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率先試點生態捕撈 科學護水,不能光禁漁還得會撈魚
開展生態捕撈試點,既能有效減少禁捕湖庫魚類存量,降低生態安全風險、維護水域生態環境平衡,又可以豐(feng) 富人民群眾(zhong) 的“菜籃子”,是一條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本報記者 吳純新
水不好,魚少;魚多,水不好;生態,平衡是關(guan) 鍵。
今年初,千湖之省湖北成為(wei) 全國唯一獲批開展禁捕水域生態捕撈的試點省份,首批5座禁捕湖泊、水庫的淡水魚按科學規劃進行生態捕撈,也讓市民吃到更加鮮嫩的活魚。
禁捕水域,為(wei) 何要捕撈?原因很簡單,自然生長的魚太多,也會(hui) 破壞水質。2月19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文宣表示,在部分水庫,適當進行生態捕撈,有規劃、可持續地利用漁業(ye) 資源,對長江生態保護非但無害,還具有積極意義(yi) 。
湖北率先“試水”生態捕撈,是科學養(yang) 水的一次有益探索。
捕撈是為(wei) 了更好地保護
1月4日起至春節前,湖北在武湖、魯湖、惠亭水庫、野豬湖、保安湖5個(ge) 湖泊進行生態捕撈,捕撈約1800萬(wan) 斤魚。
魚與(yu) 水相互依存,魚兒(er) 少了,水草瘋長,水質惡化;反之,魚兒(er) 多了,水生態失衡,水質也會(hui) 惡化。
2020年1月,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發布《長江十年禁漁計劃》。湖北作為(wei) 禁漁重點省份,一共有52個(ge) 禁捕湖泊、水庫,這些區域從(cong) 2018年就已經開始實施禁捕政策。湖泊、水庫生態保護也因此成效顯著,長江水域江豚多次重現。
然而,禁捕後,很多湖泊的魚群數量明顯增多,甚至多個(ge) 湖區的魚群超過了最佳適宜承載量。“保安湖鱖魚國家級水產(chan) 種質資源保護區,2019年1月1日實施全麵禁捕,湖區生態環境總體(ti) 向好。但因湖泊草食性魚類過快增長和底棲魚類攝食擾動,沉水植物被大量破壞,湖泊降解汙染能力直線降低,導致水質下降。”大冶市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
保安湖並非個(ge) 例。近段時間以來,湖北多地反映,當地保護區內(nei) 禁捕湖泊、水庫的魚類存量增長過快,水質明顯下降、水草大幅減少、水華現象(淡水水體(ti) 中某些藍藻類過度生長所產(chan) 生的現象)頻發、魚類因缺氧批量死亡,湖泊生態安全風險問題突出。
魯湖位於(yu) 武漢江夏區,2018年實施禁捕,湖泊最大生物承載量約為(wei) 350萬(wan) 斤魚,經過3年多禁捕保護,湖內(nei) 現有魚類700多萬(wan) 斤,水草幾乎被吃光,水質惡化,死魚現象時有發生。
保護不是一禁了之,多措並舉(ju) 迫在眉睫。
對此,湖北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表示,實施生態捕撈試點完全不同於(yu) 禁捕以前的生產(chan) 捕撈,其旨在以生態保護為(wei) 目的,有效清除超過湖庫生物承載量的魚,這是對長江“十年禁漁”的有益補充和完善。
為(wei) 生態捕撈劃下紅線
啟動生態捕撈,哪些能捕、能捕多少,紅線在哪裏?
湖北實施生態捕撈試點的相關(guan) 方案要求,生態捕撈實行“一湖一策”,對捕撈的配額、品種、作業(ye) 方式均進行了嚴(yan) 格規定。
根據專(zhuan) 家論證意見,生態捕撈總量實行配額管理,捕撈配額上限不超過各自申報生態捕撈總量的80%,其中,武湖配額不超過360萬(wan) 斤、魯湖配額不超過464萬(wan) 斤、惠亭水庫配額不超過326萬(wan) 斤、野豬湖配額不超過384萬(wan) 斤、保安湖配額不超過248萬(wan) 斤。
捕撈品種也需按各自申報的捕撈品種執行,青魚、草魚、鰱、鱅起捕規格不低於(yu) 2公斤每條,湖泊、水庫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不得起捕。生態捕撈作業(ye) 僅(jin) 限采用“趕、攔、刺、張”聯合漁法開展,且網具網目尺寸不低於(yu) 8厘米。
同時,相關(guan) 方案還規定,嚴(yan) 禁使用電杆、電捕等禁用漁具,嚴(yan) 格禁止電魚、炸魚等非法捕撈方式,嚴(yan) 肅查處以“長江野生魚”“漢江野生魚”等為(wei) 噱頭的營銷行為(wei) 。
湖北省委農(nong) 辦主任,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黨(dang) 組書(shu) 記、廳長吳祖雲(yun) 介紹,此次生態捕撈,明確了具體(ti) 作業(ye) 時間、捕撈總量、捕撈規格、漁具漁法、漁獲物管理等事項,合理確定捕撈後補充的增殖品種、規格和數量,堅決(jue) 杜絕 “酷捕濫捕”“一捕了之”。生態捕撈僅(jin) 涉及禁捕保護區中的小部分湖庫,對長江、漢江幹流,依然實施最嚴(yan) 格的禁捕政策。
相關(guan) 專(zhuan) 家表示,開展生態捕撈試點,既能有效減少禁捕湖庫魚類存量,降低生態安全風險、維護水域生態環境平衡,又可以豐(feng) 富人民群眾(zhong) 的“菜籃子”,是一條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以魚控藻”探索水域生態平衡
近兩(liang) 年,湖北省積極開展水環境治理及保護工作,探索維護水域生態環境平衡的辦法,不僅(jin) 收獲了豐(feng) 碩成果,也為(wei) 開展生態捕撈試點積累了豐(feng) 富而有益的經驗。
對亞(ya) 洲第一大城市內(nei) 湖——武漢市湯遜湖的水質治理就是其中一例。
2019年底,在武漢江夏區梁子湖水產(chan) 集團湯遜湖碼頭,數千噸鰱、鱅魚陸續“起簍子”,銷往市場“別看這些鰱、鱅魚便宜,它們(men) 可是湯遜湖的治水‘小功臣’。”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劉家壽說,這次捕撈可為(wei) 湯遜湖區域移除100餘(yu) 噸氮、20餘(yu) 噸磷。
鰱、鱅魚每增重100克,能消耗水體(ti) 中2.5克左右氮和0.5克左右磷。劉家壽表示,養(yang) 魚和護水並不矛盾,科學放養(yang) 、捕撈有助於(yu) 降低水體(ti) 富營養(yang) 化,改善湖水生態環境。
治水講科學。2017年,梁子湖水產(chan) 集團200餘(yu) 名養(yang) 魚能手轉崗成為(wei) 養(yang) 水高手。4年多時間,江夏區依托中國科學院的科研力量,普及先進漁業(ye) 技術,水體(ti) 養(yang) 護、生態養(yang) 殖並舉(ju) ,生態效益逐步顯現。
劉家壽介紹,“以魚控藻”是湯遜湖實施綜合性養(yang) 護的主要手段。即投放濾食性鰱、鱅魚,全程“人放天養(yang) ”,不投餌、不投肥、不投藥,不圍網、不攔圍,這些魚以浮遊生物為(wei) 食,可大量攝食藻類。同時,種植子蓮近5000畝(mu) ,放流田螺等軟體(ti) 動物,增加物種多樣性,提高水體(ti) 淨化功能。
用魚類控藻,目的是以魚淨水。中國科學院水生所副研究員李為(wei) 說,遴選投放不同營養(yang) 生態位的魚類,科學定量捕撈,湖泊中的氮、磷等營養(yang) 物隨之移出,隨後再基於(yu) 環境容納量補充魚種,如此可逐步循環移除水中的氮、磷、碳等,抑製藍藻滋生,改善水質。
“我們(men) 每年向湯遜湖投放魚種400多萬(wan) 斤,鰱、鱅魚占97%,再實施定量捕撈。”梁子湖水產(chan) 集團總經理楊少明介紹,2019年以來,湯遜湖再沒有暴發藍藻水華現象。
湖泊水情不一,生態修複途徑也有差異。“水體(ti) 養(yang) 護不能一刀切,應因水製宜,一個(ge) 湖一個(ge) 辦法。”楊少明建議,要根據水體(ti) 特性,不同水域采用不同手段,製定各湖區具體(ti) 水體(ti) 養(yang) 護方案,使水環境逐步提升。
專(zhuan) 家表示,養(yang) 水必先科學養(yang) 魚,根據水體(ti) 、魚群、水草、浮遊生物和底棲動物的不同情況,控製魚類投放和捕撈,構建良好生態係統,讓“養(yang) 水”和“養(yang) 魚”互為(wei) 促進。
據了解,接下來,湖北省還將在科學研究的指導下,抓緊開展特許捕撈試點等行動,生態捕撈也有望形成常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