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發現晝行性貓頭鷹化石
本報北京3月29日電(記者齊芳)絕大多數現代貓頭鷹(鴞形目鳥類的統稱)都是無聲飛行的夜間猛禽,但也有少數種類的貓頭鷹更適應日間狩獵,在白天更加活躍。那麽(me) ,這類與(yu) 眾(zhong) 不同的貓頭鷹是如何演化的?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yu) 古人類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在位於(yu) 青藏高原東(dong) 北緣的臨(lin) 夏盆地,發現了一種晝行性貓頭鷹化石。它屬於(yu) 一個(ge) 已經滅絕的古老物種,生活在距今約600萬(wan) ~950萬(wan) 年前的中新世末期。研究人員根據其眼睛後麵顴骨尾部的一個(ge) 大的腫塊形突起,將其與(yu) 北鷹鴞、鵂鶹類貓頭鷹組成的猛鴞類歸為(wei) 姊妹群,並命名為(wei) “日行中新猛鴞”,意指來自中新世的鴞形目猛禽。
這是首次在中國發現的最早的鴞形目鳥類化石,為(wei) 研究白天活躍貓頭鷹的演化曆史提供了化石證據。這一成果發表在3月28日出版的國際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
那麽(me) ,研究人員又是如何確定它是晝出夜伏的呢?據介紹,這件化石的遺骸得到近乎完整的立體(ti) 保存,研究人員將其鞏膜小骨與(yu) 55種爬行動物以及包括眾(zhong) 多種貓頭鷹在內(nei) 的360多種鳥類的鞏膜骨以及眼眶大小,進行了詳細的統計分析和比較。結果證明,這種已經滅絕的貓頭鷹的眼睛對光線的開放度較小,這樣就能使透入的日光大幅度削弱,從(cong) 而在正午時分也能看清楚東(dong) 西。
此外,本次研究還利用鳥類多樣性數據庫中超過360個(ge) 物種的數據,進行了一項更大規模的統計分析,以生活習(xi) 性為(wei) 特征點(晝行、夜行或者早晨-傍晚出行)開展了演化特征的隨機特征映射以及祖先狀態重建。結果顯示,所有現存貓頭鷹的祖先幾乎都以夜間活動模式為(wei) 主,但包括鵂鶹屬和中新猛鴞在內(nei) 的猛鴞屬祖先,則是無疑的白日行者。而將中新猛鴞的數據加入其中後,猛鴞類晝行性的概率接近百分之百。
據介紹,這一研究不僅(jin) 重建了貓頭鷹晝-夜行性的演化曆史,還為(wei) 晚中新世青藏高原周邊的古生態以及古北界鳥類的區係演化提供了新的證據。
中新猛鴞複原圖 鄭秋暘繪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