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銀行業2021年累計處置不良資產3.13萬億元 不良貸款轉讓試點運行平穩

發布時間:2022-02-22 11:05:00來源: 經濟日報

  銀行業(ye) 2021年累計處置不良資產(chan) 3.13萬(wan) 億(yi) 元——

  不良貸款轉讓試點運行平穩

  本報記者 王寶會(hui)

  近日,銀行業(ye) 信貸資產(chan) 登記流轉中心有限公司(簡稱“銀登中心”)發布已開立不良貸款轉讓業(ye) 務賬戶機構統計表顯示,多家大型商業(ye) 銀行、股份製商業(ye) 銀行和資產(chan) 管理公司不斷跟進掛牌待售的不良資產(chan) 包,紛紛參與(yu) 競價(jia) 。在監管部門和市場機構的配合下,不良貸款轉讓試點總體(ti) 運行安全平穩,為(wei) 防範化解金融風險起到了積極作用。在《中國銀保監會(hui) 辦公廳關(guan) 於(yu) 開展不良貸款轉讓試點工作的通知》(簡稱《通知》)發布實施一周年之際,銀行零售不良資產(chan) 轉讓試點整體(ti) 表現如何?怎樣有效應對轉讓遇到的問題和挑戰?

  不良資產(chan) 處置加快推進

  不良貸款轉讓業(ye) 務經過一年多的培育和發展,各大金融機構相關(guan) 業(ye) 務有序展開。記者根據銀登中心數據梳理顯示,2021年全年,試點機構共有50個(ge) 零售資產(chan) 包掛牌轉讓,債(zhai) 權金額達56.61億(yi) 元,其中本金合計19.42億(yi) 元,涉及債(zhai) 務人9332戶,涉及資產(chan) 29114筆。平均來看,單個(ge) 資產(chan) 包規模1.1億(yi) 元,但實際上各包規模差異較大,最大金額11.5億(yi) 元,最小的僅(jin) 有56萬(wan) 元。

  麵對這些資產(chan) 債(zhai) 務“包袱”,金融機構能否化危為(wei) 機、從(cong) 中分得一杯羹?哪些金融機構在參與(yu) 試點工作?

  根據《通知》要求,目前包括6家大型商業(ye) 銀行和12家股份製商業(ye) 銀行在內(nei) 的18家大中型商業(ye) 銀行準予通過批量轉讓模式處置零售類不良資產(chan) ;參與(yu) 試點的收購機構有金融資產(chan) 管理公司和符合條件的地方資產(chan) 管理公司、金融資產(chan) 投資公司。

  從(cong) 試點銀行來看,18家大中型銀行總資產(chan) 占銀行業(ye) 金融機構的60%以上,在參與(yu) 轉讓試點業(ye) 務中具有較強的代表性。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認為(wei) ,《通知》允許零售類不良資產(chan) 批量轉讓、批發類不良資產(chan) 單戶轉讓,降低了不良資產(chan) 轉讓的要求和門檻;同時將轉讓對象擴展到地方資產(chan) 管理公司和金融資產(chan) 投資公司,有助於(yu) 增加不良資產(chan) 處置主體(ti) ,加快不良資產(chan) 處置力度。

  自去年首批4單項目完成競價(jia) 以來,整體(ti) 上參與(yu) 機構的數量在不斷增加,這也意味著不良個(ge) 貸批量轉讓持續升溫。從(cong) 銀登中心公布的機構實際開戶數顯示,截至1月底,大型商業(ye) 銀行(包含分行)開戶數達182家;股份製商業(ye) 銀行(包含分行)開戶數達201家;金融資產(chan) 管理公司(包含分公司)開戶數達109家;地方資產(chan) 管理公司開戶數達49家;金融資產(chan) 投資公司有5家開戶。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鄭忱陽表示,一方麵,金融機構處置不良個(ge) 貸有較大需求。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反複影響經濟複蘇進程,個(ge) 人貸款資產(chan) 質量依然承壓,尤其是個(ge) 人消費貸、信用卡不良率不斷上升,不良個(ge) 貸批量轉讓無疑是銀行化解零售業(ye) 務不良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麵,一年多的試點工作穩步推進,多單不良貸款批量轉讓的落地加速了該業(ye) 務的市場化進程,為(wei) 其他試點銀行提供了先行經驗和示範。

  董希淼表示,總體(ti) 而言,相關(guan) 機構參與(yu) 不良資產(chan) 轉讓試點工作的積極性較高,但機構之間存在較大差異,部分股份製銀行總行未開戶,參與(yu) 度較低。這反映出,部分銀行對不良資產(chan) 轉讓試點工作的認識有待進一步提高,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還有一些問題亟需化解。

  市場化處置機製逐漸形成

  不良資產(chan) 作為(wei) 金融機構的一類特殊資產(chan) ,不是一般意義(yi) 上的商品,是在監管的指導下,讓有資質受讓的資產(chan) 管理公司以競價(jia) 方式參與(yu) ,最終促成出讓方與(yu) 受讓方在價(jia) 格上達成一致。

  試點以來,從(cong) 出讓銀行角度看,18家銀行中有5家未進行試點,僅(jin) 有13家銀行參與(yu) 出讓50個(ge) 資產(chan) 包。其中,平安銀行出讓不良資產(chan) 包數量達22個(ge) ,出讓債(zhai) 權金額達53.42億(yi) 元,占比約為(wei) 94.4%;建設銀行出讓債(zhai) 權金額達1.47億(yi) 元,占比約為(wei) 2.6%,其餘(yu) 各行合計1.72億(yi) 元,合計占比3%。

  國家金融與(yu) 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表示,目前平安銀行是資產(chan) 出讓的主力,其餘(yu) 發生出讓業(ye) 務的商業(ye) 銀行均未超過5個(ge) 資產(chan) 包,其中9家銀行單包規模平均不超過1000萬(wan) 元,業(ye) 務帶有明顯的“試水”性質。部分具有試點資質的商業(ye) 銀行僅(jin) 完成了開戶,實際上並未掛牌項目及開展資產(chan) 轉讓業(ye) 務。

  此外,按照目前試點的業(ye) 務流程,受讓的資產(chan) 管理公司以競價(jia) 方式參與(yu) 。曾剛表示,五大金融資產(chan) 管理公司相對“小心翼翼”,東(dong) 方、華融和銀河3家機構分別實現1個(ge) 競標,不良資產(chan) 包均額低於(yu) 800萬(wan) 元。此外,地方資產(chan) 管理公司競標得到18個(ge) 不良資產(chan) 包。總體(ti) 上,50個(ge) 資產(chan) 包僅(jin) 有21個(ge) 完成交割並披露受讓機構信息。

  專(zhuan) 家表示,從(cong) 轉讓的成交結果看,最終的平均成交價(jia) 約是本金的4折。零售不良資產(chan) 批量轉讓,資產(chan) 定價(jia) 估值是核心,決(jue) 定了買(mai) 賣雙方的成交情況,但當前定價(jia) 依然是難題。比如,首筆不良個(ge) 貸轉讓落地後,出現近200%的資產(chan) 溢價(jia) ;隨後資產(chan) 包的交易溢價(jia) 現象逐漸減少,出現大幅折價(jia) 銷售,大約在3折左右;而近期的不良資產(chan) 包起拍價(jia) 約占不良貸款本金餘(yu) 額的5%至10%。

  鄭忱陽表示,不良資產(chan) 包定價(jia) 波動較大、估值難,使得買(mai) 賣雙方都謹慎出手。雖然資產(chan) 價(jia) 格與(yu) 出售方的資質、購買(mai) 方的處置能力、債(zhai) 務人的信用狀況密切相關(guan) ,但資產(chan) 價(jia) 格出現較大的波動,說明不良資產(chan) 的定價(jia) 模型不夠精準、定價(jia) 機製尚未健全,難以精確地反映資產(chan) 包的價(jia) 值。隨著前期交易形成的參考標準,交易雙方的價(jia) 格博弈更加充分、有據可循。可以預見,不良資產(chan) 轉讓的市場化機製正逐漸形成。

  盤活金融資產(chan) 的重要手段

  受疫情影響,商業(ye) 銀行零售類不良資產(chan) 批量轉讓無論從(cong) 規模還是質量都將有所上升。在消費金融需求增加、居民杠杆率上升等背景下,批量“打包”轉讓不良資產(chan) 對金融機構而言是盤活資產(chan) 的重要手段,將有更多銀行有動力參與(yu) 該業(ye) 務,有序化解不良風險。

  銀保監會(hui) 數據顯示,2021年,銀行業(ye) 累計處置不良資產(chan) 3.13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加0.11萬(wan) 億(yi) 元,再創曆史新高,有效降低了信用風險水平。2017年至2021年,5年間累計處置不良資產(chan) 11.9萬(wan) 億(yi) 元,超過此前12年處置總量,為(wei) 守住不發生係統性風險底線提供了重要保障。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表示,近年來商業(ye) 銀行不良資產(chan) 處置成效顯著,銀行不良率維持低位,有利於(yu) 保障銀行穩健經營。考慮到不良資產(chan) 處置涉及多部門,需要多部門配合、建立信息共享機製,完善征信體(ti) 係,積極培育二級市場,發揮機構各自專(zhuan) 業(ye) 和區域上的優(you) 勢,豐(feng) 富不良處置方式,仍有不少工作要做。

  從(cong) 試點至今,不良資產(chan) 批量轉讓經曆了從(cong) 謹慎觀察期、嚐試參與(yu) 期到熱情高漲期的轉變。曾剛表示,當前,不良資產(chan) 包價(jia) 格已呈現均值回歸的態勢,買(mai) 賣雙方都將更加重視資產(chan) 估值。對於(yu) 純信用零售不良資產(chan) 估值,更多要把握貸款的主要特征,依托大數據估值模型來充分估值。目前,僅(jin) 限18家大型及股份製商業(ye) 銀行參與(yu) 資產(chan) 出讓,還應鼓勵更多機構參與(yu) ,這樣更有利於(yu) 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降低銀行業(ye) 不良率。

  “包括城商行、農(nong) 商行、消費金融公司等在內(nei) 的中小金融機構,不良資產(chan) 率相對較高,但不良資產(chan) 處置方式較少,手段匱乏。”董希淼建議,應盡快將中小金融機構納入不良資產(chan) 轉讓試點,采取更多差別化的措施,支持中小金融機構減輕曆史包袱。

  未來,對於(yu) 金融資產(chan) 管理公司而言,不良資產(chan) 包轉讓需求的釋放,有望成為(wei) 其業(ye) 務“藍海”。鄭忱陽認為(wei) ,尤其地方資產(chan) 管理公司在受讓個(ge) 人不良貸款時將麵臨(lin) 廣闊的業(ye) 務機遇,有利於(yu) 提高其盈利能力和經營業(ye) 績。在供給方和需求方市場都打開的情況下,隨著交易數據積累和參考標準的建立,業(ye) 務“試水”、資產(chan) 估值等要素都會(hui) 逐步健全,進而提升零售類不良資產(chan) 批量轉讓的質效。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