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魚上熱搜背後的“黑科技”
大黃魚上熱搜背後的“黑科技”
前不久,浙江漁民一網撈上近2.5噸大黃魚賣出957萬(wan) 元的新聞,讓東(dong) 海大黃魚上了熱搜。均價(jia) 每公斤4000元的上岸批發價(jia) ,讓不少外地人感到驚訝,紛紛求證大黃魚真有這麽(me) 貴嗎?
曆史上,浙江沿海是大黃魚的主產(chan) 區。1974年,大黃魚產(chan) 量達到曆史最高16.8萬(wan) 噸,但連續多年對外海越冬大黃魚的圍捕,嚴(yan) 重破壞了大黃魚的資源基礎,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一直形不成漁汛,野生大黃魚的價(jia) 格也一路走高。
浙江海洋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東(dong) 海野生大黃魚資源修複工程首席專(zhuan) 家嚴(yan) 小軍(jun) 說,在冬季采捕到噸級規模的大黃魚,可以初步判定:大黃魚自然資源群體(ti) 有明顯恢複跡象,這一海區可能已成為(wei) 一個(ge) 越冬場。
大黃魚上熱搜的背後,是如何寫(xie) 好海洋生態保護這篇大文章。
近幾年,浙江海洋大學聯合當地企業(ye) ,承擔了一項浙江省科技廳的重點研發計劃,實踐大黃魚新型放流模式,即野化馴養(yang) 加增殖放流。嚴(yan) 小軍(jun) 介紹了該團隊的研究成果,其中之一是建立舟山岱衢族大黃魚的科學判別技術,通過基於(yu) 線粒體(ti) 基因型分子鑒定大黃魚地理種群。
值得一提的是,圖像識別人工智能技術,也被運用到大黃魚的識別中,成為(wei) “魚臉檢測”。研究團隊經過4個(ge) 月的技術開發,將檢測精度提高了20%,達到了應用級效果。
為(wei) 什麽(me) 要鑒定大黃魚的地理種群?專(zhuan) 家解釋,如同龍井茶的核心產(chan) 地在西湖一樣,大黃魚也有不同的地理種群,而岱衢族大黃魚是其中的“土著優(you) 勢品種”。對大黃魚進行地理種群鑒別,對帶動整個(ge) 野生種群恢複、以及生態恢複和漁業(ye) 發展都有重要意義(yi) 。
“在大黃魚種群恢複工作中,科技的力量是第一位的。”一位參與(yu) 大黃魚研究的工作人員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開始多數人都不看好這個(ge) 工作,就連一些老科學家的觀念,也停留在幾十年前的水平上,“可是生態環境已經發生了很多變化,技術條件也不一樣了,我們(men) 應該有所變化,真正把科研寫(xie) 在祖國大地上。”
一位從(cong) 事海洋生態修複工作的業(ye) 內(nei) 人士透露,增殖放流工作已經開展了20多年,但以前的效果並不明顯,主要原因是科技手段沒有跟上,人工增殖放流魚苗規格小、無法適應自然環境。
浙江海洋大學產(chan) 學研團隊提出了大黃魚魚苗“孵化基地原種繁育—馴養(yang) 基地小網箱保育—馴化基地大網箱野化訓練”的科學放流舉(ju) 措。研究試驗後發現,大黃魚魚苗通過野化訓練,從(cong) 初級的5厘米左右成長到10厘米以上,之後再放歸大海,這一階段的存活率可以達到60%-90%,可以度過死亡率最高的早期階段。
在浙江舟山東(dong) 極島海域,一個(ge) 麵積7000平方米、深度10米、可以抵抗12級台風的柔性圍欄實驗區域裏,裝備了“大黃魚集群行為(wei) 訓練可視化”智能裝備係統。通過水下魚群行為(wei) 聲納監測組件,研究人員可以觀測到大黃魚在水下的行為(wei) ,加上由水下燈光、水下揚聲器、自動投餌機、仿生機器魚等組成的魚群行為(wei) 訓練誘導組件,建立了突破性研究技術平台,有效提升了野化馴養(yang) 水平。
仿生魚就是幫助野生大黃魚成長的一種技術。通過仿生魚的帶領,引導魚群避開不安全的地方,也可以通過仿生魚掌握魚群的活動軌跡。在借鑒了大熊貓、東(dong) 北虎的野化訓練經驗後,大黃魚的遊泳訓練也被細分成幾個(ge) 階段——幼魚階段的水流相對較緩,隨著長大逐步“搬家”去往流速較大的區域。
在過去的養(yang) 殖經驗裏,大黃魚“搬家”是用網箱裝起來,運到指定海域後再進行投放——有時候運輸距離長達十幾海裏,投放的環節也非常“粗魯”,有的就是直接傾(qing) 倒,條件好一點的通過管道讓魚“滑”進海裏。
曾多年參與(yu) 增殖放流的一位工作人員描述,有時候能看到剛放下去的魚就浮起來一片,都是白花花的肚子朝上——魚群在轉運的過程中密度太大,互相撞擊,都會(hui) 造成死亡。而現在,科技手段被運用起來,拉鏈式無損增殖放流網箱解決(jue) 了這個(ge) 問題,魚群生長到了一定階段,網箱打開,魚群就直接遊進大海,存活率大大提高。
在嚴(yan) 小軍(jun) 看來,所謂“野生”大黃魚的定義(yi) ,可以分為(wei) 三種類型。第一種是最原始的自然種群野生群體(ti) ,第二種是人工增殖放流在海洋中生長的原代群體(ti) ,第三種是人工增殖放流的種群,經過自然產(chan) 卵產(chan) 生的“第二代”群體(ti) 。
“目前,我們(men) 尚無法確定此次捕獲的野生黃魚屬於(yu) 哪種群體(ti) ,對我們(men) 科研及海洋保護人員來說,更希望是第一種和第三種群體(ti) ,說明我們(men) 的保護起到一定作用。”嚴(yan) 小軍(jun) 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雨彤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