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一“擴”一“減”做好大豆必答題

發布時間:2022-02-22 14:49:00來源: 經濟日報

  大豆難題的解決(jue) 需要一個(ge) 過程,要持續做好“擴”和“減”的文章。提高單產(chan) 是大豆產(chan) 業(ye) 的必由之路,合理的政策支持力度是應有之義(yi) ,而推進飼用豆粕減量替代,從(cong) 技術和經濟角度看都是可行的。

  春耕時節,有關(guan) 大豆和豆粕的新聞不少。近期,全國飼料價(jia) 格上漲,多家大型飼料企業(ye) 以豆粕等價(jia) 格上漲為(wei) 由提高飼料價(jia) 格。同時,黑龍江、吉林、內(nei) 蒙古等多地提出將擴大大豆種植麵積。

  促進大豆和油料增產(chan) ,是中央對今年農(nong) 業(ye) 工作提出的明確要求。作為(wei) 大豆的原產(chan) 國和最大進口國,我國大豆振興(xing) 如何推進,效益難題怎樣解決(jue) ?可以說,大豆問題已成為(wei) 農(nong) 業(ye) 的必答題,眼下的春耕生產(chan) 正是明晰思路的一個(ge) 切入點。

  大豆被認為(wei) 是我國農(nong) 業(ye) 的一個(ge) 難題。我國大豆進口總體(ti) 呈逐年增加趨勢,居各類農(nong) 產(chan) 品進口量首位,2020年超過1億(yi) 噸,2021年達9652萬(wan) 噸。我國大豆單產(chan) 較低,畝(mu) 產(chan) 隻有130公斤,出油率較低,機械化率低,相對三大主糧來說大豆費工費時還不賺錢,農(nong) 民種植意願較低。我國耕地紅線為(wei) 18億(yi) 畝(mu) ,對應農(nong) 作物年播種麵積24億(yi) 畝(mu) ,如把進口大豆全部折成國內(nei) 生產(chan) ,需要7億(yi) 多畝(mu) 播種麵積。此外,國際大豆定價(jia) 權和壓榨加工產(chan) 能大多在國際大糧商手中。近年來,國際豆粕價(jia) 格上漲較快且不穩定,給我國養(yang) 殖業(ye) 發展帶來困擾。

  反過來看,大豆也可以是增強農(nong) 業(ye) 競爭(zheng) 力的突破口。大豆是重要的飼料和油料作物,關(guan) 係植物油和肉蛋奶生產(chan) 。做好大豆文章,既可以保供給,扭轉農(nong) 產(chan) 品進口量攀升的局麵;也可以優(you) 結構,增強畜牧業(ye) 競爭(zheng) 力和飼料業(ye) 效益;還可以保生態,糧豆輪作間作可改善土壤質量。破解難題要創新手段,這倒逼著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生產(chan) 模式優(you) 化、內(nei) 部結構調整。眼下正值春耕備耕,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與(yu) 飼用豆粕減量替代成為(wei) 今年的新動向。兩(liang) 者都是以新技術新模式來解決(jue) 大豆問題的有效探索,前者瞄準的是擴大豆生產(chan) ,後者聚焦的是減豆粕需求,共同構成了必答題的多選項。

  毫無疑問,作為(wei) 穩定油脂和飼料供給的重要舉(ju) 措,大豆難題的解決(jue) 需要一個(ge) 過程,要持續做好“擴”和“減”的文章。

  提高單產(chan) 是大豆產(chan) 業(ye) 的必由之路。2000年至2018年,我國大豆單產(chan) 年均增長率為(wei) 0.69%,低於(yu) 同期世界年均1.28%的水平,也低於(yu) 美國、巴西的1.86%和1.11%。近幾年,盡管我國已研發引進了一些增產(chan) 效果明顯的先進品種,但受製於(yu) 經營規模、配套機械等因素,無法大範圍應用。在耕地資源約束日益突出的形勢下,要從(cong) 規模經營、糧豆輪作、品種培育、農(nong) 機化等多方麵集成新模式,尤其是要加快優(you) 質、高產(chan) 大豆品種選育推廣,提高品種的適應性。

  合理的政策支持力度是應有之義(yi) 。大豆競爭(zheng) 力不僅(jin) 是單產(chan) ,還有質量和價(jia) 格。質量不外乎出油率、蛋白含量,主要體(ti) 現在科研領域;而價(jia) 格則包括進口壁壘、補貼支持和農(nong) 民意願等。中國按照加入世貿組織時的承諾,取消了大豆的進口關(guan) 稅和配額限製。在價(jia) 格支持力度上,大豆也不如水稻、小麥、玉米等穀物。今後應強化大豆產(chan) 業(ye) 支持,權衡大豆的國內(nei) 外比價(jia) 以及國內(nei) 大豆與(yu) 玉米比較效益,確定大豆生產(chan) 的支持水平,讓農(nong) 民種大豆有利可圖。黑龍江省今年明確原則上大豆生產(chan) 者補貼每畝(mu) 高於(yu) 玉米生產(chan) 者補貼200元,值得各地借鑒。

  推進飼用豆粕減量替代,從(cong) 技術和經濟角度看都是可行的。2021年,我國肉類和牛奶產(chan) 量創新高,但大豆進口量未增反降,得益於(yu) 合理減少飼用豆粕需求。2021年,全國豆粕占飼料比例較上年下降2.4個(ge) 百分點,節約飼用豆粕折合1400萬(wan) 噸大豆。在減少飼用大豆需求的同時,肉類供應總量和品質都有保障。據測算,今後養(yang) 殖業(ye) 還可實現豆粕減量2300萬(wan) 噸以上,折合減少大豆需求近3000萬(wan) 噸,相當於(yu) 2.3億(yi) 畝(mu) 耕地的大豆產(chan) 出。下一步,還要暢通種養(yang) 鏈條,改變傳(chuan) 統飼料利用觀念,優(you) 化飼用豆粕減量措施。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