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改名“應用”能否讓職業教育擺脫汙名化
“職業(ye) ”改名“應用”能否讓職業(ye) 教育擺脫汙名化
熊丙奇
全國人大代表、成都市政協副主席楊建德在兩(liang) 會(hui) 上建議將“職業(ye) 技術”院校改為(wei) “應用技術”院校。他認為(wei) ,職業(ye) 教育院校社會(hui) 認可度低與(yu) 其身上“職業(ye) ”標簽有關(guan) ,所以,將“職業(ye) 技術”改為(wei) “應用技術”更容易被老百姓接受,也更有利於(yu) 職業(ye) 教育的發展。此外,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中華職業(ye) 教育社常務副主任胡衛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hui) 議第二場“委員通道”上也指出,職業(ye) 教育發展受挫與(yu) 職業(ye) 教育被長期汙名化有一定關(guan) 係。
代表委員們(men) 關(guan) 注職業(ye) 教育發展,積極尋找能讓職業(ye) 教育擺脫汙名化的方案,值得肯定。擺脫“職業(ye) 技術”校名、不安於(yu) “職業(ye) 教育”定位,確實是不少職業(ye) 院校的真實想法。我國職業(ye) 教育之所以存在被汙名化的情況,有一定曆史背景。在以前的教育發展中,職業(ye) 教育被作為(wei) 低於(yu) 普通教育的層次教育,也被認為(wei) 是“兜底教育”,是為(wei) 了讓進不了普通院校的學生有學可上。從(cong) 這一角度來看,職業(ye) 教育在過去作為(wei) 層次教育的定位顯然不適合當前職業(ye) 教育的發展方向。
為(wei) 扭轉這一問題,我國已經明確將職業(ye) 教育定位為(wei) 類型教育。作為(wei) 類型教育的職業(ye) 教育,和普通教育地位平等。就辦學層次來說,有專(zhuan) 科層次的職業(ye) 教育,即高職;有本科層次的職業(ye) 教育,即職業(ye) 本科;有碩士層次的職業(ye) 教育,即專(zhuan) 業(ye) 碩士;還有博士層次的職業(ye) 教育,即工程博士。為(wei) 把職業(ye) 教育辦為(wei) 類型教育,我國專(zhuan) 門批準建立職業(ye) 本科,要求高職院校升格為(wei) 本科之後更名為(wei) 大學,但必須在校名中保留“職業(ye) 技術”,其用意是要求這些本科院校必須堅持職業(ye) 教育定位。
但最後事與(yu) 願違,一些學生和家長依舊認為(wei) 職業(ye) 本科是低於(yu) 普通本科的院校。其實,從(cong) 高等教育的發展看,進入普及化時代的高等教育,大約隻有10%的院校進行通識教育,培養(yang) 學術人才,而且這些院校中的某些專(zhuan) 業(ye) 也是進行職業(ye) 教育,培養(yang) 應用型人才;其餘(yu) 90%左右的高校,包括地方本科院校、高職高專(zhuan) ,都應該進行職業(ye) 教育,培養(yang) 應用型人才。要想扭轉職業(ye) 教育在社會(hui) 認知上低一等的現狀,應更多考慮到如何進一步發展職業(ye) 教育,提升職業(ye) 教育地位。
影響職業(ye) 教育地位的根本原因有二,一是社會(hui) 對人才的評價(jia) 依舊是以學曆為(wei) 主。職業(ye) 院校也存在以學曆為(wei) 導向的辦學情況,如中職關(guan) 注學生畢業(ye) 後升高職、本科,高職關(guan) 注專(zhuan) 升本,地方本科關(guan) 注考研率。以學曆導向評價(jia) 學校辦學,職業(ye) 教育就低於(yu) 普通教育。在這一背景下,“職業(ye) 技術”院校改名為(wei) “應用技術”院校,有沒有可能會(hui) 導致“應用”成為(wei) 這類院校的新標簽?
二是職業(ye) 院校沒有給學生高質量的技能教育,學生、家長反映上職校學不到技術。這不是職業(ye) 教育被汙名化,而是這部分職業(ye) 院校辦學低質化。對於(yu) “中職恐慌”,有的家長的解釋是,不是不接受孩子成技能人才,而是進中職學校擔心孩子什麽(me) 都學不到。這需要職業(ye) 院校反思學校的管理與(yu) 教育教學。職業(ye) 院校必須提升辦學品質,重視內(nei) 涵發展。過去20多年來,我國高校都熱衷更名,從(cong) 學校更名為(wei) 學院,從(cong) 學院更名為(wei) 大學,在校名中加上時髦的文理、科技、經貿等詞匯,校名越來越高大上,但終究是治標不治本、治表不治裏。
為(wei) 此,要把職業(ye) 教育建設為(wei) 高水平的類型教育,就必須改革教育評價(jia) 體(ti) 係,清理歧視職業(ye) 教育、技能人才的教育管理與(yu) 人才評價(jia) 體(ti) 係,同時要落實和擴大職業(ye) 院校自主權,狠抓職業(ye) 院校的辦學質量,要立足職業(ye) 教育,安於(yu) 職業(ye) 教育定位,以就業(ye) 為(wei) 導向,培養(yang) 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