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唐詩之路”如何走入生活? 浙江藝術家用多視角呈現

發布時間:2022-03-07 11:08: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杭州3月6日電(童笑雨)浪漫的唐詩如何進入人們(men) 的生活?3月6日,在浙江杭州開幕的“青山行不盡2——唐詩之路藝術展”或能提供一種新方式。

  據悉,此次共展出300餘(yu) 件(組)作品,包含國畫、書(shu) 法、雕塑、裝置、影像和戲劇等多種類型。中國美術學院院長高世名表示,希望借助傳(chuan) 統與(yu) 數字交融的當代展陳方式,讓更多觀眾(zhong) 參與(yu) 其中,成為(wei) “唐詩之路”上的“同行者”“同道人”。

  時隔兩(liang) 年“回歸”

  詩畫浙江離不開“唐詩之路”,它貫通浙江的山與(yu) 水、古與(yu) 今。2019年10月,浙江省政府印發《浙江省詩路文化帶發展規劃》,提出打造“四條詩路”,構建詩路文化帶。

  2020年9月,浙江省文史研究館員(研究員)和中國美術學院的師生組成考察團隊,啟動了“浙東(dong) 唐詩之路”的行走與(yu) 創作。同年,“青山行不盡——唐詩之路藝術展”開幕。

  “在‘唐詩之路’上的行走、調研、創作,將是一個(ge) 持續數年的計劃。”兩(liang) 年前,浙江省文史研究館專(zhuan) 職副館長薑玉峰接受采訪時說。兩(liang) 年後,該展覽再次回歸大眾(zhong) 視野。

  據悉,這一次重訪,人員參與(yu) 更廣泛、詩路延伸更廣闊,除了在“浙東(dong) 唐詩之路”采風,創作團隊還調研了“錢塘江詩路”“大運河詩路”和“甌江山水詩路”。

  “我們(men) 為(wei) 什麽(me) 要關(guan) 注‘唐詩之路’?”高世名表示,唐詩滋養(yang) 著所有中國人的心靈,是中國人詩性情懷和精神生活的最普遍基礎。此外,“唐詩之路”是中國人詩性心靈的發生現場。

  創作多視角

  在展覽上,此次分為(wei) 輿地、洞天、山河三個(ge) 主題空間。初入展覽,穿過梯形通道,眼見之景由不見全貌到豁然開朗,再看到星星點點的秘色瓷器,藏身於(yu) 高嶺土造景的起伏之間,頗有種“初極狹,才通人,複行數十步,豁然開朗”的桃源意味。

  在創作上,藝術家有些延續了以往的創作方式,一人成詩,獨立思考;也有些團隊自發形成了合作集體(ti) ,以團隊的形式介入到田野調查、研究感受和藝術創作中。

  如現場展出的作品《何處青山是越中》,就是青年藝術家沈曉明和隊友們(men) 的共同創作,它由中國畫山水和中國書(shu) 法兩(liang) 部分組成。

  走進展廳,首先見到的是一幅5米高、24米寬的巨型畫作,中間為(wei) 一個(ge) 巨大的團塊狀山水。書(shu) 法部分,以中國古建築中的梁柱作為(wei) 載體(ti) 。這是兩(liang) 根對置的柱子,右邊柱子上重複書(shu) 寫(xie) 著“時時引領望天末”,左邊柱子上重複書(shu) 寫(xie) “何處青山是越中”。

  兩(liang) 句詩出自唐代詩人孟浩然的《濟江問舟子》,是其渡錢塘江時所作。沈曉明表示,這也符合了團隊起初定下的“追問”這一主題。“這既是一個(ge) 提問,同時又是一個(ge) 答案。”沈曉明希望,通過藝術家的創作和視覺轉換,給觀眾(zhong) 帶去新的思考,使“唐詩之路”上的山水獲得被重新感知的可能。

  除了傳(chuan) 統的表達方式,展覽現場還有許多互動裝置。如中國美術學院當代藝術與(yu) 社會(hui) 思想研究所的策展組成員還為(wei) 觀眾(zhong) 準備了印有山川湖海的印章係統。觀展結束時,觀眾(zhong) 可在展覽折頁空白部分印製自己心中的山水,創造自己心中的“唐詩之路”。

  高世名表示,希望借助多媒介交融的展陳方式,使今日的“唐詩之路”形成於(yu) 每個(ge) 人的行走與(yu) 重讀之中。“我們(men) 想尋找‘唐詩之路’上的‘同行者’‘同道人’,讓詩歌的種子生根、發芽,延續至未來。”

  據悉,本次展覽在浙江展覽館舉(ju) 行,將持續至3月18日。(完)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