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寶盒”現江畔 遙看小蠻腰
變電站通常被認為(wei) 是鄰避設施,但通過匠心設計也能讓變電站融入幸福生活。珠水之畔、獵德橋頭,一個(ge) “月光寶盒”悄然出現,與(yu) “貝殼”獵德大橋和“小蠻腰”廣州塔相映生輝。這就是新近落成的廣州變電站科普中心·110千伏獵橋變電站,原來平平無奇的變電站植入現代化的功能與(yu) 形象,成為(wei) 廣州城市中軸線上的一道風景線。
建築美:身披半透明“外衣”的“月光寶盒”
變電站是城市能源之“芯”,源源不斷地為(wei) 市民提供電力基礎生活需求,保障城市的良好運行。以往,變電站常常與(yu) “危險”等字眼掛鉤,加之外形灰色沉悶、體(ti) 量巨大,市民往往會(hui) 心生排斥,不願走近。為(wei) 此,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開展“社區事·大師做”項目,邀請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廣東(dong) 省建築設計研究院副院長陳雄操刀設計獵橋變電站,致力於(yu) 通過設計的力量改變鄰避設施冰冷的外殼,同時增加公眾(zhong) 科普功能,讓市民科學地了解及走近市政基礎設施。
新落成的獵橋變電站是一座2層高的白色建築,建築麵積約5000平方米,地下1層、地上2層和天台,采用具有工業(ye) 氣息的鋁方通豎向構件和穿孔網將變電站包裹,仿佛穿上一件半透明的“外衣”,使變電站充滿輕靈感,給人無限想象空間。整個(ge) 建築白天溫潤如玉、輕盈如羽,夜晚則五彩斑斕、熠熠生輝,恍如一個(ge) “月光寶盒”。
這是一座以開放的姿態擁抱珠江的變電站,仔細觀察會(hui) 發現,獵橋變電站整體(ti) 呈現北高南低的建築姿態,仿佛一把坐在江邊看風景的大座椅,愜意又美好;這是一座與(yu) 綠化景觀融為(wei) 一體(ti) 的變電站,建築融洽地置於(yu) 沿江綠帶之中,屋頂的綠色天台將建築與(yu) 周邊豐(feng) 富的綠植聯係在一起。
三層的大天台是參觀獵橋變電站不容錯過的地方,這是珠江新城臨(lin) 江大道上獨有的親(qin) 水平台,站在天台上,“小蠻腰”、獵德橋、海心橋等盡收眼底,轉身回望就是珠江新城鱗次櫛比的摩天大樓,那是一種“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的感覺。
科技炫:超靜音、無人化的綠色變電站
獵橋變電站的投產(chan) 為(wei) 珠江新城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電力支持,但走在變電站周邊完全聽不到噪聲,感覺不到震動。原來獵橋變電站是南方電網新一代智能變電站的示範站,擁有多個(ge) 創新技術——“超靜音”技術、“海綿城市”技術、全麵應用預製裝配式技術等,變電站還通過覆蓋全站的智能終端,實現現場無人化的智能機器巡視。
獵橋變電站還兼具科普教育的功能,是廣州市首座麵向公眾(zhong) 開放的變電站和電力科普教育基地。從(cong) 兩(liang) 側(ce) 的台階上到二層,就是一個(ge) 炫酷的電力展廳,通過玻璃窗可以看到正在工作中的變壓器,變電站電磁環境的實時監測數據也顯示在大屏幕上,其中,工頻電場的實測值為(wei) 0.102伏/米,遠低於(yu) 家用電熨鬥的120伏/米。此外,通過玻璃窗還能看到變電站裏無人值守的中控室,隻見一個(ge) 機械臂在上下左右移動,通過攝像頭來觀測儀(yi) 器數據。
在這個(ge) 頗具未來感的科普中心裏,你可以走過一條“時光隧道”了解廣州電力建設從(cong) 無到有的過程;也可以坐在新媒體(ti) 沉浸式影院裏,看一段未來變電站的科幻短片。此外,獵橋變電站還是全國首個(ge) 獲得國際、國標綠色建築雙認證的變電站,天台頂棚鋪設了特製發電玻璃,年平均發電量約20000度,實現變電站的低碳節能;屋頂通過海綿城市係統收集並淨化雨水,用作變電站內(nei) 的清潔、生活和綠化用水,預計年節約用水量可達1800立方米。
仔細觀察你還會(hui) 發現,天台地麵有很多巴掌大的圓形透光孔,這是變電站的光導無電照明係統,通過透光孔將自然光引入2樓室內(nei) 照明,每年可節約用電約3000度。
是不是已經很期待能到獵橋變電站“打卡”了?現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變電站很快就會(hui) 麵向公眾(zhong) 開放,屆時普通市民可以通過公眾(zhong) 號提前預約的方式前來參觀;變電站也將定期或不定期舉(ju) 辦一些宣傳(chuan) 活動,為(wei) 市民、中小學生提供參觀講解,更好地發揮科普的價(jia) 值。
設計師說——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廣東(dong) 省建築設計研究院副院長陳雄:
好的公共場所最重要的功能是能讓人停留、讓人感到舒適
獵橋變電站雖然體(ti) 量不大,但它位於(yu) 廣州CBD核心區,同時也是珠江景觀帶上,位置非常重要。在多個(ge) 設計草案中被選中,我們(men) 最終敲定“月光寶盒”,希望賦予變電站更多的功能和內(nei) 涵。建築立麵采用穿孔鋁板,讓變電站有一種半透明的感覺,產(chan) 生視覺上的延伸感,加上場地的景觀處理和夜間照明,形成開放、輕鬆的形象。“月光寶盒”充滿光電元素,同時營造出一種萬(wan) 家燈火的感覺,讓變電站從(cong) 單一的市政設施變成市民喜愛的公共建築。
開放性、公共性是我們(men) 設計中非常強調的一個(ge) 方麵,當然因為(wei) 變電站的特殊性,還隻能是通過預約參觀,但也已經是廣州市首座麵向公眾(zhong) 開放的變電站。三層屋頂平台設計為(wei) 一個(ge) 花園,與(yu) 城市綠道融為(wei) 一體(ti) ,市民日常在濱江遊玩之餘(yu) ,亦可上到三層平台休息活動,或是登高望遠觀賞珠江景致。這個(ge) 平台首先設計了很多讓人們(men) 可以坐下來休息的地方,麵向珠江的一排高腳凳,幾層的大台階,甚至還有躺椅。因為(wei) 一個(ge) 好的公共場所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能讓人停留、讓人感到舒適,這樣才能充滿活力。此外,三層平台還設置了足夠的綠化麵積,希望把更多綠色和景色獻給市民。
成為(wei) 一個(ge) 市民喜愛的公共建築,光有好的設計並不足夠,更核心的是變電站本身技術的不斷提升。獵橋變電站采用的先進技術使得輻射、噪聲等大大降低,人們(men) 才會(hui) 在此參觀、停留、休憩。因此,“月光寶盒”內(nei) 部,設計團隊創新性地增設電力活動展廳:在一樓做了一個(ge) 玻璃展示麵,可以零距離看到變電站的設備;二樓植入展示功能,可舉(ju) 辦科普活動,供人們(men) 參觀,現場講解變電站是如何運作的。
小項目往往容易被忽視,但是對於(yu) 城市的品質提升常常起到關(guan) 鍵作用,廣州舉(ju) 辦了變電站設計競賽,將打破人們(men) 對變電站的固有印象,越來越多各具特色的變電站將出現在城市的各個(ge) 角落。
街坊說——
想在屋頂看場露天電影
獵德村村民李先生表示,對於(yu) 這個(ge) 變電站,村民們(men) 開始是有擔憂和顧慮的,害怕輻射影響身體(ti) 健康,擔心建築影響人們(men) 在江邊的活動等。但現在建成後,感覺這個(ge) 建築很漂亮、很酷。“我每天早上在江邊跑步,路過變電站時都覺得特別養(yang) 眼;同時也了解到,變電站的輻射其實非常小,是非常安全的。現在很多村民都和我一樣,期待變電站早日開放,能進去參觀一下”。
市民許先生則表示,每天上下班經過獵德大橋都會(hui) 看到這個(ge) 白色建築,屋頂漂亮的大平台讓人心生向往。“我還奇怪,珠江邊上這個(ge) 新酒吧好別致啊。現在才知道是個(ge) 變電站,真是沒想到!難得在這麽(me) 好的位置有個(ge) 360度的無敵江景平台,如果能在上麵看場露天電影就太好啦”。
建麵約5000平方米
分為(wei) :地下1層、地上2層和天台
建築立麵采用穿孔鋁板,像穿上一件半透明的“外衣”。
三層屋頂平台設計為(wei) 一個(ge) 花園,有足夠的綠化麵積。
一樓玻璃展示麵,可零距離看變電站的設備;二樓植入展示功能,可舉(ju) 辦科普活動。
擁有超靜音技術、海綿城市技術等創新技術
覆蓋全站的智能終端,實現現場無人化的智能機器巡視。
天台頂棚鋪設特製發電玻璃,年平均發電量約20000度。
屋頂通過海綿城市係統收集並淨化雨水,用作變電站內(nei) 的清潔、生活和綠化用水,預計年節約用水量可達1800立方米。
天台地麵透光孔將自然光引入2樓室內(nei) 照明,每年可節約用電約3000度。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