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自主研發應用,讓工業軟件不再“卡脖子”
製造業(ye) 轉型升級急需“軟”支持,代表建議——
【兩(liang) 會(hui) 視點】加快自主研發應用,讓工業(ye) 軟件不再“卡脖子”
本報記者 北夢原 楊召奎
隨著製造業(ye) 轉型升級的提速,工業(ye) 軟件作為(wei) 發展產(chan) 業(ye) 互聯網的重要支撐,正受到政策、市場越來越多的關(guan) 注。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提及產(chan) 業(ye) 數字化,並提及工業(ye) 互聯網,明確提出提升關(guan) 鍵軟硬件技術創新和供給能力。不少科技、產(chan) 業(ye) 領域的代表也發聲呼籲,加快工業(ye) 軟件自主研發和應用,推動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
製造業(ye) 轉型升級急需“軟”支持
近年來,我國製造業(ye) 轉型升級步伐不斷提速,數字技術與(yu) 製造業(ye) 深度融合。“數字技術賦能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急需重點突破關(guan) 鍵軟件,推動軟件產(chan) 業(ye) 做大做強,提升關(guan) 鍵軟件技術創新和供給能力。”重慶璞雨為(wei) 科技創新中心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高玨代表表示。
作為(wei) 現代製造業(ye) 的基礎和核心,目前,工業(ye) 軟件被廣泛應用於(yu) 製造行業(ye) ,覆蓋研發、設計、生產(chan) 、協作等各個(ge) 製造生產(chan) 環節。
“去年,六部委聯合發布《關(guan) 於(yu) 加快培育發展製造業(ye) 優(you) 質企業(ye) 的指導意見》,其中重點提到,推動產(chan) 業(ye) 數字化發展,大力推動自主可控工業(ye) 軟件推廣應用,提高企業(ye) 軟件化水平。”中國化學工程集團黨(dang) 委副書(shu) 記劉德輝代表表示,工業(ye) 軟件市場需求巨大,來自政策層麵的重視和支持力度也在不斷加大。
高玨代表表示,當前,製造業(ye) 轉型升級急需“軟”支持,工業(ye) 軟件已被列為(wei) 當前科技攻關(guan) 最緊急、最迫切的問題。“工業(ye) 軟件關(guan) 乎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與(yu) 基礎原材料和高端芯片等並列,彰顯了巨大的戰略價(jia) 值。”
我國工業(ye) 軟件開發應用有待突破
“2021年,我國工業(ye) 軟件產(chan) 品實現收入2414億(yi) 元,同比增長24.8%,高出全行業(ye) 水平7.1%。”高玨代表表示,在市場需求和政策支持的雙重帶動下,國內(nei) 工業(ye) 軟件行業(ye) 邁上了快車道。
然而,這距離製造業(ye) 發展需求還有巨大差距。“目前,我國可以融合流程製造業(ye) 運營需求的工業(ye) 軟件開發能力較弱,與(yu) 國外工業(ye) 軟件的差距較大,難以支撐流程製造業(ye) 數字化和智慧化的轉型需要。”劉德輝代表說。
“我國工業(ye) 軟件仍處於(yu) 起步階段,國產(chan) 化率較低,其中研發設計類工業(ye) 軟件國產(chan) 化率最低,國內(nei) 廠商市場份額僅(jin) 5%左右。而且多數研發設計類工業(ye) 軟件僅(jin) 應用於(yu) 工業(ye) 機理簡單、係統功能單一、行業(ye) 複雜度低的領域。”高玨代表介紹說,這些工業(ye) 軟件成為(wei) 國際競爭(zheng) 中“卡脖子”的問題所在,凸顯了國內(nei) 工業(ye) 軟件存在的短板,發展任重道遠。
加快推進工業(ye) 軟件自主研發和應用
為(wei) 盡快提升國內(nei) 工業(ye) 軟件的開發和應用能力,盡早實現工業(ye) 軟件的自主可控,劉德輝代表建議,相關(guan) 部門要加快推動“流程模擬類”工業(ye) 軟件產(chan) 業(ye) 鏈和生態圈建設。
“工業(ye) 軟件研發跨學科、跨領域,對人才的跨學科理論知識和產(chan) 業(ye) 實踐經驗都有較高要求。”高玨代表建議,相關(guan) 鼓勵扶持政策首先圍繞人才戰略下功夫,填補關(guan) 鍵基礎軟件技術的人才缺口。
工業(ye) 軟件的價(jia) 值,需要依靠“用”積累迭代。研發端與(yu) 應用端如何密切配合,加速協同發展,也是代表關(guan) 注的重點問題。“要以工業(ye) 企業(ye) 製造應用需求為(wei) 市場導向,聯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攻關(guan) ,加快工業(ye) 軟件在工業(ye) 領域應用場景下的長期迭代。”劉德輝代表說。
高玨代表呼籲,鼓勵關(guan) 鍵核心技術廠商與(yu) 上遊科研機構和大學、下遊製造商與(yu) 用戶、互補廠商等生態體(ti) 係中的不同主體(ti) ,實現共投資源、共享利益的創新生態係統。
(本報北京3月10日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