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為孩子適度留白,“雙減”後家庭教育當回歸

發布時間:2022-03-18 10:55:00來源: 光明日報

  “雙減”後家庭教育當回歸

  “雙減”政策牽動千家萬(wan) 戶。整治校外培訓機構、加強校內(nei) 減負增質、出台家庭教育促進法……一係列舉(ju) 措撬動基礎教育整體(ti) 變革,正在推動新的教育生態加速構築。按照教育部的部署安排,今年“雙減”工作仍將是重中之重。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體(ti) 係,是“雙減”向縱深突破的一大著力點,而激活家長的內(nei) 生動力、發揮家庭教育在立德樹人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其中的關(guan) 鍵一環。

  “雙減”後,盡管學科類課外班已經有效整改關(guan) 停,但一些家長將孩子的課外時間外包給培訓機構的思維並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隻不過是以體(ti) 育、美育、科技類等非學科機構取而代之。親(qin) 子之間高質量陪伴不足,家長積極承擔育兒(er) 責任動力不夠,仍是當前大城市育兒(er) 的普遍狀況。由此引申的問題是:如何讓家長擺脫對學校和機構的過度依賴,更“走心”地參與(yu) 到兒(er) 童成長過程中?

  當前家長參與(yu) 育兒(er) 的動力不足,有著諸多因素的影響。在考試指揮棒下,重結果、重外在的教育評價(jia) 體(ti) 係使家長自認為(wei) “專(zhuan) 業(ye) 性不足”而讓位於(yu) 學校或機構。與(yu) 此同時,為(wei) 吸引顧客,培訓機構又結合升學壓力不斷製造焦慮,為(wei) 父母探尋、踐行適合自己家庭和孩子情況的教養(yang) 方式帶來了極大的外部壓力。兩(liang) 相疊加之下,家長常被機構“帶節奏”,認為(wei) 替孩子安排好密密麻麻的課表才是盡心盡責,對“家庭教育應該在孩子成長中扮演什麽(me) 角色”這一問題缺少反思。

  一些家長對“以兒(er) 童為(wei) 中心”的理解也較為(wei) 片麵,常將其等同於(yu) “一切為(wei) 了孩子”,全家人圍著孩子轉,親(qin) 子之間缺少共同成長的結合點。“爸爸賺錢,媽媽統籌,孩子上課,爺爺奶奶接送”,成為(wei) 大城市“雞娃”的典型家內(nei) 分工合作模式。家庭更多地作為(wei) 一個(ge) 以效率為(wei) 軸心運轉的理性功能單元,而非情感共同體(ti) :將全部資源向孩子集中,取代對孩子作為(wei) 獨立個(ge) 體(ti) 的尊重;以犧牲家長的生活換取孩子的成就,取代適當地放手、為(wei) 孩子的自主成長“留白”。

  此外,大城市工作節奏過快、壓力過大、通勤時間過長、休假彈性不足等問題,也在客觀上限製了父母參與(yu) 育兒(er) 的時間和精力。而城市中家庭友好的公共空間還不夠那麽(me) 便利可及,也使家長們(men) 即使有心和孩子在一起,也常常不知能做些什麽(me) 。

  那麽(me) ,如何激活家長參與(yu) 家庭教育的動力?對家長來說,首先要正確認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是“人之為(wei) 人”的根基,家庭教育是生活教育和生命教育:父母通過愛和言傳(chuan) 身教,讓孩子內(nei) 心充盈、學會(hui) 自主,這正是學校和機構不可取代之處。因此,麵對當前較大的外部壓力,家長要當好外界與(yu) 孩子之間的“過濾層”和孩子成長的“定位器”,切不可盲目跟風傳(chuan) 導壓力,而應為(wei) 孩子過濾掉噪音雜音,理性利用外部資源,發揮家庭教育不同於(yu) 學校和機構的錯位優(you) 勢,幫助孩子找出最適合自身成長的發力點。

  有必要尋找家庭成員之間的“最大公約數”,糾正對“一切為(wei) 了孩子”的片麵理解。家長要反思被孩子各類課外班主導的家庭生活組織方式,為(wei) 孩子適度留白,也為(wei) 自己適度鬆綁,用好家庭時間,做每個(ge) 成員都能感興(xing) 趣、有收益的事,如戶外鍛煉、博物館看展、朋友小聚等等。如此,親(qin) 職履行不再是一種單向度的付出,家庭生活成為(wei) 滋養(yang) 彼此的源泉。此外,還需加大職場育兒(er) 支持,加快城市公共空間建設,打造更多社區公共文化活動,構建家庭友好、多方協力的育兒(er) 支持體(ti) 係。

  教育是千秋大計。“雙減”為(wei) 的就是讓教育回歸本質,回歸“人之為(wei) 人”的內(nei) 核。這是個(ge) 係統工程,需要家長與(yu) 孩子、學校、社會(hui) 一起尋找在現有條件下的最優(you) 解,讓教育抵達它的深層目標。

  (作者:施芸卿,係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社會(hui) 學所性別與(yu) 家庭社會(hui) 學研究室副主任)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