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福建湄洲島朝拜媽祖貢品:沿襲清代樣式定製 創新融入虔誠心意
【解說】2月10日下午,一場媽祖非遺技藝展示在福建湄洲島上演,媽祖貢品製作技藝、紅團製作技藝及捏海人表演等輪番登台,吸引眾(zhong) 人圍觀。當天,“媽祖元宵·故裏祈福”——兩(liang) 岸敬仰者護駕湄洲媽祖金身上林故居省親(qin) 布福活動拉開帷幕,兩(liang) 岸信眾(zhong) 再次聚首,同謁媽祖。
【解說】福建湄洲島是海上女神媽祖的故裏,島上的民眾(zhong) 對媽祖崇敬有加,千方百計地把敬獻媽祖的貢品製作成精美的盤景。媽祖貢品發祥於(yu) 宋代,如今基本沿襲清乾隆年間湄洲媽祖祖廟最鼎盛時期的樣式定製。在天妃故裏遺址公園內(nei) ,當地民眾(zhong) 正在展示著媽祖貢品的製作技藝。
【同期】湄洲媽祖祖廟工作人員 薛麗(li) 英
花生、桂圓、蓮子,最後那個(ge) 開心果,就是圓滿開心,不過它六齋裏麵有很多很多種的,比如說你有求子孫滿堂的,它的齋菜就不一樣。
【解說】薛麗(li) 英告訴記者,媽祖貢品品類繁多,五彩繽紛,而且,貢品都有一定寓意,如桔子代表吉利,蘋果象征平安。貢品分文宴、武宴,“海、陸、空”齊全,巧奪天工,惟妙惟肖。
【同期】湄洲媽祖祖廟工作人員 薛麗(li) 英
這幾年來貢品變化是非常大,大家也就不斷在研究要如何去改善這個(ge) 貢品的變化,然後如何去創新,因為(wei) 大家都對媽祖有一種感恩,用貢品來表達想要對媽祖的謝意。以前比如說就紅棗,就是一顆顆給它順起來然後連起來,現在紅棗有各種各樣,立的也有斜的都有各種各樣,還有比如紅棗裏麵還有糖果,加上糖果,還有加上花生,人們(men) 可以吃的,都拿來都想要供奉媽祖。
【解說】在湄洲島,擅做海鮮貢品的麵塑師傅被稱為(wei) 捏海人,黃亞(ya) 棋是湄洲島汕尾村人,他既是島上備受鄰裏尊敬的海島村醫,也是個(ge) 身懷絕技的捏海人。
【同期】福建湄洲島捏海人 黃亞(ya) 棋
這都是做熟了就會(hui) ,老早之前也沒有電腦,也沒有魚的圖片,我隻能跑市場,整天跑市場去買(mai) 那個(ge) 小鯊魚,在家裏模仿著做出來,不知道多少次的失敗,然後才做成這樣。
【解說】揉搓麵團後拿起工具點綴魚鱗的形態,不一會(hui) ,一條魚的雛形便在他的巧手下呈現。黃亞(ya) 棋用麵粉捏出的海鮮貢品有上百種,琳琅滿目,足以以假亂(luan) 真。
【同期】福建湄洲島捏海人 黃亞(ya) 棋
咱們(men) 傳(chuan) 統的原材料配置就是拿無菌麵粉,一份無菌麵粉,半份糯米粉,少許的食鹽,少許的明礬,搓成團狀,色彩都是自己上的,你看這個(ge) 是3D的,(像做這樣的一條魚要花多長時間呢)像這個(ge) 要花兩(liang) 天,光光色彩最少要一天,然後色彩全部都上好了,給它防水處理,經過三遍防水處理,如果髒了你用水洗一下衝(chong) 一下洗一下就可以了。
【解說】黃亞(ya) 棋告訴記者,每年農(nong) 曆三月二十三媽祖誕辰前後,魚群結隊到湄洲島淺灘排卵繁殖,漁民們(men) 便用麵塑海鮮當做貢品,也不願驚擾魚群。在黃亞(ya) 棋看來,這也反映了人與(yu) 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文明理念。
記者 吳晟煒 福建莆田報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