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天津大港:剪出紅紅火火的幸福

發布時間:2024-04-01 15:4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山河遺珍】

  光明日報記者 劉茜 董山峰 光明日報見習(xi) 記者 王曉飛

  一張紙、一把剪刀,折、剪、翻後,麵前的紙在85歲的張培華手裏瞬間變成了藝術品。張培華是天津市市級非遺項目——大港剪紙的第三代傳(chuan) 人。

  打開作品集,張培華也打開了自己記憶的閘門:1939年出生,隨著母親(qin) 、表嫂剪紙,剪公雞、剪鴛鴦、剪野花,剪豐(feng) 收景象;到天津石化黨(dang) 校工作後,剪工人們(men) 熱情洋溢的笑臉,剪抽油機,剪大港的好風景,剪油田的欣欣向榮;退休後,在天津市濱海新區大港勝利街建立了第一個(ge) 剪紙小組,帶領著姐妹們(men) 跟隨黨(dang) 的大政方針搞創作,剪紙的內(nei) 容從(cong) 民俗風景轉到宣傳(chuan) 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

  剪紙又稱刻紙,是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在民間流傳(chuan) 極廣,曆史也很悠久。大港剪紙早在幾百年前就流行於(yu) 大港農(nong) 村地區,流傳(chuan) 至今天,大港剪紙以張培華為(wei) 代表,形成了極具大港地區特色的民間剪紙技藝和精美作品。

  大港剪紙具有精、巧、絕、奇、特的特點,用料和工具都比較簡單,經濟實惠,易懂好學。大港剪紙表現形式主要分為(wei) 兩(liang) 大類,即單色剪紙和彩色剪紙,它們(men) 都具有華北地區風格,作品樸素大方,線條簡潔。

  1996年,張培華組建大港地區第一個(ge) 民間剪紙小組後,便積極投入到大港地區的公益事業(ye) 中來。她不僅(jin) 義(yi) 務教授本小區居民剪紙,還經常為(wei) 下崗婦女、殘障人士傳(chuan) 授剪紙創業(ye) 技能。2008年,原大港區勝利街(現為(wei) 大港街)被文化部命名為(wei) “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ang) ”。如今大港地區喜歡剪紙這門古老藝術的人越來越多。

  女兒(er) 單瑞金是張培華的“秘書(shu) ”兼“助手”,張培華不會(hui) 用電腦、相機等現代工具,女兒(er) 就經常幫助她在電腦上查找資料,將她的剪紙和講課材料拍照和整理後在電腦上存檔。遇有外事活動需要打印資料或是對外發送資料,女兒(er) 也全權負責。現在,單瑞金也是大港剪紙的傳(chuan) 承人。

  幼兒(er) 園教師孫豔秋從(cong) 2017年開始接觸剪紙,張培華稱她為(wei) 最有靈性的徒弟,現在她也作為(wei) 傳(chuan) 承人為(wei) 剪紙藝術的創作和普及忙碌著。

  “我們(men) 的剪紙作品分為(wei) 三類:一類是與(yu) 民俗相關(guan) 的,十二生肖、鴛鴦石榴,這些都是老輩傳(chuan) 承的,老百姓也喜歡,不能扔;第二類是有我們(men) 大港地域特色的,比如蜿蜒壯觀的貝殼堤,風景如畫的古潟湖濕地,氣勢磅礴的油田、曆史悠久的冬棗園;還有一類是有政策宣傳(chuan) 含義(yi) 的‘紅色剪紙’,十八大之後,我們(men) 圍繞黨(dang) 的方針政策創作了很多作品。”張培華介紹。

  “我媽媽退休前是政治經濟學的副教授,現在,她通過大港剪紙關(guan) 心國家大事呢!”女兒(er) 單瑞金笑著說。

  《光明日報》(2024年03月31日 10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