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蒙古族青年遊牧民歌“新”唱:“傳統+現代”碰撞融合
中新網蘭(lan) 州3月18日電 (記者 徐雪 李亞(ya) 龍)在蘭(lan) 州城區的一處排練場地,蒙古族青年巴依勒格手握馬頭琴,輕閉雙眼表演起呼麥,悠長渾厚的聲音,似乎帶著廣袤草原的氣息。
出生於(yu) 甘肅省酒泉市肅北蒙古族自治縣的巴依勒格,骨子裏對音樂(le) 有天然的“親(qin) 近”。“蒙古族人善歌,每逢節日聚會(hui) ,大家都會(hui) 一起哼唱當地的民歌。”巴依勒格至今仍然記得,年少時在上學路上,沿途餐廳、住宅時常飄來的陣陣歌聲。
源於(yu) 對音樂(le) 的熱愛,巴依勒格在西北民族大學音樂(le) 學院就讀時,便發起成立了原生態樂(le) 隊“朝格組合”,致力於(yu) 將遊牧民族的音樂(le) ,結合現代審美融合到創作中。
12年過去了,褪去校園的青澀,“朝格組合”曲風愈加成熟,並在當地頗有名氣。巴依勒格近日介紹說,團隊以馬頭琴、潮爾、托布秀爾、圖瓦羊皮鼓、伊克勒等民族樂(le) 器,以及吉他、大提琴等西洋樂(le) 器為(wei) 主,再融入呼麥、長調等唱法,讓《葉賽尼河》《月夜》《鴻古爾》等蒙古族及其他遊牧民族的民間樂(le) 曲煥發新的活力。
“民歌經曆過歲月沉澱,一旦融入當代的流行元素和審美,就會(hui) 煥發新的生命力,從(cong) 而繼續傳(chuan) 承下去。也許過了十幾年,還會(hui) 有一群年輕人唱同樣的歌曲。”巴依勒格說。
在樂(le) 隊中擔任吉他手的陳子軒,在9年前與(yu) 巴依勒格初次相識,即被帶有遊牧文化的音樂(le) 深深吸引,也由此堅持至今,“這種音樂(le) 神奇,有氣勢,是一種不一樣的視聽感受,打開了我的思路。”
樂(le) 隊的另一名吉他手薑巍說,他們(men) 平時利用業(ye) 餘(yu) 時間聚在一起排練,商量著如何將各自喜歡的風格進行碰撞融合。
“比如我們(men) 將民歌《初升的太陽》進行改編,融入了爵士風格,成為(wei) 比較跳躍的曲風。”說罷,巴依勒格便哼唱起來。
在“朝格組合”中擔任鼓手的甘肅平涼青年閔鉦堯,考慮將架子鼓和圖瓦羊皮鼓搭配在一起,以方便演出時的隨意切換。“如今,蘭(lan) 州的音樂(le) 氛圍越來越好,平台也越來越多,這裏有一群誌同道合的朋友,我會(hui) 繼續堅持下去。”他說。
巴依勒格還說,音樂(le) 中有著不同的風土人情,在甘肅,獨特的西北“風味”所滋養(yang) 起的音樂(le) 豐(feng) 富豪爽又不失細膩。
“因為(wei) 音樂(le) ,我們(men) 聚在一起,音樂(le) 帶來了很多快樂(le) ,盡情享受這個(ge) 過程就很棒。”巴依勒格稱。(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