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方案造出冬奧會滑雪天堂
實現北京冬奧會(hui) “用雪自由”
中國科技方案造出冬奧會(hui) 滑雪天堂
北京冬奧會(hui) 賽場,條條雪道如白色蛟龍,運動健兒(er) 穿行其間,滑翔跳躍,精彩逐夢。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幾年前,中國不僅(jin) 造不出一條合格的“冰狀雪”賽道,甚至連賽道的一些參數標準都無從(cong) 得知。
2017年,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名譽主任秦大河的帶領下,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哈爾濱體(ti) 育學院和雲(yun) 頂滑雪公園等科研院校和相關(guan) 滑雪行業(ye) 企業(ye) 組建北京冬奧會(hui) 賽事用雪保障關(guan) 鍵技術研究團隊(以下簡稱“雪務保障攻關(guan) 團隊”),踏雪逐夢。
在不計其數的實驗中,零下20多攝氏度的氣溫,高達20米每秒的風速,讓奮戰一線的隊員吃盡苦頭。一些去過南極科考的隊員都忍不住感慨,“這比南極環境都惡劣,南極好歹有避風港、雪地車。”在普通人正常站立都非常困難的環境中,他們(men) 一連工作10多個(ge) 小時;為(wei) 了節約時間,他們(men) 還自帶幹糧上山,餓了就簡單應付一下;周身寒風凜冽,雪大如席,研究人員經常身上掛滿了冰碴,一個(ge) 個(ge) 像冰雪世界的“野人”。
5年後,這個(ge) 團隊成功突破冬奧會(hui) 雪務保障的核心技術,形成“中國方案”,和北京冬奧組委場館運營團隊一起確保北京冬奧會(hui) “用雪自由”,給世人奉獻了一場綠色、安全、簡約的冰雪盛會(hui) 。與(yu) 此同時,因冬奧而興(xing) ,中國冰雪技術也支撐冰雪產(chan) 業(ye) 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
迎難而上 瞄準“卡脖子”技術
曆屆冬奧會(hui) ,雪上項目都是“重頭戲”,會(hui) 產(chan) 生近三分之二的金牌;可與(yu) 此同時,雪上項目也最容易出問題。因天氣突變,需要臨(lin) 時調運人造雪、整修賽道,這就會(hui) 導致比賽延期或取消。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hui) 、2014年索契冬奧會(hui) 、2018年平昌冬奧會(hui) 雪上項目都有狀況出現。
北京冬奧會(hui) 是首次在溫差較大、少雪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區舉(ju) 辦的冬奧會(hui) ,麵臨(lin) 著氣象條件不利、冬春交替期容易出現極端天氣等不利情況;而賽事舉(ju) 辦時間又在北京氣溫回暖的2月至3月,有可能出現雪道融化、造雪機工作難度大等問題。這些都對賽事雪務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
5年前,接到雪務保障攻關(guan) 的科研任務時,團隊主要成員、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研究員王飛騰還在野外開展冰川研究工作。對於(yu) 冬奧會(hui) 雪務保障這個(ge) 全新領域,他了解得並不多。
科研人員進一步發現,此前國內(nei) 應用的人工造雪係統都由國外設備主導、儲(chu) 雪方案多在高緯度地區開展、“冰狀雪”賽道製作的技術更是被國外一些公司“封鎖”。雪務保障攻關(guan) 團隊的所有嚐試都要從(cong) “零”做起。
王飛騰坦言,我國冰雪科研起步晚,像他這樣長期從(cong) 事冰川研究和保護的科技工作者,都鮮少聽說“冰狀雪”賽道一類的概念。而國外專(zhuan) 家隻需在賽道上踩一踩、捏一捏,就能判斷出合格或不合格。
受雪務保障技術製約,教練團隊難以及時掌握雪道關(guan) 鍵參數,這也會(hui) 影響運動員技戰術水平、比賽成績,無疑會(hui) 讓北京冬奧會(hui) 為(wei) 全世界運動員提供良好賽事體(ti) 驗的承諾大打折扣。
踏雪前行 攻克雪務保障難題
經過綜合調研後,“雪質的判定、監測和預報技術”“冰狀雪賽道製作技術”“高效儲(chu) 雪技術”“智能化造雪集成技術”成為(wei) 雪務保障攻關(guan) 團隊率先攻克的“堡壘”。
科研人員攻關(guan) 的第一步,是和冰雪親(qin) 密接觸起來。2017年年末,王飛騰和團隊成員在瑞士考察學習(xi) 時,踩在滑雪板上自由穿梭的當地研究人員給他們(men) 留下了深刻印象。回國後,他們(men) 主動學起了滑雪,“既方便去一些纜車到不了的地方采集數據,又能親(qin) 身感受遠動員在不同雪道上的體(ti) 驗”。
培養(yang) 良好“雪感”是基礎,可要服務冬奧,雪質硬度、密度和含水量等關(guan) 鍵參數,不能完全依靠人工觀測,需要探索一套科學有效的應用方案。為(wei) 此,雪務保障攻關(guan) 團隊在北京冬奧會(hui) 張家口賽區雲(yun) 頂滑雪公園利用高分辨率的氣象觀測數據,結合研發了雪質監測和預報技術,構建了賽道雪質等級判別模型。
按照過去的傳(chuan) 統,滑雪場一般到了下午或晚上就要補雪,這樣耗時耗力且不夠精確。經過科研團隊大膽探索,通過新技術應用,能對未來72小時百米級雪道不同位置的氣象條件,如風和溫度,進行準確預報,也可以模擬和預報賽道雪質隨時間動態演變過程,獲取數據的同時幫助精準補雪。
首戰告捷,大夥(huo) 兒(er) 信心倍增,又向“冰狀雪”賽道製作技術發起挑戰。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丁明虎介紹,“‘冰狀雪’是滑雪場雪質的一種形態,顧名思義(yi) ,雪道表麵上部雪的密度較大、硬度高,有助於(yu) 減小賽道表麵對於(yu) 滑雪板的摩擦力,使高山滑雪等項目運動員的滑行速度大大提升。”此外,這種雪道不易被破壞,選手不論第幾個(ge) 出場,雪道的狀態都是一樣,類似於(yu) 一條雪上“高速公路”。
製作“冰狀雪”的過程看似簡單,就是鋪雪、注水,但鋪多少厚度的雪,注多少升的水,隔多久再注水,這些細節都沒有可以參考的依據。
研究團隊輾轉哈爾濱、北京、張家口、阿勒泰等地的滑雪場,兼備朝陽與(yu) 背陰的賽道段,選擇不同高度、厚度、水量、時間、水壓,一次次做試驗,精心打磨。為(wei) 了讓雪道的各項條件與(yu) 國際接軌,他們(men) 還特意請來一些運動員、冰雪專(zhuan) 家進行測試,確保雪道雪質、含水密度、表麵平整度及坡度比全麵合格。
淩風起航 實現綠色“用雪自由”
經曆了成百上千次的試驗後,好消息不斷傳(chuan) 來:“冰狀雪”製作試驗在亞(ya) 布力滑雪場成功,在雲(yun) 頂滑雪公園成功,在國家高山滑雪中心成功……一套屬地化的“冰狀雪”賽道製作技術趨於(yu) 成熟,這讓大夥(huo) 兒(er) 吃下了“定心丸”。
其間,科研團隊還製定出雪質判定量化標準,研發的“冰狀雪”賽道專(zhuan) 業(ye) 監測設備相較進口儀(yi) 器,成本更是大大降低。
天氣轉暖,大夥(huo) 兒(er) 又將目光投向儲(chu) 雪工藝,在張家口萬(wan) 龍滑雪場和崇禮滑雪場、哈爾濱帽兒(er) 山滑雪場和延慶石京龍滑雪場啟動儲(chu) 雪試驗。
經過反複研究,科研人員發現,儲(chu) 雪地點要選在遮陽、低風速的位置,以降低外界氣象條件對雪堆融化的影響。在符合經濟性原則的基礎上,可以選擇導熱係數較小的材料,或增加各材料層的厚度來減小雪堆融化的速率。當外界氣象具備一定條件時,相同體(ti) 積下,雪堆表麵積與(yu) 體(ti) 積的比例越小,雪堆的融化速率越小。
有了科學原理支撐,儲(chu) 雪方案應運而生。科研人員舉(ju) 一反三,設計出儲(chu) 雪堆智能設計係統,根據場地的地貌屬性,以影響雪堆設計的主要要素和當地的氣象條件為(wei) 輸入參數,模擬預測雪堆的形態、質量和雪質(密度、溫度、粒徑、含水量等)等變化,推薦出一套“屬地化”的儲(chu) 雪堆最優(you) 化設計方案。
北京延慶石京龍滑雪場室外試驗表明,采用該套儲(chu) 雪技術,大雪堆度過一個(ge) 夏天後,儲(chu) 雪率在60%左右。去年5月,該技術在新疆阿勒泰市舉(ju) 辦的“2021-2022國際雪聯越野滑雪FIS積分係列賽”中“上陣演練”。這是國內(nei) 首次在0攝氏度以上溫度條件下舉(ju) 行的專(zhuan) 業(ye) 比賽,現場四周綠草如茵,雪道依然“冰清玉潔”。
雪務保障攻關(guan) 團隊還開發了智能造雪集成技術,並在哈爾濱帽兒(er) 山滑雪場進行了示範。哈爾濱體(ti) 育學院副研究員王東(dong) 海介紹,通過在滑雪場建立蓄水池,造雪用蓄水池裏的水,夏天雪融化後水又流進了水庫,實現了水平衡,確保冰雪產(chan) 業(ye) 綠色可持續發展。
築夢冬奧 助力冰雪產(chan) 業(ye) 勃興(xing)
2月4日,北京冬奧會(hui) 盛大開幕。
作為(wei) 一支特殊的“無名英雄”團隊,在此之前,攻關(guan) 組在2021年的奧運測試賽中,利用賽道雪質等級判別模型,發布一係列雪質分析報告。賽事啟動後,為(wei) 應對冬奧會(hui) 期間首鋼大跳台和國家跳台滑雪中心場館可能出現的高溫、沙塵和降雨等極端天氣事件,保障賽道雪質,科研團隊還曆經20天,聯合北京冬奧組委場館運行中心等造出約7000立方米的雪,做到有備無患。
在體(ti) 驗了國家高山滑雪中心的賽道後,國際雪聯高山滑雪委員會(hui) 主席伯恩哈德·魯西感歎:“滑雪賽道上的雪況非常完美。這裏的場館、賽道、雪,可以說是我們(men) 滑雪運動員的天堂。”
雪務保障攻關(guan) 團隊的收獲也超過預期,除了突破“卡脖子”的核心關(guan) 鍵技術,冬奧會(hui) 期間,團隊80多個(ge) 人中,有12名成員以顧問、技術官員、競賽場裁判長的身份參與(yu) 賽事輔助工作。而作為(wei) 我國第一批雪務方向的研究生、滑雪場技術骨幹,這些年輕人同樣會(hui) 在“後冬奧時代”大顯身手。
中國雪務保障技術將走向更加廣闊的應用前景。目前,“高效儲(chu) 雪技術”已經被應用於(yu) 冰川保護。2020年8月,王飛騰等人就在位於(yu) 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縣境內(nei) 的達古冰川消融區建立了500平方米的試驗區,通過給冰川消融區“蓋被子”,阻擋了太陽輻射和冰麵的熱交換。實驗數據顯示,“蓋被子”的地方比不“蓋被子”的地方冰的厚度高了1米。
對於(yu) 一般經營性的雪場,雪務保障攻關(guan) 團隊的成果同樣有效。比如,一些南方城市就可以在沒有充足天然降雪的情況下,通過人工手段對雪質雪量進行調控,讓雪場提早開放,帶動更多遊客參與(yu) 冰雪運動。
秦大河院士表示,雪務研究為(wei) 冰凍圈科學的應用研究打開了突破口,下一步,團隊應當向“應用冰學”進發,包括為(wei) 各類冰上體(ti) 育競技運動和群眾(zhong) 活動等提供技術支撐。
“我國冰雪產(chan) 業(ye) 剛起步,取得一定進展,但核心技術的掌握仍需一定時間的消化吸收。”雪務保障攻關(guan) 團隊表示,未來,將繼續深挖雪務科研領域,為(wei) 我國冰雪運動產(chan) 業(ye) “南展西擴東(dong) 進”的戰略提供科技支撐。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豪 馬富春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