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夜,如何消得此良辰
◎善俊
元宵節是中國傳(chuan) 統節日之一,又被稱為(wei) 上元節、元夕或燈節,曆史十分悠久。
在古代,人們(men) 元宵節裏最隆重的活動無疑是觀燈。宋代孟元老的《東(dong) 京夢華錄》記載,到了正月十五日:“燈山上彩,金碧相射,錦繡交輝。”人們(men) 用燈火將元宵節的夜色裝點得精美絕倫(lun) 。辛棄疾在《青玉案·元夕》中便寫(xie) 道:“東(dong) 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將元宵節絢麗(li) 多彩的熱鬧場景渲染到了極致,可見宋代元宵節燈火輝煌裏的繁華。
與(yu) 辛棄疾同時代的詩人陸遊在《老學庵筆記》還記載了一則關(guan) 於(yu) 元宵燈火的故事:某位叫“田登”的郡守走馬上任,眼看正月十五將至,州城按例要放花燈慶祝。不過“燈”與(yu) “登”同音,下屬怕觸犯郡守,竟將告示上的“燈”字改成“火”字,於(yu) 是告示上就成了“本州依例放火三日”。這便是“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來曆。
此外,古人認為(wei) 元宵觀燈乃海內(nei) 外皆有之習(xi) 俗,吳承恩在小說《西遊記》第九十一回中便有關(guan) 於(yu) 元宵節的描述。話說唐僧師徒經過天竺國下轄的金平府,正好元宵節將至,地處異域的金平府內(nei) 竟也張燈結彩、熱鬧非凡:“花燈懸鬧市,齊唱太平歌。又見那六街三市燈亮……”最後還提到:“燈明月皎元宵夜,雨順風調大有年。”
元宵觀燈,自然繞不開燈聯,而燈聯裏也留下了許多令人津津樂(le) 道的故事。相傳(chuan) 明朝永樂(le) 皇帝某年元宵節出宮觀燈,突然出了一個(ge) 上聯:“燈明月明,燈月長明,大明一統。”結果一個(ge) 鄉(xiang) 下秀才對出:“君樂(le) 民樂(le) ,君民同樂(le) ,永樂(le) 萬(wan) 年。”不過,這段故事隻是民間傳(chuan) 說罷了。
有了燈聯,自然少不了燈謎。燈謎是貼在花燈上供遊人猜的謎語,至明清時期,元宵猜燈謎已成為(wei) 定俗。清代學者顧祿在《清嘉錄》中記錄過當年蘇州元宵節猜燈謎的情景,猜中的人還有巾扇、香囊等獎品。《紅樓夢》第二十二回裏的元宵佳節正值薛寶釵生辰,賈府設宴慶賀,便開啟了一場別開生麵的元宵燈謎盛會(hui) ,我們(men) 從(cong) 中可以看出明清時期元宵之夜猜燈謎的盛況。
元宵節還與(yu) 愛情密不可分。唐代孟棨在《本事詩》中記述了一個(ge) 故事,說的是南朝陳的樂(le) 昌公主嫁給太子舍人徐德言為(wei) 妻,當時隋軍(jun) 攻陳,徐德言擔心會(hui) 與(yu) 妻子失散,便打破一麵銅鏡,與(yu) 樂(le) 昌公主一人一半,約定走散後便於(yu) 正月十五日到大街上去賣這半塊銅鏡,作為(wei) 雙方相見的憑證。後來,徐德言真的與(yu) 樂(le) 昌公主破鏡重圓了。
詞人李清照晚年在《永遇樂(le) ·落日熔金》中回憶年輕時在汴京的日子:“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er) ,撚金雪柳,簇帶爭(zheng) 濟楚。”說的就是當時閨中女子偏愛正月十五日,因為(wei) 女孩們(men) 那天可以戴著精致的帽冠,撚著精心製作的金雪柳,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到街上去觀燈。
北宋文學家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是元宵抒情的名作:“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花市燈如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作為(wei) 中華民族最富有詩情畫意和浪漫色彩的節日之一,元宵佳節實在太美妙了,以至於(yu) 明代才子唐寅在《元宵》詩中感慨:“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