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36家*ST公司更換或未聘年報審計機構 專家:審計意見不可被“購買”

發布時間:2022-02-21 14:24:00來源: 中國經濟網

  本報記者 吳曉璐

  2月19日,*ST騰邦發布公告稱,綜合考慮公司未來經營發展和審計需求,為(wei) 保證審計工作順利進行,擬聘請鵬盛會(hui) 計師事務所為(wei) 公司2021年度審計機構。去年,上述公司財務報表被亞(ya) 太會(hui) 計師事務所出具了“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

  退市新規下,審計機構對上市公司年報出具的審計意見是決(jue) 定公司退市與(yu) 否的一項重要指標。因觸及財務類退市指標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即*ST)的公司,若2021年財務報告被出具“保留意見、無法表示意見或者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也將麵臨(lin) 退市風險。

  《證券日報》記者據Wind資訊數據梳理,截至2月20日,更換2021年年報審計機構或尚未聘請年報審計機構的*ST公司合計36家,其中14家2020年財務報告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

  接受采訪的專(zhuan) 家認為(wei) ,審計機構接受新的上市公司審計業(ye) 務時,需做好前期調研,判斷能否勝任。“臨(lin) 危受命”的審計機構,要勤勉盡責,對企圖“購買(mai) ”審計意見的客戶說“不”,推動企業(ye) 嚴(yan) 格按照《企業(ye) 會(hui) 計準則》編製財務報表,合規合法地披露財務信息。

  超400家上市公司

  更換年報審計機構

  《證券日報》記者據Wind資訊數據梳理,截至2月20日,共427家上市公司更換2021年年報審計機構。另有7家未聘請審計機構的上市公司,收到了交易所或地方證監局的監管或關(guan) 注函。

  記者據證監會(hui) 發布的《2020年度證券審計市場分析報告》梳理,2019年、2020年變更年報審計機構的上市公司數量分別為(wei) 717家和398家。從(cong) 以往數據來看,更換2021年年報審計機構的上市公司數量處於(yu) 中間水平。

  從(cong) 更換審計機構的原因來看,有“原審計機構審計人力資源較為(wei) 緊張”“前任會(hui) 計師事務所審計團隊加入擬變更的會(hui) 計師事務所”“原審計機構聘期屆滿”“上市公司經營與(yu) 業(ye) 務發展需要”等。

  “如果‘前任會(hui) 計師事務所審計團隊加入擬變更的會(hui) 計師事務所’‘原審計機構聘期屆滿’等情況屬實,那麽(me) 上市公司變更審計機構是比較合理的。”中央財經大學會(hui) 計學院教授李曉慧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針對“原審計機構審計人力資源較為(wei) 緊張”等情況,則有可能是因為(wei) 原審計機構擔心ST公司風險大,不想參與(yu) ,或是企業(ye) 與(yu) 審計機構對一些事項存在爭(zheng) 議無法協調。

  新證券法規定,會(hui) 計師事務所從(cong) 事證券服務業(ye) 務由審批管理改為(wei) 備案管理,行業(ye) 準入門檻有所降低。記者據證監會(hui) 網站數據統計,截至今年1月31日,共有84家會(hui) 計師事務所在證券審計市場執業(ye) ,其中44家為(wei) 新證券法實施以來新增的備案會(hui) 計師事務所。

  2月15日,ST天潤發布公告稱,聘任湖南容信會(hui) 計師事務所為(wei) 公司2021年度年審機構,湖南容信會(hui) 計師事務所於(yu) 今年1月份剛剛在證監會(hui) 備案。另外,據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新備案的10餘(yu) 家審計機構已開始承接2021年年報審計工作,其中多家承接了*ST公司業(ye) 務。

  北京國家會(hui) 計學院教授崔誌娟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審計機構接受新的上市公司審計業(ye) 務,一定要做好上市公司的前期調研,要判斷是否熟悉該領域、能否用合適的審計工具或審計方法進行審計,確保能控製審計過程中存在的風險。

  “臨(lin) 危受命”

  審計機構更需謹慎

  據記者進一步梳理,上述434家上市公司中,有14家2020年財務報告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且均為(wei) *ST公司。此外,還有7家*ST公司去年被出具“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

  在前任出具非標準審計報告的情況下,“臨(lin) 危受命”的會(hui) 計師事務所應做好資本市場“看門人”,對其財務信息履行核查把關(guan) 職責。

  “因審計時間較短,‘臨(lin) 危受命’的審計機構麵臨(lin) 著較大壓力,同時也存在審計意見被‘購買(mai) ’的風險。”李曉慧表示,若上市公司企圖通過改聘審計機構來“購買(mai) ”審計意見,可能將企業(ye) 經營風險、會(hui) 計風險傳(chuan) 導給審計師。新證券法出台後,審計師需要承擔連帶賠償(chang) 責任,更應提高警惕性,認真履行職責。

  李曉慧認為(wei) ,對於(yu) 企圖“購買(mai) ”審計意見的客戶,審計機構需要果斷說“不”,不能協助公司在審計意見上蒙混過關(guan) 。審計機構應協助企業(ye) 形成規範的會(hui) 計體(ti) 係,推動企業(ye) 嚴(yan) 格按照《企業(ye) 會(hui) 計準則》編製財務報表,合規合法地披露財務信息。“針對前任會(hui) 計師事務所主動請辭的ST公司,承接其年報審計業(ye) 務的後任審計機構應當更加謹慎,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可適當提高審計收費。”李曉慧表示。

  對於(yu) 投資者而言,專(zhuan) 家認為(wei) ,對被出具非標準審計報告的上市公司要慎重投資。

  “審計報告作為(wei) 信息鑒證方式,是投資者評價(jia) 上市公司的重要依據。”崔誌娟表示,針對被出具非標準審計報告的上市公司,若審計師無法表示意見,則意味著上市公司的信息無法通過審計報告予以證實,上市公司很可能有些事項不願向市場公開,需要注意其潛在風險。若審計師出具了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則意味著上市公司的信息不符合規定,也就是上市公司的財務情況、盈利情況等與(yu) 實際情況不符,其經營情況可能差強人意。

  “無法表示意見說明連注冊(ce) 會(hui) 計師都無法搞清楚公司財務報表是否合法公允,公司的‘水’太深了。”張曉慧表示,否定意見說明企業(ye) 財務報表整體(ti) 上不能公允地反映企業(ye) 整個(ge) 年度的財務狀況和現金流量,投資者無法通過公司財務報表做出合理的決(jue) 策、判斷。保留意見說明企業(ye) 財務報表整體(ti) 上反映了企業(ye) 整個(ge) 年度的財務狀況和現金流量,但保留事項可能會(hui) 影響投資者決(jue) 策。審計報告能夠幫助投資者判斷公司對外披露的財務報表是否值得信賴。(證券日報)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