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個首輪“雙一流”建設學科被公開警示或撤銷,如何看待
16個(ge) 首輪“雙一流”建設學科被公開警示或撤銷,如何看待
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備受關(guan) 注的同時,還有一份名單引人注目。
同日,教育部公布了給予公開警示(含撤銷)的首輪建設學科名單,包括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學、內(nei) 蒙古大學生物學等在內(nei) 的15所高校、16個(ge) 首輪“雙一流”建設學科被公開警示或撤銷。
為(wei) 何是這些學科名列其中?
據記者了解,“建設成效並未完全達到預期,相比其他同類建設學科,整體(ti) 發展水平、可持續發展能力和成長提升程度相對靠後”是上述學科被公開警示的重要原因。
據悉,2021年3月,三部委發布了《“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jia) 辦法(試行)》,在各建設高校開展自評總結基礎上,基於(yu) “雙一流”建設監測情況對建設高校及學科建設成效開展了“背靠背”式的定量分析,並組織專(zhuan) 家開展了定性評價(jia) 。綜合定量和定性評價(jia) 結果,從(cong) 整體(ti) 發展水平、成長提升程度、可持續發展能力三個(ge) 視角,呈現了建設高校和建設學科成效。
“《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要求實行動態調整機製,公開警示是其中重要內(nei) 容。”教育部有關(guan) 負責人表示,成效評價(jia) 顯示,首輪建設雖然總體(ti) 上實現了建設目標,但上述學科建設成效並未完全達到預期。為(wei) 激勵督促,也是為(wei) 了警示其他建設學科,需要給予這些學科公開警示的處理。但他同時強調:“成效評價(jia) 重在查找問題、發現差距,結果按區間及梯度分類呈現,不計算總分、不發布排名,連同意見反饋建設高校,供建設中持續改進。”
公開警示但沒有退出建設範圍,是否意味著上述學科還有“起死回生”的可能?
該負責人表示,經“雙一流”建設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嚴(yan) 格評議,個(ge) 別被公開警示的建設學科需按要求結合學校定位、首輪建設成效和學科特色優(you) 勢作出調整,“警示學科和調整後的學科若在2023年的再評價(jia) 中仍未通過,則將調出建設範圍”。
這種公開警示,對於(yu) 整個(ge) “雙一流”建設,又意味著什麽(me) ?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hui) 原會(hui) 長瞿振元表示,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的布局結構體(ti) 現著滿足國家發展多樣化需求的狀況。這種結構應該是動態變化的,建設學科是能進能出的:“既有應當長期穩定支持的基礎學科,也有成效卓著、劍指一流的優(you) 秀學科,還有適應需要的新興(xing) 學科和交叉學科,但也必須淘汰相形見絀的學科。以學科動態優(you) 化提升‘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效能,更好地滿足國家需要、適應科技進步大潮。學校的學科布局體(ti) 現學校的麵貌,要避免求全和趨同,需體(ti) 現特色和優(you) 勢,形成充滿活力的學科生態。”
“這種以競爭(zheng) 為(wei) 機製,強調建設成效的靈活調整政策,對建設高校肯定具有鞭策和引導作用,但也提醒我們(men) 要更加關(guan) 注、監測和控製可能出現的因高校過於(yu) 看重競爭(zheng) 而產(chan) 生的短期效應。”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史靜寰表示。
(本報北京2月14日電 本報記者 鄧暉 周世祥)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