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開往春天的“巴紮”
新華社烏(wu) 魯木齊4月8日電特寫(xie) :開往春天的“巴紮”
新華社記者李響、郝玉、張嘯誠
南疆地域遼闊,趕巴紮(巴紮,意為(wei) “集市”)的習(xi) 俗由來已久。4月春花俏,記者走進一個(ge) 流動在片片綠洲之間的特殊“巴紮”,感受到開往春天的喜悅和希望。
午飯過後,莎車縣霍什拉甫鄉(xiang) 的喀日·阿卜杜熱西提,帶著打好包的手工木碗奔向火車站。下午5時,他要乘坐7556次列車,在昆侖(lun) 山下的鐵路線上趕“巴紮”。
其實,喀日趕乘的這趟綠皮列車,就是一個(ge) 沒有固定地點的“流動巴紮”。在高鐵疾馳的年代,7556次列車平均時速不到80公裏,連接起一片片綠洲,被沿線居民親(qin) 切地稱為(wei) “小慢”。開通13年來,途經和田、葉城、喀什等地,累計運送旅客超過1500萬(wan) 人次。
列車緩緩駛出莎車站,喀日所在的11號車廂很快滿員。按照慣例,當天是列車上的“巴紮日”。為(wei) 了幫助沿線居民增收致富,自2021年起,列車長會(hui) 根據農(nong) 時、客流等實際情況,在車廂裏定期組織“流動巴紮”。當歡快的“麥西來甫”樂(le) 曲響起時,沿線上車的鄉(xiang) 親(qin) 們(men) 紛紛拿出幹果、果醬、木碗、木勺等家產(chan) 物品,擺放到小車上,在列車員幫襯下吆喝叫賣,被吸引的旅客則圍攏過來挑選和詢價(jia) ,車廂裏頓時樂(le) 聲、笑聲一片。
與(yu) 南疆常見的鄉(xiang) 村“巴紮”相比,列車上的“流動巴紮”沒有驢車穿行、沙塵飛揚的景象,鄉(xiang) 親(qin) 們(men) 穿行在窗明幾淨、溫暖舒適的車廂間叫賣,可以隨時飲用熱水、使用衛生間,還有穩定手機信號覆蓋。
63歲的喀日早已習(xi) 慣用電子支付的方式交易。“手機付錢幹淨衛生,還方便記賬。你看,上個(ge) 月入賬3800多元,清清楚楚。”老人笑著告訴記者。
在中央傾(qing) 斜支持下以及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等,南疆通信條件、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加上近年來電商平台在南疆多地布局物流園區,帶“火”了當地網絡交易,農(nong) 牧民幾乎人人都用上智能手機,電子支付也已進入千家萬(wan) 戶。
推著車賣掉70多罐無花果罐頭之後,來自阿圖什的依馬買(mai) 買(mai) 提·賽帕爾在餐桌固定好手機,又開始直播帶貨。在“流動巴紮”銷售無花果多年的他,去年嚐試在個(ge) 人社交平台發布短視頻,沒想到很受粉絲(si) 喜愛,於(yu) 是便決(jue) 定嚐試做帶貨主播。“我今天備了200罐無花果罐頭的現貨,其中網上就賣了80多罐。”
依馬買(mai) 買(mai) 提·賽帕爾告訴記者,依靠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他家自產(chan) 的無花果加工產(chan) 品遠銷陝西、廣東(dong) 等地,年收入達到20萬(wan) 元左右。
交易方式在變,交易語言也在不斷豐(feng) 富。在“流動巴紮”上,使用國家通用語言交易已是常態,一些維吾爾長者可使用“多少錢”“幾公斤”“謝謝”等日常用語交流,年輕人則幾乎都用國家通用語言買(mai) 賣東(dong) 西。
一直值守在綠皮火車上、如今已是列車長的坡拉提汗告訴記者,“小慢”列車開通後,南疆外出就醫、就學的百姓多了,進疆旅遊、商務的人多了,綠洲居民與(yu) 外界的交往交流交融密集多了,文明乘車、守時誠信、遵紀守法的意識也大大增強。
“流動巴紮”交易的商品也不斷豐(feng) 盛。除了常見的南疆幹鮮果、手工藝品外,近年來還增加了酸奶、烤包子、蜂蜜等熱門特產(chan) 。“自開行以來,鐵軌上的‘流動巴紮’幫助南疆居民售出上百萬(wan) 元的各類產(chan) 品。”坡拉提汗說。
時光匆匆,“流動巴紮”在便利南疆沿線居民生產(chan) 生活的同時,也見證著這裏的變化。常年往返於(yu) 喀什與(yu) 和田兩(liang) 地的米熱巴尼·麥提如則說:“過去車窗外滿眼都是沙漠戈壁、飛沙走石,這幾年沿途綠植逐漸增多,還新建了許多工業(ye) 園區、生產(chan) 企業(ye) 。”
向春而行。車窗外,荒漠、田野、村舍交替閃過,杏花、梨花次第綻放,麥田、楊樹滿眼綠色,南疆正是生機勃勃時節。隨著列車慢慢停靠在終點站和田,米熱巴尼也結束了旅程。“春天到了,出門心情特別好。希望家鄉(xiang) 今後發展得更好,大家日子也越來越好。”米熱巴尼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