訓,提升基層人員專(zhuan) 業(ye) 能力。四是優(you) 化旅遊線路,提高服務水平。大力支持文物展陳、周邊環境整治以及紅色旅遊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
以需求側(ce) 為(wei) 導向精準開發紅色資源。做好客群分類,精準分析不同人群需求。據《2023年上半年度紅色旅遊消費報告》顯示,18歲以下出遊人次占比16%,18~35歲遊客占比50%,35~55歲遊客占比20%,56歲及以上遊客占比14%,除客群年輕化趨勢外,紅色旅遊用戶的親(qin) 子出遊趨勢凸顯,占比36%。可將紅色旅遊客群大致劃分為(wei) 青年客群、親(qin) 子客群及中老年客群。針對青年客群熱衷於(yu) 現代科技、互動性相結合的形式,應創新互動體(ti) 驗項目,設計社交互動環節,優(you) 化線上預訂服務,營造新時代紅色記憶氛圍。值得注意的是,青年群體(ti) 中的學生這一特殊群體(ti) ,他們(men) 普遍關(guan) 注紅色旅遊的教育性質,更注重親(qin) 身體(ti) 驗和深度學習(xi) ,應大力開展“研學”“社會(hui) 實踐”等項目,持續提升紅色旅遊在他們(men) 中的吸引力與(yu) 影響力。針對親(qin) 子客群,應關(guan) 注親(qin) 子互動及教育價(jia) 值,開發紅色旅遊親(qin) 子專(zhuan) 線產(chan) 品,提升紅色旅遊的藝術性、趣味性、互動性。針對中老年客群,要注重文化內(nei) 涵和情感體(ti) 驗,探索“紅色+山水”“紅色+康養(yang) ”等模式,為(wei) 老年人提供專(zhuan) 屬定製化服務,增設舒適化公共設施,滿足其對舒適性與(yu) 安全性的需求,提升遊覽體(ti) 驗。
數字化賦能,提升智慧紅色旅遊服務。數字化技術近些年來在多個(ge) 領域嶄露頭角,應探索推進紅色旅遊和科技賦能的深度融合,形成新的文化產(chan) 業(ye) 增長點。例如廣東(dong) 省廣州市創新推出的“花城紅圖”,通過整合實景航拍、全景漫遊、紅色地圖、紅色遊徑等功能,提供廣州革命文物“一站式”數字化入口。遊客隻需通過線上渠道,即可“零距離”開啟紅色廣州之旅。可建立國家級、省級紅色資源數據中心,搭建全國數字服務平台,整合紅色旅遊資源,暢通旅遊目的地資源展示、遊客信息獲得和體(ti) 驗反饋等路徑,提高遊客到達率和旅遊體(ti) 驗。支持各類市場主體(ti) 借助新媒體(ti) 平台,開展基於(yu) VR的曆史文化數字化展示、數字化營銷。大力推廣智慧導覽、交互體(ti) 驗等應用,打造更多沉浸式、體(ti) 驗式、互動式場景,實施數字文化創意扶持行動,推動紅色文化博物館、展覽館等機構與(yu) 文創企業(ye) 深度合作,加強數字文物、文旅IP及產(chan) 品開發,推動紅色文化更好入耳、入腦、入心。
以融合發展促進紅色資源利用最大化。建設一批全域紅色旅遊示範區、文旅名縣,培育高質量旅遊休閑街區。組織實施消費季和紅色文旅消費促進活動。加強紅色旅遊景點之間的合作交流,開展研討,推廣示範區先進經驗,推動紅色旅遊內(nei) 涵式發展。加快打造“紅色旅遊+非遺”“紅色旅遊+演出”“紅色旅遊+賽事”等融合性品牌,逐季度推出精品線路、主題活動、惠民措施。在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和周邊省份舉(ju) 辦旅遊宣傳(chuan) 推介活動,將紅色產(chan) 品、貼心服務、品牌營銷精準整合,通過打造新業(ye) 態、新模式,推動紅色旅遊高質量發展。
(課題組成員:陳晨、李宇辰、趙睿婧懿、司李南、張家源、曹芳、王慧瑩、邱秀之、連奕潔)
《光明日報》(2024年03月28日 07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