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老漁民的新答卷:告別“水上漂” 端起“新飯碗”

發布時間:2024-04-12 15:07:00來源: 新華社

  “一壩鎖東(dong) 江,高峽出平湖。”由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第一座雙曲薄拱壩,孕育出160平方公裏的湖麵,蓄水量達81.2億(yi) 立方米,這就是東(dong) 江湖,長江流域湘江水係的一級支流耒水源頭之一。

  在上世紀90年代,為(wei) 盡快穩定因建設東(dong) 江大壩而搬遷的6萬(wan) 名移民,資興(xing) 重點扶持網箱養(yang) 魚,曾出現“萬(wan) 口網箱下東(dong) 江”的盛景。經過多年粗放式發展,東(dong) 江湖網箱過密、無序捕撈等問題凸顯,每到7、8月高溫天氣,集中養(yang) 殖區域“魚”滿為(wei) 患,導致湖水缺氧、汙染嚴(yan) 重,給水生態帶來巨大壓力。

  長江流域十年禁漁,讓不堪重負的東(dong) 江湖得以休養(yang) 生息。今天的東(dong) 江湖,地表水考核斷麵水質達標率100%,96項指標全部達到國家一級飲用水標準。一湖碧水,成為(wei) 了東(dong) 江湖作為(wei) 國家5A級旅遊景區的核心競爭(zheng) 力,2023年累計接待遊客超過1000萬(wan) 人次。

  資興(xing) 人的家鄉(xiang) ,成了遊客心中的詩和遠方,不過隻有當地人自己知道,這裏曾經的模樣。“山水畫卷”背後是一個(ge) 又一個(ge) 漁民轉產(chan) 轉型的奮鬥故事。

  47歲的謝誌林是資興(xing) 市三都鎮漁民,過去打魚,收入相當可觀。“禁漁令”一出,謝誌林接受不了,拒絕在退網協議上簽字。跟東(dong) 江湖打了半輩子交道,漁民們(men) 對這一湖水充滿眷戀和感恩,“洗腳上岸”縱有萬(wan) 般不舍,但心裏也明白長此以往等於(yu) 斷了子孫後代的路,謝誌林最終在退網協議上簽了字。

  禁漁令頒布後,資興(xing) 魚產(chan) 量嚴(yan) 重下滑,無法滿足市場需求。於(yu) 是,當地政府集中考察了一批在禁漁令範圍之外,且符合規模化、集約化、專(zhuan) 業(ye) 化養(yang) 殖的水源地,給予政策支持。目前,謝誌林的標準化養(yang) 殖基地年產(chan) 魚50多萬(wan) 公斤,年收入近500萬(wan) 元,他還幫助十來個(ge) 上岸漁民也在養(yang) 魚場繼續“重操舊業(ye) ”。

  57歲的朱仁誌是資興(xing) 市黃草鎮上岸漁民。當地政府因人施策,在了解到老朱持有1000噸級船舶駕駛證且熟悉多條航線後,幫他聯係到一家水上客運公司,安排專(zhuan) 人對他進行係統的安全和技能培訓。如今,老朱手握船舵每天穿梭在東(dong) 江湖,為(wei) 來往遊客介紹湖區老故事。

  白廊鎮村民黃武生早年一直在東(dong) 江湖上幹副業(ye) ——捕撈銀魚。上岸第一年,他投入20萬(wan) 元種起了水果,可因技術不成熟,投進去的錢都打了水漂。了解到這一情況後,當地農(nong) 業(ye) 部門派出農(nong) 技專(zhuan) 家,從(cong) 水果選種到後期培育養(yang) 護全周期指導。很快,黃武生改種了更適宜庫區種植的桃樹和李樹。

  在資興(xing) ,無數個(ge) 像謝誌林、朱仁誌、黃武生兄弟一樣的老漁民,告別漁船、漁網,借助東(dong) 江湖畔豐(feng) 富的發展業(ye) 態,開啟了新生活。綠水青山魚兒(er) 歡躍,十年禁捕是保護,更是反哺。一湖碧水成為(wei) 一方人們(men) 緊握手中的生態寶藏,對照以往在風浪裏打拚的日子,大家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出品人:孫誌平

  監製:張平鋒

  製片人:李傑

  統籌:王健

  編導:田甜

  記者:丁春雨

  報道員:王首棟、鄧喜軍(jun) 、張俊琦、徐悅、何苗

  配音:戴心妍(實習(xi) )

  片頭製作:夏勇

  新華社音視頻部出品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