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院士的紅色情緣】李恒德:我就是喜歡中國
【百名院士的紅色情緣】
光明日報見習(xi) 記者 張曉華
“我覺得,作為(wei) 一個(ge) 中國人,就一定要愛中國,把自己的青春貢獻給中國,如果沒有對中國的土地、文化、曆史、人民的那種樸素的情感,就談不上愛國。”
新中國核材料科學的開拓者,金屬離子束表麵改性研究的先驅者,中國生物仿生材料的推行者……諸多頭銜匯聚之處,就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ye) ”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恒德。不過,他更喜歡“李先生”這個(ge) 儒雅的稱呼。
“去美國之前,我就打定主意要回國。”1946年4月,年少時飽受求學與(yu) 求存之苦的李恒德登上前往美國的“鳳凰號”運輸艦,開始留學生涯,也開啟了一段淬煉黨(dang) 性的征程。
“我加倍努力學習(xi) ,希望通過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努力來彌補和更新我在國內(nei) 大學學到的知識。”努力有了回報,李恒德在國際上最早闡明鈹的脆性機製和本質,使鈹金屬日後成為(wei) 航空航天、電子、核能等領域無可替代的戰略金屬材料。彼時,他正在攻讀博士學位。
“美國方麵已經注意上我了。”1950年冬,正在李恒德計劃完成學業(ye) 便回國時,美國移民局找上了他,8小時的疲勞審訊沒能發現他“違法”的線索。接下來就是“踢出”課題組、停發薪金、沒收護照、威逼利誘、發布禁令、入戶搜查…… “我以為(wei) 這是逮捕我的前奏,但是並沒有。”
這是他在美國最孤獨、最難忍受、最痛苦的一段日子,沒有人敢理他,他被徹底孤立了。
要完成學業(ye) !要維持生計!更要爭(zheng) 取回國!
“即使關(guan) 進監牢,我也必須同美國鬥一鬥!”作為(wei) 留美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hui) 的創立者之一,他和十幾個(ge) 朋友著手建立組織和隊伍進行抗爭(zheng) ,通過各種渠道尋求新中國的支持和幫助,向美國總統、國會(hui) 議員、一些群眾(zhong) 團體(ti) 和各大報社發送公開信,爭(zheng) 取美國進步力量的同情和聲援,“為(wei) 了安全,我們(men) 沒有通過郵政係統,而是自己投送”。
“我們(men) 勝利了!”經過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自1954年盛夏開始,美國陸續取消了對中國留學生回國的限製。
李恒德回憶:“當我到達北京時,正好是1955年的元旦。這個(ge) 日子好記得很,太美妙了!”
甫一歸國,他就被分配到清華大學工作。鑒於(yu) 他在研究金屬鈹領域的成就,他受組織委托籌辦清華大學工程物理係核材料專(zhuan) 業(ye) 。
“一個(ge) 剛從(cong) 美國回來的人,工作經曆並不多,創造性的成果也不多,而且才30多歲……這是國家和人民對我的信任,我隻能盡力不辜負組織對我的重托,把這個(ge) 專(zhuan) 業(ye) 辦起來。”
爾後,數十載宵衣旰食,李恒德培養(yang) 的近千名核材料人才從(cong) 此出發,極大地支撐了我國的國防與(yu) 核事業(ye) 。
知天命之年,他在國內(nei) 最早研製出二氧化鈾微球,提出並主持我國鋯合金管材的氫化物分布研究;耳順之年,他進入研究金屬離子束表麵改性的新領域;古稀之年,他又瞄準了天然生物礦物和仿生材料研究。
“學材料的人,應該知識麵很廣。這個(ge) ‘廣’不僅(jin) 是知道,而且是要‘懂’,更重要的是要去思考和聯係,正確地向深處去理解。”他的言傳(chuan) 身教對材料係的學生們(men) 影響很大。
從(cong) 物理到化學再到生物,李恒德跟隨科技的進步不斷開拓創新,培養(yang) 了大批優(you) 秀人才,推動了多個(ge) 領域的發展。但他始終將取得的成績歸功於(yu) 黨(dang) 和國家的信任,以及團隊的共同努力,把自己當作一個(ge) 引導者、組織者、教育者。
所謂“心懷國之大者”,對於(yu) 李先生,就在於(yu) “我流的是中國人的血液,我就是喜歡中國”!
院士小傳(chuan) :
李恒德(1921—2019),核材料、材料科學專(zhuan) 家,我國核材料、金屬離子束材料改性科學技術、生物仿生材料的先驅者之一,1994年當選為(wei) 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工程與(yu) 材料科學部主任、中國材料研究學會(hui) 理事長、國際材料研究學會(hui) 聯盟主席。在國際上最早闡明鈹的滑移、孿生和斷裂機製;在國內(nei) 首次利用溶膠沉澱法研製出UO2燃料微球,利用帶電粒子束研究材料的輻射損傷(shang) 效應;深入研究堆用鋯合金包殼管中氫化物取向分布和軋製工藝及織構的關(guan) 係。多次獲得國家級及省部級獎勵,發表學術論文200篇,出版專(zhuan) 著2本。1942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