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盤點冬奧會上高校的“黑科技”

發布時間:2022-02-14 14:12: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讓“大雪花”經受住風的考驗

  2月4日,立春之日。晶瑩的“大雪花”在鳥巢綻放,冬奧開幕式盛典如約而至。藝術與(yu) 創意完美的結合離不開科學的驗證,有一支隊伍負責將想象落地。他們(men) 是來自北京交通大學的一群了解風、分析風、利用風的馭風人。

  自2018年起,作為(wei) 風洞實驗室研究團隊,北京交通大學教授李波與(yu) 課題組成員就開始投入到冬奧場館建設與(yu) 運動員輔助訓練中,涉及冬奧會(hui) 開幕式。風洞實驗室的研究人員要做的工作就是“讓風的影響消失”。

  2021年7月,李波接到北京冬奧組委會(hui) 的通知,需驗證“大雪花”的點火方案,原方案是將其從(cong) 場館頂部懸吊下來並傾(qing) 斜於(yu) 地麵,火炬手將火炬插入,繼而起吊升空、旋轉。憑借著提供建國70周年慶典花車、建黨(dang) 百年慶典紅色拱門等重要項目的抗風谘詢工作。李波意識到,保障“大雪花”的點火功能是關(guan) 鍵,立馬組成了攻關(guan) 團隊設計方案。

  這期間,他們(men) 反複試驗,初版“大雪花”模型質地輕薄,無法進行傳(chuan) 統的建築物風洞試驗模型搭建,團隊經過多次修正,最後采用鋁合金3D打印製作出試驗所需的高保真縮尺模型,逼真程度讓主火炬設計團隊大為(wei) 讚歎。

  經過多次試驗,團隊發現按照原方案,無論風速如何,“大雪花”總是控製不住地左右搖擺,火炬手根本無法將火炬插入到大雪花中。最終,團隊提出建議將原方案調整為(wei) “懸掛+支架”的方式,保證“大雪花”的穩定性,確保點火儀(yi) 式順利舉(ju) 行。

  冬奧火炬零排放背後的奧秘

  2月4日晚,北京冬奧會(hui) 開幕式在國家體(ti) 育場隆重舉(ju) 行,隨著最後一棒火炬手將火炬放入“雪花”中央,星光璀璨,“雪花”綻放。在這其中,哈爾濱工業(ye) 大學材料學院蘇彥慶教授團隊的3D打印技術有效助力了北京冬奧會(hui) 零碳排放火炬的研發和製造。

  蘇彥慶教授團隊對多種3D打印材料進行了測試和優(you) 化,對火炬內(nei) 部結構進行了成形工藝優(you) 化,對燃燒器3D打印工藝進行了係統驗證和改進,最後成功製備出完全滿足要求的氫火炬及其燃燒係統,保障了冬奧會(hui) 主火炬燃燒的可靠性。

  此外,為(wei) 保證火炬外觀質量和燃燒效果,除要求尺寸精度準確外,還需要保證3D打印火炬內(nei) 部的致密度接近鍛態,以保證內(nei) 部燃燒器氣密性要求和火炬表麵拋光質量要求。蘇彥慶教授團隊及哈特三維技術團隊對3D打印裝備進行了改進,配套研發了新型打印工藝,進一步提升了打印效率和打印火炬內(nei) 部質量,滿足了火炬生產(chan) 的各方麵要求。

  為(wei) 冬奧賽場的大氣層“做CT”

  高山滑雪、跳台滑雪、越野滑雪……每一項運動都與(yu) 天氣的變化密不可分,準確把握風向、溫度、濕度等信息對賽事保障至關(guan) 重要。北京理工大學張軍(jun) 院士、集成電路與(yu) 電子學院呂昕、胡偉(wei) 東(dong) 團隊與(yu)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合作,采用風雲(yun) 三號氣象衛星獲取北京——張家口區域的遙感數據,為(wei) 冬奧賽場提供精準的溫度、濕度、風場和降雪等天氣預報信息。

  “要對冬奧天氣作出預測,首先要有足夠的天氣數據,需要通過風雲(yun) 三號氣象衛星搭載的微波成像儀(yi) (MWRI)來獲取海量信息。”團隊負責人胡偉(wei) 東(dong) 介紹道。

  風雲(yun) 三號氣象衛星可全天候、全天時觀測大氣,在探測波段方麵實現了紫外、可見、紅外和微波的全波譜探測。依托強大的風雲(yun) 三號氣象衛星,北理工科研團隊可以獲取全球、全天候、三維、適時準確的大氣參數、地表參數、海洋動力環境參數等數據。同時,北理工團隊利用微波太赫茲(zi) 遙感技術探測衛星所搭載的微波成像儀(yi) (MWRI),即可獲取雪深、雪水當量等重要的積雪參數。可以說,該團隊借助風雲(yun) 三號氣象衛星給大氣層做了一個(ge) “CT”,全方位了解大氣的狀態。

  冬奧園區裏的無人駕駛“汽車總動員”

  在北京冬奧會(hui) 首鋼示範園區內(nei) ,不同類型的自動駕駛車輛正在來回穿梭。與(yu) 一般車輛不同的是,這些車沒有駕駛員直接操作,卻可以熟練地進行自主避障、路徑規劃、智能調度等。這就是由清華大學與(yu) 首鋼集團牽頭,聯合百度、智行者、福田等多家參與(yu) 單位研製的全天候多車型L4級無人駕駛汽車。

  作為(wei) 北京市科技冬奧專(zhuan) 項“全天候多車型自動駕駛技術開發及首鋼園區功能示範(科技冬奧)”的項目負責人,清華大學車輛與(yu) 運載學院楊殿閣教授從(cong) 2018年起帶領團隊針對冬奧全天候運行的特殊工況,圍繞“車”“路”“雲(yun) ”“仿真”“示範”,研發了中巴公交等七種類型的無人車;建設了首鋼園區智慧道路,開發了智能網聯汽車雲(yun) 端控製與(yu) 調度平台,實現對無人駕駛汽車的實時監控與(yu) 遠程調度。

  “麵向冬奧複雜多變極寒天氣以及中國的人車混雜複雜道路交通場景,在自動駕駛相關(guan) 技術研發過程中,團隊基於(yu) 清華多學科優(you) 勢,聯合多家單位進行技術攻關(guan) ,實現了全天候高級別自動駕駛技術並向全世界展示。”楊殿閣說。

  據悉,該項目研發的多種車型L4級自動駕駛車輛,結合了首鋼冬奧園區實際應用需求,圍繞首鋼冬奧園區無人接駁、無人公交、無人清潔、無人文件及快遞派送、共享約車等實際應用場景,為(wei) 2022年北京冬奧會(hui) 自動駕駛示範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與(yu) 保障。

  (整理: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葉雨婷)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