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誰來養活中國,答案隻有一個

發布時間:2022-03-10 10:19: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誰來養(yang) 活中國,答案隻有一個(ge) (俠(xia) 客島·兩(liang) 會(hui) 觀察)

  3月6日下午,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hui) 議的農(nong) 業(ye) 界、社會(hui) 福利和社會(hui) 保障界委員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用質樸的語言講了段十分重要的話:“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悠悠萬(wan) 事,吃飯為(wei) 大。民以食為(wei) 天。”

  農(nong) 為(wei) 邦本,本固邦寧。中國之所以能夠實現社會(hui) 穩定、人心安定,一個(ge) 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men)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糧食總產(chan) 量68285萬(wan) 噸(13657億(yi) 斤),比2020年增加1336萬(wan) 噸(267億(yi) 斤),增長2.0%,全年糧食產(chan) 量再創新高,連續7年保持在1.3萬(wan) 億(yi) 斤以上。中國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養(yang) 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這一成績來之不易,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

  但也要清醒認識到,我國的糧食安全並非高枕無憂。根據海關(guan) 總署數據,2021年中國累計進口糧食16453.9萬(wan) 噸,較去年同期增長18%,相當於(yu) 我國糧食產(chan) 量的24%,也達到了曆史新高。這再次提醒我們(men) ,中國的糧食供給仍然處於(yu) 緊平衡狀態。

  從(cong) 糧食品種結構上看,稻穀和小麥兩(liang) 個(ge) 主糧品種產(chan) 量總體(ti) 穩定、平衡有餘(yu) ,玉米存在產(chan) 需缺口,大豆缺口較大,需大量進口。糧食安全,實際上是食物安全。“大豆安全”牽涉著“肉食安全”。因為(wei) 進口大豆主要用作飼料,一旦國際供應和價(jia) 格出現波動,直接受影響的則是中國人民餐盤裏的“肉蛋奶”。所以,想讓中國人民既“吃飽”又“吃好”,就要優(you) 化布局,穩口糧、穩玉米、擴大豆、擴油料,確保中國人的飯碗主要裝中國糧。

  困難雖然不小,但中國應對有方。在宏觀施政層麵,我們(men) 正全麵落實糧食安全黨(dang) 政同責,嚴(yan) 格糧食安全責任製考核;在中觀戰略層麵,我們(men) 有“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的戰略,一方麵落實最嚴(yan) 格的耕地保護製度,確保18億(yi) 畝(mu) 耕地實至名歸,一方麵多措並舉(ju) 打好種業(ye) 翻身仗,實現種業(ye) 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在微觀主體(ti) 層麵,中國保護農(nong) 民種糧積極性,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讓農(nong) 民種糧有利可圖。

  放眼未來,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當然需要更多、更豐(feng) 富的食物支撐。在糧食安全這個(ge) 問題上,我們(men) 不能有絲(si) 毫麻痹大意,不能有“耕地不用18億(yi) 畝(mu) 那麽(me) 多、隻要提高科技水平就行了”的錯誤認識,決(jue) 不能把工業(ye) 化變成無糧化。

  當今世界,世紀疫情疊加百年變局,全球糧食供應鏈風險依然存在。像中國這樣的大國,糧食安全不可能指望依靠國際市場來解決(jue) 。我們(men) 一定要有底線思維,安不忘危。“誰來養(yang) 活中國?”的答案隻有一個(ge) ——

  “中國要靠自力更生,自己養(yang) 活自己!”

  螺螄道長/文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