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雜交小麥 提升鹽堿地產能
李成貴委員:
發展雜交小麥 提升鹽堿地產(chan) 能
兩(liang) 會(hui) 聲音
◎本報記者 馬愛平
如何在人均耕地不足的背景下,有效挖掘鹽堿地等邊緣土地糧食增產(chan) 潛能?今年兩(liang) 會(hui)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農(nong) 林科學院院長李成貴帶來了《關(guan) 於(yu) 發展雜交小麥提升環渤海濱海鹽堿地糧食生產(chan) 能力的提案》。
“目前,我國雜交小麥的應用現狀相當於(yu) 雜交水稻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狀況,未來10年將是雜交小麥服務國家糧食安全重大戰略、提升環渤海濱海鹽堿地糧食生產(chan) 能力的關(guan) 鍵時期,急需政府像當年支持雜交水稻一樣來支持雜交小麥在環渤海濱海鹽堿麥區發展,為(wei) 挖掘中低產(chan) 田增產(chan) 潛能、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提供有力科技支撐。”李成貴表示。
對此,李成貴建議,充分發揮創新體(ti) 製優(you) 勢,由國家組織實施小麥強優(you) 勢雜交種創新重大工程,針對環渤海濱海鹽堿地耐鹽堿豐(feng) 產(chan) 穩產(chan) 小麥品種缺乏的突出問題,主攻抗逆綠色高效雜交小麥新品種培育,充分挖掘利用小麥雜種優(you) 勢著重提升環渤海濱海鹽堿地、北方旱地小麥產(chan) 能,為(wei) 打好種業(ye) 翻身仗、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種業(ye) 安全貢獻力量。
“建議實施環渤海濱海鹽堿地雜交小麥豐(feng) 產(chan) 增效示範工程,針對鹽堿地水肥資源利用效率低、高產(chan) 潛力挖掘不足、規模化豐(feng) 產(chan) 增效技術不完善等技術瓶頸,開展耐鹽堿雜交小麥高產(chan) 創建和綠色增產(chan) 攻關(guan) 研究,創建鹽堿地小麥豐(feng) 產(chan) 增效生產(chan) 技術體(ti) 係,並在河北、山東(dong) 等鹽堿麥區進行大麵積技術集成示範,逐步推廣至全國適宜中低產(chan) 區。”李成貴表示。
李成貴同時呼籲增大財政扶持力度,建立專(zhuan) 門針對鹽堿地的雜交小麥種植補貼製度,充分調動環渤海濱海鹽堿麥區農(nong) 民種植雜交小麥的積極性,尤其是鹽堿地種植前3年,給予種糧者適當的購種補貼,引導形成雜交小麥鹽堿地持續發展能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