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上市券商有望“添丁” 頭部再融資腳步疾

發布時間:2022-02-22 14:46:00來源: 中國經濟網

  券商增資擴容步入“新周期”:

  上市券商有望“添丁” 頭部再融資腳步疾

  本報記者 周尚伃

  資金類業(ye) 務的發展對證券公司的資本金提出了較高要求。去年至今,證券行業(ye) 已步入增資擴容的“新周期”。未來,重資本業(ye) 務與(yu) 輕資本業(ye) 務的“輕重並舉(ju) ”將成為(wei) 券業(ye) 發展趨勢。

  同時,在打造“航母級”券商的背景下,中信證券、中國銀河等頭部券商均在再融資方案中提及了該目標。對於(yu) 券商不斷充實資本實力,監管部門也表示給予支持。

  東(dong) 莞證券本周上會(hui)

  上市券商有望擴容至42家

  近年來,監管政策支持證券公司拓寬融資渠道、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加強風險管控,鼓勵證券公司進一步補充資本,提升資本實力。

  2月18日,證監會(hui) 表示,一直支持證券公司在依法合規前提下充實資本實力,優(you) 化公司治理,夯實基礎功能,提升核心競爭(zheng) 力,並提供相關(guan) 配套政策支持。一是支持證券公司依法有序擴充資本實力;二是推動證券公司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和合規風控能力;三是支持證券公司提升專(zhuan) 業(ye) 水平與(yu) 核心競爭(zheng) 力。

  當前,券商不斷通過直接融資及再融資擴大資本規模、夯實資本實力。從(cong) 直接融資方麵來看,據《證券日報》記者梳理,自1994年首家券商登陸A股以來,除1997年有6家券商在A股上市之外,其餘(yu) 年份券商上市的節奏均較為(wei) 緩慢,1994年至2017年23年間,共有29家券商在A股上市。直到2018年和2019年,券商IPO提速,A股市場迎來7家上市券商。

  此後,2020年,創業(ye) 板注冊(ce) 製落地,資本市場融資端改革漸入佳境,A股迎來中銀證券、中泰證券、國聯證券、中金公司4位新成員。2021年,財達證券登陸A股。2022年,“七年磨一劍”(2015年遞交招股書(shu) )的東(dong) 莞證券將於(yu) 本周四上會(hui) ,如成功IPO,上市券商的隊伍或將擴充至42家。目前,依舊在排隊的擬上市券商還包括萬(wan) 聯證券、信達證券、首創證券、渤海證券。

  從(cong) A股首發募資規模來看,41家上市券商合計募資約1662.9億(yi) 元,有6家券商的募資規模超100億(yi) 元,其中排名前三的依次是2015年IPO的國泰君安(募資300.58億(yi) 元)、2010年IPO的華泰證券(募資156.91億(yi) 元)、2020年IPO的中金公司(募資131.98億(yi) 元)。

  對此,粵開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陳夢潔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對於(yu) 券商而言,其資金規模相當程度上製約著券商發展的上限。一方麵,券商的資金規模決(jue) 定了券商的業(ye) 務規模,也能帶來更多的投資利潤和業(ye) 務空間;另一方麵,券商資金規模越大意味著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越強,越能吸引外部資金投入。因而,在當前券商頭部效應明顯的背景下,利用IPO進行資金補充,有利於(yu) 中小券商依據資源稟賦進一步發揮強勢業(ye) 務優(you) 勢,打造差異化競爭(zheng) 力,抬升業(ye) 務天花板,實現超車。”

  再融資募資總額

  累計超5000億(yi) 元

  相較於(yu) IPO,券商再融資的力度可謂相當猛烈。

  據《證券日報》記者梳理,1994年至今,上市券商(不包含概念股)已合計完成再融資募資總額為(wei) 5160.65億(yi) 元,規模遠超IPO;其中,實施定增募資3793.87億(yi) 元,配股募資1120.78億(yi) 元,可轉債(zhai) 發行募資246億(yi) 元;截至目前,尚有765.64億(yi) 元融資計劃“在路上”。今年,中信證券A股剛剛配股發行成功,募集資金總額為(wei) 223.96億(yi) 元,創下了A股證券行業(ye) 配股融資規模新高。而“響應國家戰略,打造‘航母級’券商”是中信證券進行配股發行的重要考量。

  不過,券商再融資之路也並非一帆風順。中國銀河在去年10月份拋出不超110億(yi) 元可轉債(zhai) 計劃後,於(yu) 今年1月份將擬發行可轉債(zhai) 總額調降為(wei) 不超過78億(yi) 元。在可轉債(zhai) 方案中,中國銀河也表示,努力實現“打造航母券商,建立現代投行”的戰略目標,成為(wei) 行業(ye) 領先的全能型證券公司。長城證券2月18日宣布,將擬定增募資總額由不超過100億(yi) 元調整為(wei) 不超過84.64億(yi) 元。

  而國金證券一波三折的定增事項又有了新進展。近日,證監會(hui) 決(jue) 定恢複對國金證券定增申請的審查;就在1月份,因國金證券定增聘請的律師事務所為(wei) 其他公司提供的法律服務被中國證監會(hui) 立案調查,定增申請的審查被中止。而在2016年,國金證券的定增則是因保薦機構被立案調查被迫中止審查,雖然此後恢複,但最終此次定增事項依舊宣告失敗。

  需要注意的是,券商在做大做強的同時,也要注意自身的道德風險及“大而不能倒”等問題。

  近年來,人民銀行會(hui) 同銀保監會(hui) 和證監會(hui) ,持續強化對我國係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的監管,平衡好發展、風險與(yu) 穩定的關(guan) 係。2018年人民銀行、銀保監會(hui) 和證監會(hui) 聯合發布了《關(guan) 於(yu) 完善係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監管的指導意見》,明確係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的定義(yi) 、範圍,規定係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的評估流程和總體(ti) 方法,合理認定對金融體(ti) 係具有係統性影響的金融機構。下一步,人民銀行、銀保監會(hui) 和證監會(hui) 將按照職責分工,研究推動相關(guan) 實施細則出台。

  “券商上市再融資後,由於(yu) 業(ye) 務規模擴大,雖然盈利能力和空間都會(hui) 有所提升,但是隨之而來的潛在風險也會(hui) 增強。因此,中小券商積極依靠再融資做大做強提升核心競爭(zheng) 力的同時,更應該注重合規風控能力。中小券商可以通過完善杠杆率、流動性監管等指標,明確逆周期調節機製等,提升風控指標的完備性和有效性;同時,對於(yu) 從(cong) 業(ye) 人員嚴(yan) 格按照自律管理規則體(ti) 係進行監督,防範違規事件發生。”陳夢潔向記者表示。

  對標國外頂級投行

  我國券商仍需努力

  當下,證券業(ye) 正在逐步形成頭部大型綜合性券商領跑,中小型、區域型券商特色化發展的行業(ye) 格局,同業(ye) 兼並、混業(ye) 融合的行業(ye) 生態已初步顯現。截至2021年9月30日,140家證券公司總資產(chan) 首次突破10萬(wan) 億(yi) 元,至10.31萬(wan) 億(yi) 元。

  其中,“券商一哥”中信證券迅速崛起,成為(wei) 國內(nei) 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總資產(chan) 破萬(wan) 億(yi) 元的券商,其總資產(chan) 、淨資產(chan) 、營業(ye) 收入、淨利潤等指標均排名行業(ye) 之首,與(yu) 2005年時的115億(yi) 元總資產(chan) 相比,10餘(yu) 年時間中信證券實現了跨越式增長,躍居行業(ye) 龍頭位置,2021年的淨利潤已超過220億(yi) 元。但國外頂級投行高盛的總資產(chan) 已突破1.4萬(wan) 億(yi) 美元,而素有“麥子店高盛”之稱的中信證券距離高盛還存在不小的差距。

  東(dong) 興(xing) 證券非銀金融行業(ye) 首席分析師劉嘉瑋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券商‘做大’主要通過增強資本實力,並適當放大杠杆,進而擴充資產(chan) 規模的形式;‘做強’則需要優(you) 化業(ye) 務結構,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進而提升ROE。大型券商在做大做強的同時,需提升公司治理能力和風控能力,業(ye) 務能力和風險管理兩(liang) 手抓,齊頭並進。”

  在頭部券商強者恒強的態勢下,中小券商又該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劉嘉瑋表示,“在當前行業(ye) 較強的馬太效應下,中小券商若和大型券商直接競爭(zheng) ,劣勢較明顯,但若充分發揮在投行、資管等細分賽道的差異化優(you) 勢,或可在行業(ye) 激烈競爭(zheng) 中突出重圍。”(證券日報)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