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山東加速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 “青”元素閃耀齊魯大地

發布時間:2024-04-11 14:58: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碩士畢業(ye) 至今16年,鄭曉清一直在與(yu) 時間賽跑。她要麵對的是國外技術壟斷,是患者因“天價(jia) 藥”而背上的經濟和精神負擔。

  爭(zheng) 分奪秒,不容停歇。16年來,這名奮戰在藥物研發一線的科技工作者率領團隊成功研發出120種非專(zhuan) 利藥並獲批上市,昔日“天價(jia) 藥”如今成為(wei) 老百姓買(mai) 得起的救命藥。

  在齊魯大地,隨著越來越多像鄭曉清這樣的青年力量加入,正加速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他們(men) 活躍在科研攻關(guan) 一線,以創新為(wei) 使命擔當,瞄準世界前沿領域不斷奔跑,正努力讓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長出“新芽”,湧現出更多創新成果。

  做有溫度的科技創新

  2009年,剛入職齊魯製藥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齊魯製藥”)口服製劑實驗室的鄭曉清接到一項艱巨的任務:負責研發抗癌藥物吉非替尼片。當時,該藥原研藥一片售價(jia) 高達500元,患者一年需花費幾十萬(wan) 元,臨(lin) 床急需。這一年,鄭曉清僅(jin) 25歲。

  一切從(cong) 頭摸索,這個(ge) 風風火火的西北姑娘擼起袖子幹了起來:常年周末無休,困了就和衣睡在實驗室,不停實驗、不斷優(you) 化處方工藝,一試、中試……每一場都是硬仗。

  最難的節點是藥品在人體(ti) 內(nei) 溶出過程的評價(jia) ,幾經周折,結果卻不盡如人意——整整半年,溶出量始終低於(yu) 原研藥。那段時間,鄭曉清整宿整宿睡不著,“多次幾近崩潰”。

  “眼淚可以流,手絕對不能停。”鄭曉清一次次擦幹眼淚繼續向前。2016年12月,該藥最終獲批上市,一片售價(jia) 僅(jin) 50元,極大減輕了患者負擔。2019年,該藥陸續在歐洲多國獲批上市,2023年在美國獲批上市。

  從(cong) 一名新兵到團隊負責人,如今讓鄭曉清更驕傲的是她帶出了一支120人的團隊。這是一支能打硬仗的團隊,其中擁有碩士以上學曆的人員占比75%。2023年6月,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全球首創藥物伊魯阿克片上市,這背後凝聚著這一年輕團隊10年的研發心血。

  “把生物醫藥產(chan) 業(ye) 發展的命脈牢牢掌握在我們(men) 自己手中”“研發生產(chan) 更多適合中國人生命基因傳(chuan) 承和身體(ti) 素質特點的‘中國藥’”——鄭曉清將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說的這些話記下來,不時翻看,“高科技、高質量、高效率,這是我理解的新質生產(chan) 力的內(nei) 涵,對我們(men) 來說,更重要的是結合自身崗位為(wei) 新質生產(chan) 力作出自己的貢獻”。

  瞄準百姓用藥需求,做有溫度的科技創新,孫彥華走的是一條高端複雜製劑研發之路。2012年,從(cong) 複旦大學藥劑學專(zhuan) 業(ye) 博士畢業(ye) 的孫彥華加入齊魯製藥藥物研究院,開始從(cong) 事多肽藥物和微球劑型研發工作,後者是治療慢性腫瘤、糖尿病等的長效藥物。

  作為(wei) “複雜製劑中的複雜製劑”,微球產(chan) 品研發周期非常長,不少企業(ye) 剛摸到門檻就知難而退,或者走到半路就無功而返。而孫彥華選擇的還是人體(ti) 生物等效性研究這一難度非常大的研發途徑。

  初生牛犢不怕虎,孫彥華一門心思隻想著如何把活幹好。在車間製備臨(lin) 床樣品的時候,為(wei) 了解決(jue) 放大生產(chan) 樣品突釋率高、微球聚集、收集困難等問題,孫彥華帶領進行研發和生產(chan) 的同事晝夜奮戰、反複試驗。“最好的捷徑是腳踏實地,把困難克服掉,堅持走下去。”孫彥華說。

  2023年8月,孫彥華帶頭研發的奧曲肽微球產(chan) 品國內(nei) 獲批上市,這是我國首個(ge) 也是目前唯一一個(ge) 按仿製藥一致性評價(jia) 要求獲批上市的微球產(chan) 品。該產(chan) 品麵向肢端肥大症、胃腸胰內(nei) 分泌瘤患者,不僅(jin) 可以實現國產(chan) 替代,而且性能不劣於(yu) 原研藥,極大降低了患者的用藥風險,價(jia) 格僅(jin) 是原研藥的60%。

  “我國高端製劑產(chan) 業(ye) 化水平和國外有二三十年的差距。”當年讀博時,導師的這番話讓孫彥華記憶猶新。多年後,聽到學生研製成功世界領先級產(chan) 品的好消息,導師備感欣慰。

  孫彥華帶領的新藥研發團隊有92人,平均年齡隻有32歲。“我們(men) 青年醫藥研發人員在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中不僅(jin) 是推動者和主力軍(jun) ,也是受益者和支持者。既然把接力棒交到我們(men) 手裏,我們(men) 就要握緊這一棒,紮根基層,積極投身醫藥創新實踐。”孫彥華說,要將公司的多肽藥物和微球製劑做到國內(nei) 領先、世界一流。

  “這是我們(men) 的必然使命”

  不停地突破技術壁壘,努力解決(jue) “卡脖子”問題,劉耀已在電子級樹脂生產(chan) 製造領域深耕18年。

  他是濟南聖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聖泉集團”)電子材料研究所所長。眼下,每10台國產(chan) 手機中至少有5台需要使用該公司生產(chan) 的電子級樹脂產(chan) 品,而這背後凝結著劉耀和團隊默默的艱苦付出。

  電子級樹脂主要用於(yu) 製造覆銅板、封裝模塑料以及光刻膠這3類產(chan) 品,傳(chuan) 統應用的樹脂因為(wei) 雜質含量高、純度低,無法達到電子級樹脂的高絕緣、低介損的性能要求。據了解,封裝模塑料對雜質含量的要求是ppm級(百萬(wan) 分之一),光刻膠對雜質含量的要求是ppb級(十億(yi) 分之一)。手機、電腦、芯片製造等領域需要大量使用電子級樹脂產(chan) 品,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ei) ,我國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所需的電子級樹脂高度依賴進口。

  2006年,劉耀剛剛加入聖泉集團,就承擔起電子級樹脂產(chan) 品的研發任務。開發封裝模塑料領域用的ppm級雜質含量的電子級樹脂,必須要消除生產(chan) 環節可能混入雜質的因素,而樹脂製備反應釜的清理就是關(guan) 鍵的第一環。

  製作傳(chuan) 統樹脂所用的常規反應釜內(nei) ,因長期使用累積形成10多厘米厚的“鍋巴層”,必須徹底清理清潔。當時,劉耀毫不猶豫地帶頭鑽進反應釜,在狹小的作業(ye) 空間裏彎著腰,用錘子、鑿子一點點將釜內(nei) “鍋巴”鑿下來、手工拋光、鈍化,一套裝置足足清理了一個(ge) 多月,終於(yu) 將反應釜內(nei) 部清理得光亮如鏡。

  要使電子級樹脂材料達到高純度,還要去除可溶性金屬離子產(chan) 生的影響,這需要實現“油水兩(liang) 相分離”。傳(chuan) 統的分相方法會(hui) 引入新雜質,劉耀和同事不斷摸索、反複試驗,連續一個(ge) 多月堅守在裝置現場,最終確定了快速高效的高品質分相方案。

  到2008年,ppm級金屬雜質含量的封裝模塑料用電子級樹脂終於(yu) 開發成功,通過了終端芯片封裝客戶的驗證,填補了國內(nei) 空白,實現了進口產(chan) 品的國產(chan) 化替代;又過了3年,ppb級金屬雜質含量的光刻膠用電子級樹脂也開發成功。

  18年來,劉耀在電子級酚醛樹脂的基礎上又研發出20多個(ge) 係列上百種電子材料樹脂,單個(ge) 產(chan) 品在國內(nei) 細分市場的占有率高達80%以上。劉耀團隊的成員也從(cong) 最初的寥寥幾人發展到20多人,團隊成員的平均年齡為(wei) 31歲,其中博士3人、碩士10餘(yu) 人,這些年輕人的衝(chong) 勁和行動力讓劉耀深感欣慰。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過程中,我隻是千千萬(wan) 萬(wan) 中的一分子,對我來說,創新是顛覆式的自我革命,也是我們(men) 作為(wei) 新材料研發工程師的必然使命。”劉耀說,接下來他和團隊將瞄準最尖端的電子材料需求,在天地互聯、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等領域持續發力,深耕創新。

  從(cong) 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中“抽穗”成長

  時間回到2010年,當李輝從(cong) 父親(qin) 手中正式接過經營勞保產(chan) 品的公司時,特意在公司名稱前加了一個(ge) “新”字,決(jue) 心用新模式和新思維售賣新產(chan) 品。

  李輝父親(qin) 創辦的公司,最初隻是臨(lin) 沂商城裏一家經營勞保產(chan) 品的小門臉。如今,李輝借助大數據和智能化係統,將公司打造成一家頗具規模的工業(ye) 安全品供應鏈服務商,業(ye) 務涵蓋平台貿易、智慧倉(cang) 儲(chu) 和數字供應鏈服務等。

  “坦率講,父親(qin) 那一輩創業(ye) 者堅韌不拔的創業(ye) 精神深刻影響了我們(men) 這一代人,他們(men) 在資源相對匱乏的條件下,從(cong) 地攤經濟起步,逐步建起規模龐大的現代批發市場。”李輝感慨。

  銳意進取的創業(ye) 基因已刻入骨髓,對李輝而言,更重要的是,如何以新的發展模式讓企業(ye) 緊緊擁抱時代潮流。

  在行業(ye) 內(nei) 多數企業(ye) 不知何為(wei) “信息化”的時候,李輝就聘請了3名專(zhuan) 業(ye) IT研發人員,以信息化技術管理公司和經營產(chan) 品。之後為(wei) 解決(jue) 第三方平台運營數據存留問題,公司開始自主搭建行業(ye) 內(nei) 首個(ge) 垂直供應鏈服務雲(yun) 平台——新明輝商城。緊接著,李輝又組織研發人員自主研發包含38套子係統的NEBULE星雲(yun) 係統,支持新明輝商城實現與(yu) 外部係統和平台間的數據互聯互通……

  平台不斷迭代升級,該公司的科研力量也不斷壯大,研發團隊從(cong) 最開始的3人已增至近100人。2018年,企業(ye) 的研發子公司正式成立,並在濟南、成都等地設立辦公區,專(zhuan) 門服務於(yu) 該企業(ye) 和鏈上企業(ye) 的科技研發與(yu) 技術創新。目前,該公司每年新係統研發立項超過50項,平均每周推出1個(ge) 新係統或升級1個(ge) 新應用。

  如今,李輝打造的“新明輝模式”正在被企業(ye) 所在的臨(lin) 沂市蘭(lan) 山區加速推廣複製。截至目前,公司已累計培訓企業(ye) 主2800餘(yu) 人次,舉(ju) 行沙龍溝通會(hui) 12場,累計為(wei) 300多家企業(ye) 提供谘詢和培訓,並為(wei) 臨(lin) 沂商城17家企業(ye) 建起數字化係統。

  在李輝看來,他所理解的新質生產(chan) 力是生產(chan) 力現代化的具體(ti) 體(ti) 現,“在工業(ye) 安全品領域體(ti) 現為(wei) 高科技、高能效、高質量,催生行業(ye) 的新產(chan) 品、新模式、新動能”。未來,他計劃擴大自有品牌占比,開發更多終端用戶和生產(chan) 線,打造百萬(wan) 級用戶數字平台。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邢婷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