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探索科學“無人區” 要容得下失敗犯錯

發布時間:2022-03-14 14:54: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所長劉中民長期關(guan) 注基礎研究和顛覆性技術,在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他建議,設立顛覆性技術國家專(zhuan) 項創新基金。

  世界各國已經普遍認識到發展顛覆性技術的重要性,紛紛出台政策,推動顛覆性技術的突破。美國是最早邁出這一步的國家,早在1958年,就成立了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從(cong) 事顛覆性軍(jun) 事技術研發,互聯網、全球衛星定位係統、隱形戰機等重大顛覆性技術成功實現突破;俄羅斯在2012年成立先期研究基金會(hui) ,捕捉信息技術、納米技術、機器人技術、先進材料等領域的發展機遇。

  “顛覆性技術對產(chan) 業(ye) 格局的衝(chong) 擊力更強、破壞性更大,有可能在短時間內(nei) 徹底改變行業(ye) 格局。”劉中民拿出了美國通過頁岩氣革命的例子。

  2006-2010年間,美國頁岩氣產(chan) 量暴漲20倍,其供應從(cong) 高度依賴海外進口轉變為(wei) 全麵的自給自足甚至出口。2009年,美國成為(wei) 世界第一大天然氣生產(chan) 大國。世界的政治格局因此添了一筆——美國正在逐步掌握全球能源的定價(jia) 權和主導權。

  我國科技部、基金委及中科院等相關(guan) 部門,也在積極關(guan) 注顛覆性技術創新。科技部設立了顛覆性技術創新項目,並向全社會(hui) 公開征集顛覆性技術研發方向,目前取得了積極的效果。

  “但是,縱觀各國顛覆性技術的發展、政策環境和取得的效果,應該看到顛覆性技術創新還具有不同於(yu) 一般科技創新的特殊性和難預見性,是一項需要突破現有科技體(ti) 製約束的長期性係統工程。”劉中民說。

  他因此建議,設立顛覆性技術國家專(zhuan) 項創新基金,形成長效機製,鼓勵探索科學技術“無人區”以及變革性、顛覆性前沿技術,促進“從(cong) 0到1”的突破,搶占國際核心技術競爭(zheng) 力的製高點。

  在他看來,探索科學“無人區”以及變革性、顛覆性前沿技術,具有難以預料的風險。需要建立科技創新容錯免責機製。

  “要營造勇於(yu) 探索、潛心專(zhuan) 研、寬容失敗的科研氛圍,激發科研工作者的潛能。同時也要加強科研誠信、學風道德建設。”劉中民說。

  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高能所研究員張新民連續多年關(guan) 注我國基礎研究領域的發展,他認為(wei) ,基礎領域研究在短時間內(nei) 難以看到科研成果,坐“冷板凳”是常態,因此必須健全評價(jia) 體(ti) 係。

  “我們(men) 要成為(wei) 科技強國,首先要夯實基礎研究。基礎研究是從(cong) 0到1的突破。我們(men) 必須加大投入,改善評價(jia) 體(ti) 係,留住青年科技人才,打造原始創新高地。”他說。

  在前不久舉(ju) 行的中國科協人才工作會(hui) 議上,中國科協黨(dang) 組書(shu) 記、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書(shu) 記處第一書(shu) 記張玉卓說:“我們(men) 鼓勵科技人才‘坐冷板凳’,但不能讓人才受冷落,要通過真心誠意的服務‘加溫’,針對科技人才急難愁盼,做好有溫度的服務。”

  “科協組織要注重從(cong) 思想上解惑、心理上解壓、工作上解難、生活上解困,讓青年科技人才以更佳狀態投身事業(ye) 。”張玉卓說,要鼎力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成長。

  今年的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也建議,基礎研究不宜過度競爭(zheng) 。“從(cong) 0到1”的研究“沒人能說得清楚”,也寫(xie) 不出“揭榜掛帥”的“榜”來。科研是一個(ge) 不斷探索的過程,需要“開辟新領域、提出新理論、發展新方法”,弱化競爭(zheng) ,長期穩定支持有夢想和能力的人,才能讓科學家坐得住冷板凳。

  這“冷板凳”有時候一坐就得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長錢韋提起了研究植物RNA跨界傳(chuan) 遞的郭惠珊,她的這項發現正在逐步轉化為(wei) 應用,未來,一種能夠抗黃萎病的棉花品種或許能讓更多新疆農(nong) 民受益。

  “從(cong) 她開始做這項研究到現在,已經15年時間了。”錢韋感慨。而這在基礎研究中,甚至已經算“進展都很順利”的情況了。他開玩笑地舉(ju) 了半導體(ti) 材料的例子,這項與(yu) 現代生活息息相關(guan) 的技術,“物理學發展了多少個(ge) 百年才走到今天的地步”?

  微生物所的“代表作之一”長鏈二元酸,也已經有超過50年的研究曆程。

  作為(wei) 一種用途極廣的重要精細化工產(chan) 品,長鏈二元酸之前在國外一直是用化學合成法生產(chan) 。從(cong) 20世紀70年代開始,微生物研究所以方心芳院士牽頭,開始進行生物發酵生產(chan) 長鏈二元酸的研究,通過篩選微生物,終於(yu) 發現了一株熱帶假絲(si) 酵母。2007年,中國科學院“長鏈二元酸的研發與(yu) 工業(ye) 生產(chan) ”項目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這種新工藝在國際上領先,生物法發酵也更綠色環保,目前已經發展到了第三代菌種和技術。

  “整整50年的時間”,錢韋再次感慨,“不是那麽(me) 容易的”。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渺 邱晨輝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