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當年輕人變得精打細算……

發布時間:2022-03-02 10:59: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溫暖的baobao

  當年輕人變得精打細算……

  “該花的一分不省,不該花的一分不掏”

  時間再往前倒幾年,一走進服裝店,隻要導購員誇幾句,90後梁曄(網名墨墨)就會(hui) 毫不猶豫地下單。但如今,她不僅(jin) 對博主推薦和廣告“免疫”,還會(hui) 有意識地“斷舍離”,把錢用到真正讓自己愉悅的愛好上。

  中國青年報社《參數》節目組發現,像墨墨這樣消費習(xi) 慣發生變化的年輕人不在少數。年輕人為(wei) 何有這些變化?他們(men) 如何看待這種變化?

  那些悄然改變的消費習(xi) 慣

  “上學時,父母每個(ge) 月給多少錢都會(hui) 花完,花錢沒有任何安排。但去年入職以後,逐漸對消費有了一定規劃,每月會(hui) 把20%的錢存起來。”今年25歲的季均逸(化名),工作不到一年,已經從(cong) “月光族”,變成了一個(ge) 對收入有規劃、會(hui) 理性消費的人。每月在設置一定存款金額後,季均逸才會(hui) 用剩下的錢去買(mai) 那些“價(jia) 格比較貴,但特別想要”的東(dong) 西,也會(hui) 規劃消費安排,“比如接下來有買(mai) 車計劃,那麽(me) 首先會(hui) 有一部分工資用到車貸上,再去考慮其他消費”。

  梁曄來北京工作5年多了,她覺得自己最近幾年消費觀有特別大的變化。讀大學以及剛入職時,她在消費上很衝(chong) 動,也很從(cong) 眾(zhong) 。挑衣服下單也往往是衝(chong) 動型。而現在買(mai) 東(dong) 西,梁曄首先考慮是否需要,會(hui) 先買(mai) 必需品,選性價(jia) 比高的東(dong) 西。

  不僅(jin) 如此,她現在更願意在運動愛好上增加消費,更看重運動時發自內(nei) 心的快樂(le) ,“像滑雪這項愛好,如果是在5年前,我會(hui) 買(mai) 好看的雪服拍照,向大家展示。但現在完全不一樣了,會(hui) 考慮是否會(hui) 堅持這個(ge) 愛好,如果確定能堅持,會(hui) 從(cong) 基本裝備開始購置,再慢慢選擇性價(jia) 比高的裝備,不會(hui) 像以前那樣衝(chong) 動地買(mai) 下全部裝備”。

  北京郵電大學大三學生龔如詩,覺得自己最近幾年在消費上最大的變化是,買(mai) 回來用不著的東(dong) 西少了,銀行卡裏的存款多了。“大一時沒有存錢的概念,現在每個(ge) 月的生活費,大概有10%-20%會(hui) 存起來。大一時用來買(mai) 衣服的花銷要占生活費的50%,現在這部分花銷隻占30%左右了”。

  龔如詩說,以前購物時,更多“看眼緣”,看商品的外觀是否精致、吸引自己,也會(hui) 受到社交平台上博主的影響,看到別人說東(dong) 西好用,就會(hui) 直接下單,但買(mai) 回來發現沒那麽(me) 好用,東(dong) 西就會(hui) 閑置甚至扔掉。如今購買(mai) 護膚品時,龔如詩會(hui) 更注重商品的質量、效果,“現在買(mai) 的東(dong) 西會(hui) 更好用,因為(wei) 很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中國青年報社社會(hui) 調查中心對青年消費觀進行的調查顯示,受訪者覺得自己消費觀主要的變化是“買(mai) 好的、更看重品質”,然後是“攢錢意識變強了,衝(chong) 動消費減少了”,其他還有“隻買(mai) 有用的”“會(hui) 有節製有規劃地消費”等。

  消費習(xi) 慣改變背後的原因

  梁曄告訴記者,“想明白了”是自己消費觀變化的一個(ge) 主要原因,以前會(hui) 覺得小姑娘愛漂亮,會(hui) 因為(wei) 別人對自己外表的誇讚就下單。但如今梁曄認為(wei) ,自己不再需要別人的評價(jia) 了,會(hui) 更願意為(wei) 了悅己而消費,“會(hui) 覺得運動比穿好看的衣服,更讓自己開心,也不會(hui) 為(wei) 了拍照發朋友圈去買(mai) 運動裝備”。

  龔如詩則認為(wei) ,自己消費習(xi) 慣的變化,是一種隨著年齡增長逐漸成熟的過程。“大一、大二時,有種不知錢為(wei) 何物的感覺。但是大三寒暑假在家,慢慢理解父母早出晚歸工作很辛苦,不應該把生活費當作理所應當,都是父母一點點掙出來的,所以有了節約的觀念。大二時關(guan) 注了一些公益活動,突然發現自己之前浪費的東(dong) 西,很多是別人需要的,對我觸動比較大”。

  95後林浩(化名)已經工作3年多了,以前上學時他總會(hui) 衝(chong) 動消費,會(hui) 用生活費的一大半去買(mai) 奢侈品牌,特別喜歡買(mai) 限量版球鞋。現在工作後,他不再會(hui) 買(mai) 性價(jia) 比不高的衣服和鞋子了,“現在經濟獨立了,不想再找父母要錢,會(hui) 對自己收入進行分配,更注重實際消費”。

  中青報社調中心的調查顯示,在年輕人消費觀變化上,理財觀念增強更懂得合理規劃收入用途(64.5%)是主要原因,其他還有:意識到了“月光”的危害(54.4%)和經濟壓力和開銷場景增加倒逼消費理智(50.5%)等。

  年輕人眼中的理性消費 該花的一分不省,不該花的一分不掏

  “我的花銷大頭在食物上,占比一半,剩下的主要在日常生活,主要看需求。”今年26歲的田晴(化名)工作兩(liang) 年了,她覺得自己的消費一直都是以“按需購買(mai) ”為(wei) 主的,“像‘雙11’也會(hui) 在直播間購物,但要看自己是否需要。也喜歡品牌服飾,雖然價(jia) 格高一些,但整體(ti) 消費不多,幾個(ge) 月買(mai) 一次”。

  “我會(hui) 把錢存起來,買(mai) 些理財產(chan) 品,看著小金庫慢慢充實起來是很幸福的,這些錢也可以用到自己喜歡的事情上。”田晴覺得按需消費,不僅(jin) 可以留一定的應急錢,也可以有更多可支配的錢,去做喜歡的事,“比如出去玩,我會(hui) 在娛樂(le) 上花錢,覺得這是值得的,一來拓展社交圈,二來能放鬆自己”。

  田晴認為(wei) 按需消費很重要,“想買(mai) 一樣東(dong) 西,會(hui) 先放一放,給自己一個(ge) ‘冷靜期’,可能過段時間就沒那麽(me) 想要了”。

  已經學會(hui) “斷舍離”的梁曄,會(hui) 經常問自己這樣幾個(ge) 問題:“我需要它嗎?同類型的東(dong) 西有多少?是否需要這麽(me) 多?”如果確定物品的使用頻率不高,或者有替代品,她就會(hui) 果斷舍掉。梁曄說,如今自己的消費習(xi) 慣也在影響身邊人,經常會(hui) 有人問自己,怎樣歸納整理需求、減少不必要的物欲。

  林浩說,雖然以前上學時,也會(hui) 貸款消費,但不會(hui) 把額度設置的超過自己能力,而且會(hui) 把這類消費主要用在日常生活開支上,而不是給自己一個(ge) “超前購買(mai) ”的理由。

  林浩指出,理性消費,重要的是設置底線,“比如收入1萬(wan) 元,我會(hui) 設定每月的存款目標,剩下的錢再分配消費”。

  在季均逸看來,隻要在自己能力範圍內(nei) 的消費,都算是理性的,“即便是貸款消費,也是用來買(mai) 生活必需品,如果用於(yu) 購買(mai) 奢侈品這種符號價(jia) 值高於(yu) 實際價(jia) 值的東(dong) 西,我就覺得是不理性的”。

  現在季均逸會(hui) 按照急需程度對消費進行劃分,“會(hui) 發現有一部分東(dong) 西並沒那麽(me) 著急要,就可以推遲一段時間再買(mai) 。花錢投資自己也是不錯的。想去健身,進行提升和鍛煉”。

  據社調中心的數據,95.3%的受訪青年感到,年輕人在消費上更加“精明”了。

  不購置用不上的東(dong) 西、不從(cong) 眾(zhong) 、不盲目,梁曄現在很享受自己的消費狀態——讓自己精神滿足的消費更重要。

  龔如詩覺得,從(cong) 看重商品外觀到關(guan) 注實用性,自己的消費觀逐漸變得積極正向,“至於(yu) 以後的消費習(xi) 慣,會(hui) 更加理智,也會(hui) 關(guan) 注一些理財知識,想更好地作規劃”。

  90後小婷說,當直播間裏充斥著“買(mai) 它”的高喊聲,當社交平台上遍布好物分享時,在下單前多想一下很重要,“不是把消費當作洪水猛獸(shou) ,而是‘該花的一分不省,不該花的一分不掏’。”她覺得理性消費,可以讓自己在麵對未來的不確定時多一些心安。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孫山 實習(xi) 生 徐欣怡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