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一個環節都不能鬆
代表委員談科技支撐經濟行穩致遠
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一個(ge) 環節都不能鬆
◎本報記者 王迎霞 頡滿斌 過國忠
實習(xi) 記者 楊宇航 陳汝健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是一個(ge) 全新的時代命題。我國當前的農(nong) 業(ye) 大而不強、多而不優(you) ,產(chan) 業(ye) 鏈條短、收益低,技術與(yu) 人才儲(chu) 備不足、資源環境約束加大等短板依然突出。
這幾天,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代表委員們(men) 從(cong) 人才、產(chan) 業(ye) 等多個(ge) 角度提出建設性意見,促使我國農(nong) 村建設從(cong) 勝利走向新的勝利。
創造條件 吸引第一資源回流
有一個(ge) 場景,寧夏農(nong) 林科學院荒漠化治理所研究員蔣齊委員至今記憶猶新。
2015年,他到寧夏固原市原州區炭山鄉(xiang) 與(yu) 當地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發現常住人口不到在冊(ce) 人口的一半,留守的都是老人和學生。平時技能培訓的時候,也基本以婦女為(wei) 主,很少見到年輕男子。
“鄉(xiang) 村振興(xing) ,首先靠人。國家城鎮化進程加速以後,有知識文化且有能力創業(ye) 的人都進城了,由此造成農(nong) 村人口數量下降、人口結構失調,‘空心化’現象日趨嚴(yan) 重。農(nong) 村不僅(jin) 缺人,更缺能幹事創業(ye) 的人。”蔣齊說。
西北農(nong) 林科技大學校長助理、研究生院副院長霍學喜委員對此深表認同。他說,由於(yu) 人才流失嚴(yan) 重,致使產(chan) 業(ye) 開發過程受到很大限製,這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最大的短板,“一定要進一步完善農(nong) 村的生產(chan) 環境、人居環境和人文環境,以吸引有誌投身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青年回歸”。
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生態宜居、鄉(xiang) 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都需要人的參與(yu) ,作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第一資源,解決(jue) 人才短缺問題迫在眉睫。為(wei) 此,甘肅省科技廳副廳長葛建團委員特別提出,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還要強化科技人才支撐。
精準施策 築牢鄉(xiang) 村發展產(chan) 業(ye) 基礎
“都在喊留住人才,你拿啥留呢?沒有強力的產(chan) 業(ye) ,村集體(ti) 經濟薄弱,自然沒有留人的實力。”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農(nong) 民作家馬慧娟代表一語中的。
在人才回歸的情況下,怎樣來做這件事?江蘇省宜興(xing) 市西渚鎮白塔村黨(dang) 總支部書(shu) 記歐陽華代表認為(wei) ,要精準施策,出台配套特色產(chan) 業(ye) 發展優(you) 惠政策,鼓勵各地積極探索特色產(chan) 業(ye) 發展的新路徑、新經驗,兼顧不同領域和行業(ye) 發展特點,注重分類引導差異化發展,鼓勵試點先行、典型引路,引導不同區域結合實際打造特色產(chan) 業(ye) 發展樣板區,積極推廣特色產(chan) 業(ye) 發展的新經驗。
蔣齊也認為(wei) ,應通過產(chan) 業(ye) 為(wei) 農(nong) 村注入“強心劑”。由寧夏農(nong) 林科學院組建的寧夏特色優(you) 勢羊產(chan) 業(ye) 關(guan) 鍵技術研究科技創新團隊,近年來指導幫助“中國灘羊之鄉(xiang) ”寧夏鹽池縣加快灘羊全產(chan) 業(ye) 鏈和全價(jia) 值鏈建設。如今該縣灘羊產(chan) 業(ye) 年產(chan) 值達11.2億(yi) 元,占農(nong) 業(ye) 總產(chan) 值的56%,以灘羊為(wei) 主導的特色優(you) 勢產(chan) 業(ye) 對農(nong) 民增收貢獻率超過80%。
“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要完善科技創新體(ti) 製機製。”在深入調研、廣泛聽取社情民意的基礎上,葛建團表示,在人口結構、資源環境、技術水平等內(nei) 外部條件發展不均的背景下,強化農(nong) 業(ye) 裝備升級、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產(chan) 業(ye) 節本增效,是科技部門投身鄉(xiang) 村振興(xing) 偉(wei) 大事業(ye) 的應有之意。
構建農(nong) 業(ye) 協同創新體(ti) +新型規模化經營主體(ti)
“我國每年約有6000項農(nong) 業(ye) 科技成果麵世,但轉化率僅(jin) 40%左右。”河北省政協農(nong) 業(ye) 和農(nong) 村委員會(hui) 主任楊玉成委員說,加快農(nong) 業(ye) 科技成果轉化勢在必行。
楊玉成認為(wei) ,農(nong) 業(ye) 科技研究本身存在弱點,90%以上的科研精力集中在產(chan) 中技術的研發應用上,創新主體(ti) 普遍集中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涉農(nong) 企業(ye) 參與(yu) 程度不高。另外,農(nong) 業(ye) 科技成果的應用主體(ti) 規模偏小,小農(nong) 戶數量占了98%,並且分散、技術推廣體(ti) 係不健全等也是主因。
楊玉成就此建議,要著力構建“專(zhuan) 家領銜、依托企業(ye) 、引領農(nong) 民”的協同創新體(ti) ,合力攻克產(chan) 業(ye) 技術瓶頸,就地研發、就地轉化,並且引入現代產(chan) 權交易治理體(ti) 係,培育家庭農(nong) 場、合作社、農(nong) 企等新型規模化經營主體(ti) 。
同時,應該加強農(nong) 業(ye) 科技人員指導,解決(jue) 各種技術難題,激發農(nong) 民參與(yu) 成果轉化的積極性;鼓勵地方政府和有關(guan) 部門搭建權威農(nong) 業(ye) 科技成果交易平台,探索通過有償(chang) 服務實現成果向現實生產(chan) 力的高效轉化模式。
“我們(men) 要以‘流程再造’的決(jue) 心,在服務好科技成果‘產(chan) 出端’的同時,加強與(yu) ‘轉化端’的互動。”葛建團說。
打造協同發展軟環境+好機製
夯實基礎設施、加強信息建設、完善公共服務體(ti) 係……
“除了‘硬環境’,應該改善的還有‘軟環境’!”霍學喜認為(wei) ,村黨(dang) 支部的作用非同小可,戰鬥力和凝聚力的問題解決(jue) 了,就能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形成好的治理環境,從(cong) 而促其再上台階。
他也對東(dong) 西部科技合作機製非常認同,“借鑒東(dong) 部的機製做法,改變西部的理念作風,再從(cong) 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角度尋找突破口,事半功倍”。
1997年,福建和寧夏兩(liang) 省區科技廳加速推進菌草技術本地化。雙方在固原市彭陽縣城陽鄉(xiang) 長城村建起以食用菌生產(chan) 、研究、開發、示範為(wei) 主的閩寧現代循環農(nong) 業(ye) 科技示範園。
數十年來,在閩寧兩(liang) 地科技特派員祁登榮、林戎斌等人的努力下,六盤山區成功培育出多個(ge) 反季節優(you) 質菌種,園區也獲評科技小巨人企業(ye) 、精準脫貧扶貧車間等榮譽。
這與(yu) 甘肅農(nong) 業(ye) 大學2020年成立鄉(xiang) 村振興(xing) 學院異曲同工。“我們(men) 就是要依托高端智庫的作用,發揮學校在人才、科研等方麵優(you) 勢,協同地方政府和企事業(ye) 單位,為(wei) 富民興(xing) 隴聚眾(zhong) 力、匯眾(zhong) 智、集眾(zhong) 誌。”該校校長柴強委員如是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