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在網上追更古詩詞講解時,究竟在追什麽?
從(cong) 《春江花月夜》中“灩灩隨波千萬(wan) 裏,何處春江無月明”的幽靜畫麵談起,聊到“每個(ge) 人的生命都是一個(ge) 短暫的過程,人和世界是有關(guan) 聯的”等人生哲學——在互聯網平台上開設古詩詞課,讓複旦大學中文係教授駱玉明成功“破圈”,網友甚至感慨:“誤會(hui) 了語文多年,語文竟是如此有魅力的存在。”
一段時間以來,諸多學者在網絡上講古詩詞,圈粉大批Z世代。駱玉明教授自今年1月上線B站的詩詞課視頻已經獲得了50萬(wan) 次點擊量,南開大學教授葉嘉瑩的《中華詩詞之美》係列視頻有5000多條彈幕評價(jia) ;打開抖音,華中師範大學教授戴建業(ye) 講述李白的視頻也獲得超過183萬(wan) 的點讚量,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康震的授課視頻下,僅(jin) 留言就有3500多條……
業(ye) 內(nei) 人士認為(wei) ,名師選擇在網絡平台上講授古詩詞,一部分原因是網絡平台的風格和Z世代的氣質頗為(wei) 吻合,原本艱澀甚至略顯遙遠的詩詞意境可以通過動態的畫麵傳(chuan) 遞給受眾(zhong) ;另一方麵,教師在學校的三尺講台之外找到一種打破傳(chuan) 統師生關(guan) 係的發聲渠道,將自己的人生智慧和對於(yu) 詩詞的理解合二為(wei) 一。但與(yu) 此同時,“Z世代是否過度依賴網絡的方式來汲取古典文學、傳(chuan) 統文化”“他們(men) 能否在浩瀚的碎片化信息海洋中汲取精華”“如何更好地通過短視頻來傳(chuan) 播傳(chuan) 統文化”等話題引人深思。當Z世代在網絡平台上聽古詩詞講解,他們(men) 究竟在聽什麽(me) ?
詩詞之外,情懷和人生哲學更能引發網友共鳴
在網絡上聽古詩詞講解和在課堂上有何區別?詩情畫意躍然眼前。
隨著悠揚的《漁舟唱晚》,古典詩詞中的意象隨著一幅幅山水畫卷的鋪開而呈現。這是葉嘉瑩詩詞講座的開場畫麵。視頻所具有的天然優(you) 勢,讓古典文學的魅力得以更直觀地展現。而就內(nei) 容本身,Z世代通過網絡視頻學習(xi) 古詩詞課程,想要聆聽的不僅(jin) 是名家對於(yu) 古詩詞的解讀,情懷和人生哲學的深度分析更能第一時間抓住聽眾(zhong) 。
比如,“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出自唐代詩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在許多人的認知中,它勾勒出詩人對著空中的月亮歎息悲傷(shang) 情緒;但是在駱玉明的網絡課程中,卻上升到“人在莫大的宇宙麵前有著無盡的感慨”這樣的情懷和人生哲學。人們(men) 發現:相比單純的古典文學知識普及,授課者基於(yu) 幾十年光陰的感悟更能引發廣大網友共鳴。
再比如,《江南逢李龜年》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安史之亂(luan) 後,杜甫漂泊到湖南一帶,和流落的宮廷歌唱家李龜年重逢,回憶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頻繁相見和聽歌的情景,不由感慨寫(xie) 下此詩。人們(men) 常拿它來形容世境的離亂(luan) 、年華的盛衰、人情的聚散,但“文學才子”高盛元給出更為(wei) 獨到的理解——杜甫看到李龜年,也看到了青春時候的自己。這份“重逢”不僅(jin) 是杜甫與(yu) 李龜年的重逢,杜甫與(yu) 盛唐時代的重逢,更是杜甫與(yu) 自己的重逢。唐代詩人崔護的《題都城南莊》中的“人麵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多用來形容對於(yu) 失去美好事物的悵然,高盛元卻從(cong) 中看到“人生的偶然性”。聽完他的闡述,網友大呼:“詩詞賦予了我們(men) 一種表達悲傷(shang) 、表達愛與(yu) 美的能力。”
有人徜徉於(yu) 知識的新世界裏,也有人迷失在學習(xi) 的假象中
隨著網絡的普及,在線學習(xi) 已然成為(wei) 風潮。以B站為(wei) 例,過去一年裏,知識區創作者規模增長了92%,超過1.83億(yi) 用戶在這裏學習(xi) ;B站PUGV(專(zhuan) 業(ye) 用戶創作視頻)中,泛知識內(nei) 容已達49%,網友們(men) 親(qin) 切地稱之為(wei) “沒有圍牆的大學”。去年年底公布的抖音平台報告顯示,泛知識內(nei) 容播放量已占平台總播放量的20%,內(nei) 容涵蓋了生活技能、科普、人文藝術、教育、體(ti) 育、職場六大類別。快手去年下半年也推出了泛知識型直播節目《新知懂事會(hui) 》《快手新知播》等,後者有超過1000名知識主播參與(yu) ,3個(ge) 月內(nei) 直播次數達萬(wan) 場。
名家在視頻網站上講解古詩詞,引發了一大批人尤其是Z世代對古典文學的興(xing) 趣,這是好事,但擔憂也隨之而來:在線學習(xi) 如何走深走實。以視頻網站對於(yu) 《春江花月夜》的解讀為(wei) 例,這首曾經被聞一多稱之為(wei) “詩中的詩,頂峰中的頂峰”的佳作,隨著名家的解讀,網友仿佛看到幽美邈遠的春江月夜圖,也感受到遊子思婦的離別情緒。然而,十幾分鍾的講解無法將詩歌的結構、被後人常常化用的經典名句等囊括其中;抖音上對於(yu) 李白所寫(xie) 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講解視頻更是隻有寥寥幾分鍾,僅(jin) 停留在詩詞所描寫(xie) 的兩(liang) 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畫麵,未涉及到更深的層次——李白和孟浩然的這次離別跟一個(ge) 繁華的時代、繁華的季節、繁華的地區之間的聯係,李白的抱負向往等等——如果不反複去讀、去深入係統鑽研,那麽(me) 對詩詞的解讀也僅(jin) 流於(yu) 表麵。
借助互聯網,有人徜徉於(yu) 知識的新世界裏,也有人迷失在學習(xi) 的假象中。專(zhuan) 家提醒:倘若Z世代過度依賴網絡的方式來汲取古典文學、傳(chuan) 統文化,容易被碎片化的信息所蒙蔽而忽視了對於(yu) 精華的汲取。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ge) 人——教學場景不斷迭代,但教與(yu) 學的本質並沒有改變。
記者 汪荔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