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川藏隊隊長蘇拉王平: 攀登有風險,心中有數才出發

發布時間:2022-03-18 15:13:00來源: 揚子晚報

  川藏隊隊長蘇拉王平: 攀登有風險,心中有數才出發

  去年,七旬“無腿老人”夏伯渝紀錄片《無盡攀登》展現了珠峰之巔的絕美。今年,被冠以“中國首部沉浸式體(ti) 驗攀登珠峰全程”的紀錄電影《珠峰隊長》將於(yu) 5月13日在全國上映。該片從(cong) 拍攝到剪輯都來自民間登山隊“川藏隊”,記錄的是2019年川藏隊隊長蘇拉王平帶領山友登頂珠峰的全過程,首次在8480米“生命禁區”進行無人機航拍,21小時的充裕素材讓珠峰之美更具沉浸之感。在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2個(ge) 小時的專(zhuan) 訪中,蘇拉王平從(cong) 三奧雪山腳下的“放牛娃”,聊到創辦川藏隊,到帶隊登頂並拍攝珠峰,這部紀錄片是他夢想的一部分。他說,攀登有風險,“心中有數才出發”,夢想也一樣。

  文 |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孔小平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登山服務也是“靠山吃山”,開拖拉機考察線路

  70後的蘇拉王平出生在阿壩州黑水縣三奧雪山腳下的八家寨,那裏海拔在3000米左右,靠山吃山,他是放牛、采藥的一把好手。父親(qin) 希望他通過學習(xi) 走出大山。

  2001年,剛從(cong) 機電專(zhuan) 業(ye) 畢業(ye) 、在家等待分配工作的蘇拉王平,偶然的一次機會(hui) ,給一支民間登山隊當“背工”,那是他第一次登山,“登山這麽(me) 辛苦也很危險,這些人為(wei) 什麽(me) 還要去呢”,那時他心裏就埋下了問號。後來他被招到成都,加入中國第一家商業(ye) 登山公司。在成都通過網絡查詢和日常工作接觸,他發現國外的登山運動有上百年曆史,服務也很成熟。“為(wei) 民間登山提供技術等服務,也是一種靠山吃山”,加上自己對登山越來越喜歡,2003年他創辦了川藏登山隊。“最初隻有7名隊員,條件也拮據,考察線路都隻能開拖拉機。”

  當時更大的挑戰來自登山運動在中國的發展前景渺茫。蘇拉王平坦言,一直到2008年,川藏隊都虧(kui) 損。那會(hui) 很多人還不能接受商業(ye) 模式的登山服務,認為(wei) “爬個(ge) 山而已,何必交冤枉錢”,“當時我也不知道這條路能不能走得通,能不能走下去。但一想到回家隻能是繼續種地、挖藥、放牛,就咬牙堅持了下來。”

  不過,這幾年,他沒有停留在焦慮上,而是先練“內(nei) 功”,思路也很清晰,“要讓山友放心地把安全交給我們(men) ,那我們(men) 的專(zhuan) 業(ye) 技術必須過硬”,蘇拉王平的隊員都來自他的家鄉(xiang) ,“他們(men) 有很多優(you) 勢,出生在高海拔地區,跟我一樣身體(ti) 素質各方麵都很好,也都想走出山區”,通過不斷的專(zhuan) 業(ye) 培訓,提高大家的技能。

  另外,就是考察阿壩州、甘孜州的雪峰,看它們(men) 的危險性到底在哪裏,開拓適合大眾(zhong) 山友的線路,讓登山愛好者最安全最大限度地體(ti) 驗攀登的樂(le) 趣,這是重中之重。聽蘇拉王平聊每座山峰的脾性也特別有趣,“雪山就在那裏,但季節不同、海拔不同,風險和難度也不同。”

  考察探索雪峰的同時,也陸續發現裝備的問題,下山後有針對性地尋找合適的裝備。蘇拉王平曾穿錯裝備凍傷(shang) 過手臂,兩(liang) 隻手麻了兩(liang) 個(ge) 月。2005年,川藏隊成功登頂了四姑娘山的一座金字塔山峰的婆繆峰,“在當時這座峰隻有老外登頂過,我們(men) 是國人首登。這座山全是大岩地,徒步鞋在岩石上不防滑,而攀岩鞋可能會(hui) 凍腳,當時我們(men) 穿的是軍(jun) 膠鞋,防滑但不防水,結果山上下大雪,我們(men) 的腳差點凍壞。而戴手套的話,抓住岩石的感覺不好,不戴的話手又冷,最後手指麻木得感覺不到有沒有抓住岩石。晚上特別冷,找不到合適的地方睡,就鑽到睡袋裏,打幾個(ge) 岩釘把自己掛起來,再把帳篷外帳蓋在身上。一晚上風很大,我們(men) 都在顫抖,最多隻能眯半小時就醒。第二天大家的手和腳都不怎麽(me) 靈活了。”

  “四川的雪山資源非常豐(feng) 富,阿壩州海拔超過5000米的雪山就有250多座,目前才開發出20多座,還有很多山我們(men) 沒去過。”蘇拉王平說,玩攀登的人越來越多,出現了不少山難,川藏隊也參與(yu) 救援,慢慢地市場才開始接受高山專(zhuan) 業(ye) 向導,川藏隊這才熬出頭來了。

  《珠峰隊長》“上帝視角”看珠峰,“每一幀都是拿命換來的”

  這一路,很多山友跟自己一起成長,是蘇拉王平的一大收獲,“不少山友大概已經來過10多次,來來去去,很多人都成老朋友了。紀錄片《珠峰隊長》裏一共15個(ge) 人登頂,8名是普通山友,有3名來自你們(men) 江蘇常州和蘇州的。”

  每個(ge) 攀登者都有登頂珠穆朗瑪峰的夢想,蘇拉王平也不例外,但他想的不是自己上去,而是帶一支隊伍上去。蘇拉王平認為(wei) ,語言、文字與(yu) 圖片都難以還原真實的雪山攀登過程,唯有影像能做到,當時就萌生了要記錄“攀登珠峰全過程”的念頭。

  這個(ge) 念頭很大膽也非常有挑戰,他開始有序準備。請專(zhuan) 業(ye) 攝影師很不現實,花費貴,而且專(zhuan) 業(ye) 攝影師不一定有攀登雪山的體(ti) 能,在高海拔惡劣地形和氣候下拍攝更是天方夜譚,於(yu) 是他把目光鎖定在川藏隊50多名專(zhuan) 業(ye) 高山向導身上,用幾年時間培養(yang) 出近10名高山攝影師,其中包括4名無人機航拍手。

  一切就緒後,2019年開始攀登珠峰,並開始《珠峰隊長》的攝製,40多天裏,他們(men) 無意間創造了很多難能可貴的“第一”:第一次用無人機全程拍攝珠峰,並完整呈現攀登珠峰全程;第一部在8480米以上最高海拔完成無人機起飛航拍的電影。

  就這樣,在前所未有的“上帝視角”之下,珠穆朗瑪及其附近群峰的壯美和險絕一覽無餘(yu) ,視覺衝(chong) 擊力堪比超級大片。蘇拉王平告訴記者,《珠峰隊長》拍攝那年,有十多名登山者永遠沉睡在了珠峰之上,而他的隊伍經曆40多天的艱難攀登,登山隊伍及攝製組不僅(jin) 全員安全返回,還帶回珠峰多角度全方位的鏡頭,有效素材達21小時。影片拍攝難度極大、危險性極高,堪稱“每一幀都是拿命換來”的紀錄電影。

  對雪山的愛沒變,“夢想版圖”在不斷擴大

  從(cong) 雪山腳下的放牛娃,到走出大山創辦川藏隊,拍了電影《珠峰隊長》,還獲得了“全國群眾(zhong) 體(ti) 育先進個(ge) 人”的榮譽,馬上電影要上映了,那麽(me) ,蘇拉王平現在對雪山是一種什麽(me) 樣的情感呢?關(guan) 於(yu) 這個(ge) 問題,蘇拉王平思考了一會(hui) 。他說,肯定是愛的,但把愛好發展成職業(ye) 後,擔負在他身上的內(nei) 容就更多了。

  蘇拉王平的微信簽名是“心中有數才出發”,這是川藏隊和他自己刻在DNA裏的一句話。他自詡是個(ge) 操心的命,每個(ge) 隊員和山友的點點滴滴都在他的眼裏,稍微看出誰的身體(ti) 狀況不對勁,就不讓他上山。不管海拔多高的山峰,一般的衝(chong) 頂時間是淩晨3點,如今可以獨立帶隊的隊長多了,他就在山峰大本營坐鎮指揮,24小時攜帶對講機,睡覺的時候也要放在枕頭邊,“多的時候同時有三五支隊伍在山上,他們(men) 通過對講機匯報每個(ge) 小隊的情況,一般淩晨2點出發,3點衝(chong) 頂,然後下山,都通過對講機匯報。在山上為(wei) 了省電,小隊的對講機隻在需要聯係的時候才開,我基本都處於(yu) 被動等待的狀態。”

  這些年,民間攀登越來越熱,蘇拉王平的夢想版圖也在不斷擴大外延。從(cong) 2017年開始,他就推出全國登山巡回分享交流會(hui) ,2019年時還邀請了夏伯渝、周鵬一起。他想為(wei) 中國民間登山發展作一些自己的小貢獻,“至少讓大家能夠做到‘心中有數才出發’。”

  2019年他還獲得了“全國群眾(zhong) 體(ti) 育先進個(ge) 人”的稱號,這個(ge) 榮譽對他來說也是一種肯定。他說,攀登雪山屬於(yu) 體(ti) 育特種旅遊,這麽(me) 多年他執著地在為(wei) 這個(ge) 行業(ye) 作一些貢獻,帶動就業(ye) ,帶隊攀登珠峰並拍攝成電影,“都說文旅融合,我用‘電影+旅遊’來講中國故事,推廣冰雪運動。我希望,在北京冬奧會(hui) 之後,《珠峰隊長》能破圈,為(wei) 我們(men) 阿壩州開發更多的冰雪項目。”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