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什麽是好科普?短視頻能鑒別

發布時間:2022-03-10 10:38:00來源: 科技日報

  什麽(me) 是好科普?短視頻能鑒別

  兩(liang) 會(hui) 快評

  ◎柯文

  兩(liang) 會(hui) 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北大教授張頤武建議,用新媒體(ti) 促進科普和文化傳(chuan) 播,鼓勵各領域專(zhuan) 家學者做短視頻。也有人大代表提出類似建議。其實,在科普主戰場轉換的時代,能否在短視頻平台立足,完全可以成為(wei) 科普工作考核的一個(ge) 標準。

  如今,不論男女、老幼、南北、城鄉(xiang) ,幾乎沒有不看短視頻的。隨著短視頻全民普及,以分享知識為(wei) 樂(le) 趣的科普達人,也紛紛從(cong) 圖文轉向了鏡頭。知識類內(nei) 容異軍(jun) 突起,成為(wei) 近年來短視頻躋身主流傳(chuan) 播渠道的一個(ge) 標誌。

  短視頻讓很多身懷絕技的知識人嶄露頭角。粉絲(si) 超千萬(wan) 的李永樂(le) 老師,假如在過去,可能會(hui) 在教學培訓之餘(yu) ,偶爾給報紙雜誌投投稿,認識他的讀者大概不會(hui) 超過一萬(wan) 。在全民視頻時代,李永樂(le) 的才能有了更大施展空間,受眾(zhong) 的生活也多多少少被知識改變。

  抖音上的知識類牛人,總是有辦法在短短幾十秒讓我們(men) 恍然大悟,頭腦一亮。科普本該如此——更清晰、更亮麗(li) 、與(yu) 生活經驗無縫對接。一條條妙趣橫生的知識類短視頻,青少年受啟發,成年人也愛看,這也是科技改變生活的應有之義(yi) 。

  獲取更多知識,本來就是人類的喜好;沒有這種本能,人類就無法在地球上應對種種挑戰。每個(ge) 小孩子都有好奇心,並且在十幾年的玩耍和探索中,飛速更新自己的知識庫,開發技能和創造力。這種本能,成年人依然具備。所以我們(men) 對於(yu) 無關(guan) 現實利益的各種新鮮事,仍然喜歡“聽一嘴”。隻要知識是生動有料,可感可玩的,走近科學、愛好科學是一件很自然的事。

  科普不該是艱深晦澀的,讓受眾(zhong) 呆若木雞、退避三舍的。知識類短視頻的火熱,讓我們(men) 意識到,科普不吃香,不是群眾(zhong) 不捧場。隻要質量高,誰會(hui) 覺得科學枯燥呢?

  兩(liang) 會(hui) 上代表委員的提議,讓我們(men) 想到,應該設法鼓勵更多專(zhuan) 家教授走上公眾(zhong) 平台,來展示學術的魅力,讓更多科學家實質性地履行科普的義(yi) 務。正襟危坐教書(shu) 育人式的科普效果如何,我們(men) 很難評價(jia) 和考量,但抖音上訂閱、點讚、轉發、評論數目一目了然,效果優(you) 劣立判。用好傳(chuan) 播工具,拆除知識傳(chuan) 播的時空壁壘,點燃更多人對科學的熱情,這應該成為(wei) 各領域專(zhuan) 家人才的自覺。

  科學無時無刻不在和偽(wei) 科學爭(zheng) 奪輿論陣地,在偽(wei) 科學利用新渠道擴展的時候,科學自當積極應戰。我們(men) 希望科學界更加主動地擁抱變革,讓真正的科普流行起來,才能減少那些披著各類神袍、散播謬論的“大師”們(men) 危害人間的機會(hui) 。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