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建議加快製定《國家公園法》
首批國家公園各項工作穩步推進,三江源頭實現整體(ti) 保護,武夷山生態係統實現完整性保護
代表委員建議加快製定《國家公園法》
2021年10月,我國正式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dong) 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首批5個(ge) 國家公園。5個(ge) 國家公園,保護麵積達23萬(wan) 平方公裏,涵蓋了我國陸域30%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類。
毫無疑問,國家公園的創建,對於(yu) 我國加強自然生態係統的保護意義(yi) 重大。當國家公園逐漸成為(wei) 一個(ge) 世界性的概念後,在近年來的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也積極為(wei) 國家公園建設發聲,建言獻策的背後,他們(men) 開始把目光聚焦在構建國家生態安全屏障上。
從(cong) 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工作的啟動,到首批國家公園的正式設立,再到目前國家公園建設工作的有序推進,它為(wei) 瀕危物種的生存提供了庇護之地。而在“成熟一個(ge) 、設立一個(ge) ”的原則下,代表更多自然地理或生態單元的區域性國家公園也將陸續出現在公眾(zhong) 麵前。
這也意味著,國家公園的設立並不是終點,在生態保護方麵,或許這才剛剛開始。
進展
大熊貓國家公園擬建設一流巡護隊伍
目前,首批5個(ge) 國家公園各項工作穩步推進,在生態保護上取得了新進展。
三江源國家公園是我國首個(ge) 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記者從(cong) 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獲悉,目前,三江源國家公園三江源頭生態係統退化趨勢得到初步遏製,水資源總量逐步增加,植被蓋度明顯提高,藏羚羊數量由20世紀80年代的不足20000隻恢複到現在的70000多隻。
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王湘國日前接受媒體(ti) 采訪時介紹,去年三江源國家公園完成了國家公園範圍和功能分區優(you) 化,將長江正源格拉丹東(dong) 和當曲區域、黃河源約古宗列區域納入國家公園範圍,區劃總麵積由12.31萬(wan) 平方公裏增加到19.07萬(wan) 平方公裏,實現三江源頭整體(ti) 保護。
武夷山國家公園正式設立後,園方啟動了武夷山國家公園(福建片區)勘界定標工作,通過邊界踏勘、定標點測量,將國家公園邊界落到實地,解決(jue) 界線交叉重疊、模糊不清的問題。據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武夷山國家公園(福建片區)外圍邊界線660公裏、內(nei) 部核心保護區邊界線430公裏,計劃設置2660個(ge) 定標點,園方將根據測量結果形成勘界定標成果數據庫,預計於(yu) 今年4月完成勘界落圖。同時,武夷山國家公園將江西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劃入國家公園範圍,實現武夷山生態係統的完整性保護。
首批國家公園生態保護取得的進展還不止於(yu) 此。截至目前,東(dong) 北虎豹國家公園新增東(dong) 北虎幼虎10隻、種群數量達到50隻以上,新增東(dong) 北豹幼豹7隻,種群數量達到60隻以上;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片區已恢複棲息地植被,建設大熊貓廊道等8.4萬(wan) 畝(mu)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的海南長臂猿也新添2隻嬰猿,種群數量達到5群35隻。
目前,四川省林草局就加強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向社會(hui) 公開征求意見。其中包括體(ti) 製機製建設、自然資源管理、監測巡護體(ti) 係、夯實基層基礎、統籌區域發展等方麵。涉及鼓勵將大熊貓國家公園內(nei) 的商品林調整為(wei) 公益林,建設一流巡護隊伍,支持優(you) 先吸納大熊貓國家公園社區原住居民從(cong) 事生態管護公益工作等內(nei) 容。
轉變
繼續引導原住居民產(chan) 業(ye) 轉型
我國大部分國家公園試點區生活著大量的原住居民,土地權屬大多屬於(yu) 集體(ti) 。因此,在整合優(you) 化歸並過程中,原住居民的生活和生產(chan) 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國家公園劃區以後進行的“差別化管理”起到了的作用。國家林草局規劃院副院長、國家公園研究院院長唐小平此前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核心保護區的原住居民,今後要陸續遷移出來,暫時不能遷移出來的,我們(men) 會(hui) 設定過渡區,慢慢往外移,嚴(yan) 格控製核心保護區的新增人口。在國家公園的控製區,我們(men) 會(hui) 劃定一個(ge) 大致的生產(chan) 生活範圍,目的是為(wei) 了讓生產(chan) 規模不能肆意擴大,同時也保障原住居民的生活不受影響,一些傳(chuan) 統的種植業(ye) 和養(yang) 殖業(ye) 也都能開展。”
唐小平稱,以後也將繼續引導原住居民進行產(chan) 業(ye) 轉型。除了在規定範圍內(nei) 從(cong) 事生態的種植、養(yang) 殖外,也可以參與(yu) 到國家公園的體(ti) 驗服務建設中來,比如開設農(nong) 家樂(le) 、做園區引導等服務性工作。此外,也積極鼓勵原住居民參與(yu) 園區的生態管護工作。
在國家公園的建設上,分區管理是國際上普遍采用的管理方式,利用區域特性可以最大程度上發揮國家公園的多重功能,也能有效地解決(jue) 現有自然保護地存在的空間重疊、邊界不清、權責不明、保護與(yu) 發展矛盾突出等問題。
以東(dong) 北虎豹國家公園為(wei) 例,該園在進行體(ti) 製試點的同時,做了自然資源資產(chan) 管理的試點,把以前分散在兩(liang) 個(ge) 省,不同部門、不同地方政府管理的職責全部移交到東(dong) 北虎豹國家公園管理局,再由東(dong) 北虎豹國家公園管理局對整個(ge) 公園範圍內(nei) 的自然資源進行統一管理,從(cong) 而打破了交叉重疊、“九龍治水”、分類不科學、範圍不合理的局麵。
大熊貓國家公園整合了原來69個(ge) 自然保護地,以前這些自然保護地,分屬3個(ge) 省、10個(ge) 州市、30多個(ge) 縣管理,現在全部都要交給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進行管理。對核心區實行重點保護,對一般控製區實行限製性保護,做好政策的調配。
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省管理局專(zhuan) 職副局長張紹軍(jun) 此前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大熊貓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工作全麵啟動時,四川省委省政府就著力建立統一管理依法管理體(ti) 製機製,組建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省管理局和成都、雅安等7個(ge) 市(州)管理分局,分區域整合設置20個(ge) 管理總站,形成了“省局-分局-基層管護站”的三級管理體(ti) 係。
他還表示,設立大熊貓國家公園,構建統一規範高效的管理體(ti) 製,就是要將園區內(nei) 各類保護力量優(you) 化整合,徹底解決(jue) “九龍治水”的不利局麵,實現一個(ge) 機構、一塊牌子、一種標準。
建議
製定《國家公園法》 設立動態調整製度
透過曆史和現狀的分析,才能做好未來的管理。但怎樣保障和服務好國家公園開展建設,依舊是個(ge) 需要持久研究的課題。
全國人大代表、遼寧大學副校長楊鬆告訴新京報記者,在推進全麵依法治國的進程中,國家公園的建設和管理必須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為(wei) 此,《建立國家公園體(ti) 製總體(ti) 方案》專(zhuan) 門提出:“在明確國家公園與(yu) 其他類型自然保護地關(guan) 係的基礎上,研究製定有關(guan) 國家公園的法律法規”。
“雖然,《國家公園法》已經在2018年列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二類立法計劃,但由於(yu) 種種原因至今仍未出台。”為(wei) 確保“重大改革於(yu) 法有據”,楊鬆建議在統籌考慮自然保護地立法體(ti) 係的前提下加快製定《國家公園法》。
楊鬆建議著重研究解決(jue) 幾個(ge) 問題:規範國家公園的設立與(yu) 調整。通過明確國家公園的基本定位、設立標準、設立方式、設立程序、命名與(yu) 公示及其在自然保護地統一布局中的優(you) 先整合規則,進一步規定國家公園的評估、動態調整和退出製度,科學調整既有國家公園的布局和設置。
“雖然改革文件規定了國家公園劃分核心保護區和一般控製區兩(liang) 個(ge) 基本分區,但具體(ti) 管控措施仍沒有明確。對於(yu) 國家公園來說,仍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再分區的必要和可能。”她說,例如,核心保護區除了必要的保護、科研等活動外,禁止人類活動。而一般控製區則可以從(cong) 事某些經過批準的人類活動,如建設必要的公共服務設施、原住居民的生活設施、生態綠色農(nong) 業(ye) 活動等。
為(wei) 此,她建議,在國家公園的建設和管理中有效協調保護與(yu) 發展的關(guan) 係。規定對於(yu) 國家公園實施整體(ti) 保護、係統修複、綜合治理。同時,應將遊憩、宣教、科研等服務管理,對有關(guan) 開發利用活動的管控,支持原住居民和社區的可持續發展等國家公園應有的公共服務與(yu) 功能充分納入立法考量。
近日記者梳理發現,在今年的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一些代表委員依舊關(guan) 心著國家公園的建設與(yu) 發展。全國政協委員、海南省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hui) 主任林安今年將帶來《關(guan) 於(yu) 製定〈國家公園法〉的建議》的提案,他建議,應盡快製定《國家公園法》,明確管理機構、管理職責、產(chan) 業(ye) 規劃、管護措施、公民義(yi) 務、公共服務、監督檢查、法律責任等主要內(nei) 容,為(wei) 國家公園保護和建設提供法律保障。
新京報記者 張建林 張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