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等了千年被發現,再等多久被看見——簡牘“排隊”保護難點聚焦

發布時間:2024-04-11 14:53: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簡牘,取材竹木,是紙張麵世之前記錄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ti)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迄今發現超過30萬(wan) 枚簡牘。

  承載著千年曆史與(yu) 文化的簡牘,出土後有的字跡氧化辨識不清,有的呈現為(wei) 糟朽木片或軟爛成泥狀態,交錯堆疊互相粘連。

  “新華視點”記者采訪發現,近年來已有十多萬(wan) 枚簡牘通過搶救性修複重獲新生,但全國範圍內(nei) 仍有數以萬(wan) 計“排隊”等待保護修複,這一工作麵臨(lin) 多重難題。

  數以萬(wan) 計簡牘“排隊”等待保護修複

  簡牘主要流行於(yu) 戰國、秦漢至魏晉時期,這個(ge) 時期正值我國曆史嬗變的重要時段。武漢大學人文社科資深教授、簡帛研究中心主任陳偉(wei) 認為(wei) ,作為(wei) 這一曆史進程的原始記錄和直接遺存,簡牘比傳(chuan) 世文獻更具特別價(jia) 值。

  蘭(lan) 州大學文學院古文字學學生王瑞霖每周都參加學校與(yu) 甘肅簡牘博物館聯合舉(ju) 辦的“讀簡班”,在他看來,簡牘再現了很多生動有趣的曆史細節。“比如懸泉置遺址出土簡牘中記載了邊關(guan) 小吏餐食、賬目甚至挨罵的故事。這讓曆史充滿了溫度。”他說。

  目前,我國發現的簡牘主要集中在湖南、湖北、甘肅三省。其中西北地區出土的基本為(wei) “幹簡”——由於(yu) 出土地氣候常年幹旱,簡牘早已自然幹燥,後續保護主要考慮溫濕度和空氣環境;而南方地區出土的多為(wei) “飽水簡”,存在糟朽、殘缺、開裂、變形變色、微生物侵害、鹽類病害等多種問題,保護修複更為(wei) 複雜。

  國內(nei) 簡牘修複領域實力最強的湖北荊州文物保護中心,近年來累計完成13萬(wan) 多枚竹木簡牘的脫水工作,飽水簡牘修複量占全國90%以上,但仍有37000多枚簡牘在“排隊”等待修複。

  中心主任方北鬆介紹,簡牘保護包括清洗脫色、脫水加固、幹燥定型、粘接修複等步驟,中心及其設立在長沙、蘭(lan) 州等地的7個(ge) 工作站每年能為(wei) 7000枚竹簡進行脫水保護,消化現有存量需要將近6年。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簡牘保護實驗室文保人員張曉英說,修複隻是簡牘保護中的一個(ge) 環節,研究院待采取保護措施的簡牘數量約14000枚,實驗室每年隻能完成約2000枚簡牘的保護工作。由於(yu) 研究院同時承擔考古發掘工作,除了保護已出土簡牘,還要隨時“迎接”新出土簡牘,簡牘保護修複時間進一步拉長。

  專(zhuan) 業(ye) 人員少、修複難度大

  記者采訪發現,大量簡牘等待保護修複的背後,一方麵是近年來簡牘大量集中出土,存量激增;另一方麵,簡牘自身特性決(jue) 定了其保護修複難度大,專(zhuan) 業(ye) 簡牘修複人員缺口也相對較大。

  記者梳理發現,近些年,多地出土大量簡牘。2021年,荊州王家嘴墓的楚墓中發現3200餘(yu) 枚戰國簡牘;2023年,湖南郴州渡頭古城遺址發現1萬(wan) 餘(yu) 枚吳簡;2023年底公布的荊州秦家咀墓地出土戰國竹簡3900餘(yu) 枚。

  “近三四年各地出土的簡牘數量,可能超過之前很長一段時間的總和,有的地方一次性就出土了上萬(wan) 枚。”方北鬆說,原有存量等待修複,增量集中出現,加劇了“排隊”現象。

  專(zhuan) 家介紹,除了存量大、增量多,簡牘自身特性也給保護修複工作帶來諸多挑戰。

  “‘飽水簡’長期泡在地下飽水缺氧的環境中,出土後如同煮得軟爛的麵條,氧化後迅速變黑,字跡常有脫落,且碎片數量巨大,保護難度極大。”方北鬆說,簡牘保護修複每一個(ge) 步驟都要細心操作,稍有不慎就可能損壞簡牘上的文字。

  記者在荊州文保中心看到,工作人員熊佳和同事正在對荊州秦家咀墓地出土簡牘進行清理,每人麵前一枚浸泡在純水中的竹簡,用細筆小心輕掃簡上的泥土。“一枚簡通常需要清理一整天。”熊佳說。

  除了清洗脫色、脫水加固、幹燥定型、粘接修複等步驟,還需進行紅外掃描、數據采集、文字隸定等操作,為(wei) 後續研究做準備。

  與(yu) 此同時,專(zhuan) 業(ye) 簡牘修複人員相對有缺口。

  荊州文保中心簡牘項目負責人史少華近日赴雲(yun) 南與(yu) 雲(yun) 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一同修複雲(yun) 南河泊所出土的15700多枚木牘,預計到2027年全部完成。“算上各地文保工作站和地方派來荊州文保中心跟班學習(xi) 的文保人員,隻有20名專(zhuan) 業(ye) 簡牘修複人員,人手比較緊張。”他說。

  由於(yu) 專(zhuan) 業(ye) 簡牘修複人員少,一些地方抽調人員協助進行簡牘保護修複。

  在簡牘出土大省湖南,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是承擔湖南省簡牘文物發掘、保護、整理研究工作的主要科研機構。目前該院共有4名常駐簡牘保護人員,還臨(lin) 時抽調了2名保護人員和1名專(zhuan) 業(ye) 攝影師協助工作。

  多措並舉(ju) 讓簡牘煥發時代光彩

  多位專(zhuan) 家表示,簡牘保護修複還應進一步從(cong) 技術、標準、人才等方麵入手,多點發力,讓凝聚祖先智慧、民族曆史的鮮活史料煥發光彩。

  針對當前存在的簡牘“排隊”等待保護修複現象,受訪專(zhuan) 家建議,提高簡牘保護修複的數字化建設和科技創新能力。“技術的更新迭代對簡牘保護修複非常重要。我們(men) 現在使用的保護技術,結合了物理、生物、化學等多個(ge) 學科內(nei) 容,並在此基礎上相應擴展。”史少華說。

  記者采訪發現,近幾年各地文保單位已經探索創新一係列措施,成果顯著。

  2021年起,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簡牘進行數字化保護,通過高精度三維拍攝建模,將包含簡牘材質、形製、文字在內(nei) 的所有信息轉化成數字化信息。

  荊州文保中心探索出采用連二亞(ya) 硫酸鈉作為(wei) 脫色主試劑、十六醇作為(wei) 脫水填充材料、運用計算機繪圖及測量技術等保護修複方法。“有一些簡牘送來時已嚴(yan) 重變形,但經過我們(men) 的修複,無一枚毀壞,迄今都保存良好。”方北鬆說。

  據了解,簡牘的保護修複和整理研究還沒有統一標準。專(zhuan) 家建議,邀請權威專(zhuan) 家集體(ti) 論證,製定全國性的標準和工作規程,明確責任主體(ti) ,設定修複期限。

  不同於(yu) 青銅器、金銀器等文物,簡牘往往內(nei) 容晦澀難懂,研究群體(ti) 範圍小,被稱為(wei) “冷門絕學”。隨著國家扶持力度加大,各地高校持續加大簡牘學人才培養(yang) 。但目前,高校培養(yang) 的相關(guan) 人才仍以簡牘研究為(wei) 重點,簡牘保護修複人才不足。

  “文物保護本是小眾(zhong) 領域,簡牘的保護修複更是小眾(zhong) 。”甘肅簡牘博物館科技保護部副主任常燕娜建議,進一步加大相關(guan) 人才培養(yang) ,注重學科交叉,統籌簡牘學、文物保護、化學等領域的人才,同時優(you) 化博物館保護研究條件,在實際工作中培養(yang) 人才。

  “修複與(yu) 保護不是最終目的,在此基礎上最大程度展示利用才能讓文物真正活起來。”甘肅簡牘博物館館長朱建軍(jun) 說,簡牘保護是第一步,更需對簡牘進行深度挖掘,從(cong) 中了解中國曆史與(yu) 中國精神,釋讀中華文明與(yu) 世界文明的交流互動。

  (記者張玉潔、張格、袁慧晶、喻珮)

  新華社北京4月10日電

  “新華視點”記者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