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從《蝸居》到《心居》:大女主劇的大倒退

發布時間:2022-04-01 09:01:00來源: 北京青年報

  從(cong) 《蝸居》到《心居》:大女主劇的大倒退

  ◎李勤餘(yu)

  2009年8月9日,電視劇《蝸居》上演大結局。這部以“房奴”話題為(wei) 主線的電視劇,在當時引發了有關(guan) 社會(hui) 、家庭、情感等問題的大討論,最終也收獲了7%的高收視率。該劇的熱度,並不遜色於(yu) 後來的國民劇《甄嬛傳(chuan) 》。

  整整13年後,滕華濤帶著新劇《心居》再度和觀眾(zhong) 見麵。同樣是海清主演,同樣是講買(mai) 房那點兒(er) 事,本劇的熱播很難不讓人聯想起當年的《蝸居》。

  《蝸居》算不得意義(yi) 深刻的作品。它講述平民百姓的那點兒(er) 家長裏短,但還達不到深入骨髓、直達本質的地步;它展示了社會(hui) 生活的種種現象,卻不敢揭露和批判,隻敢在嘴裏小聲嘟囔和抱怨。

  然而,它畢竟通過海萍和海藻兩(liang) 姐妹買(mai) 房的故事,觸碰到了老百姓的痛點,引發了廣大觀眾(zhong) 的共鳴。今天,當我們(men) 談起“房奴”“小三”時,還是會(hui) 想起這部電視劇。

  可誰又能想到,13年後的《心居》,非但沒能克服當年《蝸居》的弱點,升華它的主題,反倒出現了各個(ge) 層麵的“大倒退”。如果說《蝸居》對社會(hui) 現實的觸碰是小心翼翼、淺嚐輒止,那麽(me) 《心居》則已經徹底“躺平”,主動淪為(wei) 消費主義(yi) 景觀社會(hui) 的一部分了。就和屏幕上格外憔悴的海清一樣,《心居》所謂人文關(guan) 懷的蒼白無力是無法掩飾的。

  從(cong) 郭海萍到馮(feng) 曉琴:大女主劇等於(yu) 女主互鬥?

  很多人也許都已經忘了,《蝸居》的絕對主角不是妹妹海藻,也不是宋思明,而是從(cong) 家鄉(xiang) 來到大城市闖蕩的郭海萍。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講,雖然那個(ge) 年代可能還沒有這個(ge) 概念,但《蝸居》是事實上的“大女主劇”。《心居》更不必說,劇集最重要的戲劇衝(chong) 突就是馮(feng) 曉琴和顧清俞的對峙。看宣傳(chuan) 海報上海清和童謠站的C位,也知道本劇的賣點在哪兒(er) 。

  從(cong) 郭海萍到馮(feng) 曉琴,兩(liang) 部劇的故事都從(cong) 女主想買(mai) 房的念頭開始,但有意思的是,扮演者沒有變,行為(wei) 邏輯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郭海萍為(wei) 什麽(me) 要買(mai) 房?她來自於(yu) 一個(ge) 小城市,家境不上不下,但在當地也算是衣食無憂。但她並不滿足,於(yu) 是考進大學,來到了大城市,削尖腦袋掙錢,隻求在鋼鐵森林裏有自己的立錐之地。買(mai) 房,就成了必然的選擇。總之,她很奮進,這是一個(ge) 大女主不斷向前卻又不斷受挫的故事。

  然而,馮(feng) 曉琴為(wei) 什麽(me) 要買(mai) 房?她所在的顧家,目測房子一點兒(er) 也不小,況且還讓她的妹妹馮(feng) 茜茜借住。買(mai) 房的緊迫性和必要性完全不能和郭海萍同日而語。當然,馮(feng) 曉琴的訴求是獲得一個(ge) 獨立的空間,有一套“寫(xie) 自己名字的房子”,不再有“寄人籬下”的感覺。然而精明能幹的馮(feng) 曉琴和丈夫這麽(me) 多年下來隻積攢了3萬(wan) 元,首付卻要向顧清俞借100萬(wan) ,購買(mai) 價(jia) 格200萬(wan) 以上的房子。顯然,這錢是沒準備還了。

  這就有些匪夷所思了。想買(mai) 房沒問題,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奮鬥去實現,可馮(feng) 曉琴除了每天嫌棄自己的丈夫,還有什麽(me) 行動呢?想借錢也沒問題,可馮(feng) 曉琴是不是也應該問問自己的親(qin) 朋好友,而不是把大姑姐的幫助視為(wei) 理所當然?本劇的中心矛盾——馮(feng) 曉琴和顧清俞的對立——本身就缺乏基礎,很難成立。那麽(me) 以此為(wei) 起點的敘事,還有多少合理性可言呢?

  如果說《蝸居》要講述的是一部分都市白領、知識女性的生活困境,反映了不同地區經濟差異造成的個(ge) 人(尤其是女性)困境,那麽(me) 《心居》展現給我們(men) 的,就是兩(liang) 位伶牙俐齒、老謀深算的女性的爭(zheng) 鬥,個(ge) 人物質欲望的相互碰撞。

  《心居》的主創當然知道什麽(me) 情節容易有熱度,什麽(me) 場景觀眾(zhong) 愛看。所以,劇中的“買(mai) 房”不再有《蝸居》裏的社會(hui) 意義(yi) ,更沒有了對女性的同情理解,反而淪為(wei) 用來營銷的熱點,僅(jin) 此而已。

  從(cong) 郭海藻到馮(feng) 茜茜:“第三者”的庸俗化、狗血化

  當年的海藻走了和姐姐海萍截然不同的道路,因為(wei) 她遇到了那個(ge) 儒雅隨和、風度翩翩的宋思明。在內(nei) 地電視劇史上,“第三者”的形象曾經發生過有趣的嬗變。比如,《牽手》裏俞飛鴻飾演的王純,就讓“小三”不再那麽(me) 麵目可憎,到了《蝸居》裏的海藻,更是充滿爭(zheng) 議。

  她和宋思明之間,未必沒有真愛。海藻所追求的目標,也未必是金錢。事實上,她既希望從(cong) 小貝身上得到幸福和溫暖,又希望通過宋思明打開一片新天地。這對許許多多像海藻一樣在異鄉(xiang) 漂泊的年輕姑娘們(men) 來說,或許是一道人生選擇題。她的選擇,到底是對是錯,清醒還是糊塗,解脫還是沉淪?直到今天,依然難以回答。

  事實上,就連作者六六的心理都是矛盾的。一方麵,她執意要給海藻安排一個(ge) 悲慘的結局——同時失去宋思明和小貝的愛,以及生育能力;另一方麵她又安排一個(ge) 美國人馬克從(cong) 天而降,給了海藻開啟新生活的可能。海藻的“複雜”,也是《蝸居》留給觀眾(zhong) 的思考題。

  可到了《心居》裏,海清飾演的馮(feng) 曉琴的妹妹馮(feng) 茜茜插足顧昕和葛玥的婚姻,已經沒什麽(me) 道理可講。不管是她要報複曾經看低她的大伯母,還是看重顧昕所謂的“條件”,都不值一提。除了為(wei) 電視劇增加一點狗血的爭(zheng) 吵戲,給網友提供一些痛罵“小三”的物料,還剩下什麽(me) 意義(yi) ?

  好萊塢著名編劇理查德·沃爾特說,創造有價(jia) 值的角色的基本原則之一,就是要讓每個(ge) 角色都值得同情。因為(wei) 同情,我們(men) 才會(hui) 去思考人物的行為(wei) 邏輯,繼而認識作品的主旨。13年過去了,我們(men) 卻連“海藻”都失去了。

  從(cong) 貪官到暴發戶:被架空的“現實主義(yi) ”

  郭海萍和馮(feng) 曉琴最終都獲得了不錯的結局:前者開了一個(ge) 中文學校,後者開起了養(yang) 老院。但恐怕,這都要歸功於(yu) 宋思明和展翔的幫助。

  宋思明聽海藻說姐姐買(mai) 房還缺6萬(wan) 時,不禁笑了出來。這當然是一種隱喻——階層差異之大,已經到了“貧窮限製想象力”的地步。同樣的,馮(feng) 曉琴不顧顏麵向顧清俞借的100萬(wan) ,也就是展翔一揮手的事兒(er) 。

  在《蝸居》裏,宋思明的結局被蒙上了一層悲情色彩,甚至引起不少觀眾(zhong) 的同情。但他與(yu) 房地產(chan) 商稱兄道弟的關(guan) 係、出入高級場所眼睛都不眨的習(xi) 氣,以及拆遷弄出人命也能四處疏通的手腕兒(er) ,都暴露了其權錢尋租、飲鴆止渴的本質。換言之,海萍所謂“奮鬥”的結果必然要大打折扣。因為(wei) 身受大恩,連海萍後來都對海藻和宋思明的關(guan) 係沒什麽(me) 話好說,中氣不足,隻能對他說一句“善待海藻”。

  六六的本意是想拿妹妹和姐姐的不同人生選擇做個(ge) 對照,告訴大家,像姐姐這樣踏踏實實過日子,才是人生正道。可文本離開作者,就有了更廣闊的解讀空間,我們(men) 都明白:妹妹和姐姐的人生選擇,或許也沒那麽(me) 大的差異,有的無非是人生際遇的不同罷了。說到這裏,當年的觀眾(zhong) 也就明白,“買(mai) 房”是怎樣和權力、階層、人性纏繞在一起的。

  13年前,《蝸居》刺痛了一代人正在麵臨(lin) 的嚴(yan) 酷現實。13年後呢?靠買(mai) 房起家的展翔就像一個(ge) 從(cong) 天而降的虛構人物,不知為(wei) 什麽(me) 要摻和顧家的事,也不知為(wei) 什麽(me) 要誠心誠意地幫助馮(feng) 曉琴。郭海萍要感謝的是權力,而馮(feng) 曉琴要感謝的大概隻有編劇。

  於(yu) 是,《心居》的一切矛盾衝(chong) 突都建立在虛空的基礎之上,他們(men) 爭(zheng) 吵、互鬥,但隻是為(wei) 了“演”給觀眾(zhong) 看。我們(men) 看到了顧清俞和施源、顧昕和葛玥之間“女高男低”的反差關(guan) 係,看到了顧清俞(高知白領)和展翔(暴發戶)之間的趣味差異,看到了馮(feng) 曉琴和本地人之間的地域差異,還有婆媳大戰、姑嫂大戰、兄弟姐妹大戰……這些當然都是主創安排好的“熱點”。

  隻是,看完《心居》之後,不會(hui) 有人再像13年前一樣,為(wei) 劇中人物的命運而唏噓不已。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