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環保裝備製造業發力補短板

發布時間:2022-03-23 10:46:00來源: 經濟日報

  環保裝備製造業(ye) 發力補短板

  本報記者 顧 陽

  真正的科技產(chan) 業(ye) 應用,是在市場的土壤裏“長”出來的。對於(yu) 環保裝備製造業(ye) 來說,更是如此。

  近日,《環保裝備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正式發布,這是繼2012年《環保裝備“十二五”發展規劃》、2017年《關(guan) 於(yu) 加快推進環保裝備製造業(ye) 發展的指導意見》後,我國第三份關(guan) 於(yu) 環保裝備產(chan) 業(ye) 發展的專(zhuan) 項文件。我國環保裝備製造業(ye) 發展現狀如何?未來行業(ye) 高質量發展須從(cong) 哪些方麵發力?經濟日報記者就此采訪了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

  產(chan) 業(ye) 化鴻溝待跨越

  國際環保平台、全球水務行業(ye) 權威的商務情報提供商GWI發布了最新一期“全球TOP50水務公司”排行榜,榜單中不乏法國威立雅、美國藝康、丹麥格蘭(lan) 富等行業(ye) 巨頭,來自中國的北控水務、首創集團、碧水源等企業(ye) 憑借其綜合實力躋身榜單前列。

  盡管5年裏碧水源排名躍升了14位,但這份成績似乎並不能讓碧水源董事長文劍平高興(xing) 起來:雖然近年來國內(nei) 環保裝備在許多重點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技術水平顯著提高,核心技術裝備屢次獲得國際、國內(nei) 技術大獎,但一個(ge) 尷尬的現實是,國產(chan) 裝備仍難以獲得用戶的品牌認可,尤其是高端環保裝備市場,基本上仍被國外品牌占據。

  “以水處理行業(ye) 為(wei) 例,當前的現狀是,國內(nei) 芯片製造行業(ye) 、鋼鐵行業(ye) 、電力行業(ye) 、鹽湖提鋰行業(ye) ,以及90%以上的海水淡化行業(ye) 企業(ye) ,用的都是國外品牌膜裝備進行工業(ye) 水處理。”文劍平說,這並非是我們(men) 自主品牌產(chan) 品的質量跟不上,事實上許多關(guan) 鍵技術指標已超越了國外同行,遺憾的是在市場應用上依然麵臨(lin) 著產(chan) 業(ye) 化鴻溝。

  文劍平所說的“產(chan) 業(ye) 化鴻溝”,是指我國環保裝備製造業(ye) 的產(chan) 業(ye) 研發與(yu) 產(chan) 業(ye) 應用存在的脫節現象,很多技術發明專(zhuan) 利無法得到產(chan) 業(ye) 化推廣,行業(ye) 產(chan) 業(ye) 化程度不高。E20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yu) 工程學院產(chan) 學研中心主任傅濤對此分析認為(wei) ,科研院所和設計院在做技術突破和工程化,水務企業(ye) 和資本在做商業(ye) 化、規模化、品牌化,而處在中間產(chan) 業(ye) 化幾乎沒有主體(ti) 去做,導致脫節現象發生。

  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指出,目前,我國水處理行業(ye) 仍處於(yu) 產(chan) 業(ye) 化初期,工程建設主導、技術配置散裝化、運營管理更多依靠經驗,客觀上給國內(nei) 自主研發環保裝備的市場化應用帶來障礙。事實上,其他領域環保裝備產(chan) 業(ye) 都麵臨(lin) 著類似的困局,亟需在市場共識中加快破題。

  需克服三個(ge) “不適應”

  環保裝備製造業(ye) 是綠色環保產(chan) 業(ye) 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支撐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的基礎性產(chan) 業(ye) 。經過40餘(yu) 年的發展,環保裝備製造業(ye) 經曆了從(cong) 無到有、從(cong) 小到大的艱辛曆程。

  國家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專(zhuan) 家谘詢委員會(hui) 委員、中國環保機械行業(ye) 協會(hui) 名譽會(hui) 長王亦寧表示,“十三五”期間,環保裝備製造業(ye) 總產(chan) 值年平均增長9.4%,2021年更是達到9500億(yi) 元,主營業(ye) 務為(wei) 環保裝備製造的企業(ye) 超過10000家,與(yu) “十二五”末相比,行業(ye) 年產(chan) 值增長56.6%,企業(ye) 數量增長42.8%,利潤率也得到大幅提升,在機械行業(ye) 169個(ge) 細分行業(ye) 中排在第13位。

  不過,環保裝備製造業(ye) 創新不足的問題依然較為(wei) 突出。文劍平坦言,在部分高端產(chan) 品上還存在明顯的“卡脖子”短板,行業(ye) 智能化、數字化等綜合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特別是在國際化競爭(zheng) 中處於(yu) 不利地位,“環保行業(ye) 在近20年裏,普遍存在‘重工程、輕技術’的現象,行業(ye) 科技創新的驅動力不足,對技術持續研發的投入不高”。

  與(yu) 此同時,企業(ye) “大而不強、小而不專(zhuan) ”,產(chan) 品結構性短板日益顯現,行業(ye) 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仍是行業(ye) 發展的短板所在。在王亦寧看來,當前,環保裝備製造業(ye) 主要存在三個(ge) “不適應”:一是關(guan) 鍵技術裝備供給能力與(yu) 重大環境治理需求不適應,二是迅速膨脹的產(chan) 業(ye) 規模與(yu) 行業(ye) 持續健康發展的要求不適應,三是發展水平與(yu) 國民經濟未來支柱性產(chan) 業(ye) 要求不適應。

  據介紹,很長一段時期內(nei) ,國內(nei) 技術裝備發展主要圍繞市場急需和盈利空間較大的實用領域,核心技術主要來自國外,引進與(yu) 合作是企業(ye) 技術發展的主要來源。但隨著我國環保標準的提高和環境汙染應用場景的複雜性,加之國外的技術封鎖,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路子基本上已走不通了。

  “《行動計劃》圍繞新形勢下對環保裝備行業(ye) 提出的新需求、結合行業(ye) 自身發展存在的短板問題,製定核心技術裝備重點攻關(guan) 領域專(zhuan) 欄,聚焦‘十四五’期間環境治理新需求,圍繞減汙降碳協同增效,為(wei) 行業(ye) 發展指明了方向。”王亦寧說。

  打造全過程創新生態鏈

  按照《行動計劃》,我國環保裝備產(chan) 業(ye) 到2025年產(chan) 值將達到1.3萬(wan) 億(yi) 元。王亦寧指出,環保國產(chan) 裝備已基本滿足國內(nei) 需求,產(chan) 品價(jia) 格與(yu) 國外同類產(chan) 品相比具有明顯競爭(zheng) 優(you) 勢。下一步,環保裝備製造業(ye) 發展應更加關(guan) 注行業(ye) 增長的質量。

  在近日舉(ju) 辦的“貫徹全國兩(liang) 會(hui) 精神暨中國生態環保產(chan) 業(ye) ‘學習(xi) 、創新、發展’大討論動員會(hui) ”上,中國環境保護產(chan) 業(ye) 協會(hui) 黨(dang) 委書(shu) 記、會(hui) 長郭承站表示,要創新生態環保產(chan) 業(ye) 發展思路、體(ti) 製機製、技術裝備、服務模式和精神文化,推動生態環保產(chan) 業(ye) 高科技、複合型、一體(ti) 化、高質量發展。

  “預計到2025年,汙水處理行業(ye) 將達到百億(yi) 元級規模。這樣提出了一個(ge) 新課題:未來,如何將科技成果轉化為(wei) 現實生產(chan) 力,是行業(ye) 創新發展的關(guan) 鍵一環。”文劍平表示,環保裝備是環保產(chan) 業(ye) 的核心,環保產(chan) 業(ye) 在綠色轉型過程中,核心是高質量地發展環保裝備產(chan) 業(ye) ,企業(ye) 可堅持邊研究、邊轉化,打造“原創研究+技術攻關(guan) +成果產(chan) 業(ye) 化”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

  對此,《行動計劃》提出,要結合環保裝備製造業(ye) 各細分領域技術裝備發展以及我國汙染物治理特點,在科技創新、產(chan) 品供給、產(chan) 業(ye) 結構、發展模式四個(ge) 方麵製定重點工作,即科技創新能力提升“補短板”行動、產(chan) 品供給能力增強“鍛長板”行動、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聚優(you) 勢”行動、發展模式轉型“蓄後勢”行動。

  “麵對機遇與(yu) 挑戰,我們(men) 生態環境人大有作為(wei) 。”中國環境保護產(chan) 業(ye) 協會(hui) 城鎮汙水處理分會(hui) 副主任委員、中冶生態環保集團總工程師程寒飛建議,要以工業(ye) 互聯網的思維打造行業(ye) 合作平台,實現要素資源聚合、協同創新,增強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韌性,共同創造價(jia) 值、共同分享價(jia) 值,真正將行業(ye) 人才資源、科技優(you) 勢轉化為(wei) 產(chan) 業(ye) 優(you) 勢和全球競爭(zheng) 的經濟優(you) 勢。

  顧 陽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