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停學齡前教育APP不隻是配合“雙減”
老鷹
近日,北京市教育委員會(hui) 發布《關(guan) 於(yu) 進一步做好教育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備案及管理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見稿)》,其中提出,“麵向學齡前兒(er) 童培訓的教育移動應用一律停止運行”。有專(zhuan) 家表示,北京此舉(ju) 與(yu) “雙減”政策相符,體(ti) 現了嚴(yan) 格控製學齡前教育教學內(nei) 容在線化的趨勢。(3月1日《法治日報》)
中辦、國辦去年7月印發《關(guan) 於(yu) 進一步減輕義(yi) 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e) 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即“雙減”政策),要求各地統籌做好麵向3歲至6歲學齡前兒(er) 童的校外培訓治理工作,“不得開展麵向學齡前兒(er) 童的線上培訓”。北京擬叫停學齡前兒(er) 童教育App,主要源於(yu) 這類App增加幼兒(er) 及家長負擔,背離“雙減”精神。
表麵上看,這類App的主要功能是啟蒙教育、寓教於(yu) 樂(le) ,似乎不存在增加學齡前兒(er) 童學業(ye) 負擔問題。但實際上,這類App提前讓幼兒(er) 學識字、拚音、英語等,如同“拔苗助長”,讓幼兒(er) 過早承受學習(xi) 負擔,違背了孩子的成長規律。同時,當幼兒(er) 深陷這類App長時間抱著手機不放,也給家長增加了心理負擔。
目前,麵向學齡前兒(er) 童的教育App多達幾十款,其中一款App運營商據說服務5億(yi) 家庭用戶,準備衝(chong) 擊A股。這說明學齡前教育App已經培養(yang) 了大量用戶,也意味著有更多的學齡前兒(er) 童家長開始重蹈“雞娃”覆轍。所以,無論是“雙減”政策要求“不得開展麵向學齡前兒(er) 童的線上培訓”,還是北京擬叫停學齡前教育App,都是應有之義(yi) ,這既為(wei) 幼兒(er) 減負,也為(wei) 家長減負。目前,部分知名教育App已經自覺下架了學齡前兒(er) 童課程,但因各地沒有同時“喊停”,仍有不少學齡前教育App繼續運營。北京此舉(ju) 具有示範意義(yi) 。
在筆者看來,叫停麵向學齡前兒(er) 童的教育App,其意義(yi) 不止是配合“雙減”政策為(wei) 幼兒(er) 及家長減負,還有更深的用意是防範幼兒(er) 染上“手機依賴症”,避免他們(men) 的身心健康過早地受到手機及網絡傷(shang) 害。相關(guan) 數據顯示,無論是網民低齡化還是手機用戶低齡化都比較嚴(yan) 重,若不及時控製,對兒(er) 童的身心傷(shang) 害不堪想象。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20年5月發布的《2019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顯示,互聯網對於(yu) 低齡群體(ti) 的滲透能力持續增強,32.9%的小學生網民在學齡前就開始使用互聯網。新華社記者發現,當前網民群體(ti) 顯現出“低齡化”趨勢,未成年人因為(wei) 沉迷於(yu) 網絡而引發的經濟損失和暴力事件層出不窮。即便不會(hui) 引發經濟損失和暴力事件,也要防止傷(shang) 害低齡群體(ti) 的視力。
幼兒(er) 過早接觸手機、使用App,容易形成習(xi) 慣、沉迷於(yu) 網絡,且越往後越不易糾正,這對兒(er) 童生長會(hui) 造成不良影響,其中某些傷(shang) 害是不可逆的,比如視力下降。而北京擬叫停這類App,則有利於(yu) 防止兒(er) 童青少年沉迷網絡而引發的一係列後果,同時也能減少相關(guan) 問題對家庭和社會(hui) 的影響。
但要指出的是,由於(yu) 學齡前教育App可以跨區域下載、使用,而且App運營商分布在全國多地,那麽(me) 僅(jin) 北京叫停這類App的作用比較有限。希望各地有關(guan) 部門按照“雙減”政策要求,同步叫停麵向學齡前兒(er) 童的所有教育培訓類App,以便最大化保護學齡前兒(er) 童,讓這個(ge) 年齡段的孩子適當遠離手機健康成長。
此外,不管是為(wei) 學齡前兒(er) 童減負,或是防止幼兒(er) 沉迷手機網絡,不能隻靠行政治理,還需要家長積極配合、正確示範。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